生活趣事

结缘

作者:徐进成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294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1999年10月,我送儿子到南京上大学。返回时,在南京中央门汽车站候车。售报亭里,摆着一沓子《扬子晚报》,此前家住穷乡僻壤的我,从未见过《扬子晚报》。我喜欢看报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掏了一枚硬币,随手买了一份。 却未曾想到,这一随意的举动,就此开启了我与《扬子晚报》长达25年的不解之缘。

  《扬子晚报》一版的“时政新闻”,当时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而副刊“繁星”中短小精悍的精粹散文更是牢牢地抓住了我的目光。我向来对文学类短篇散文情有独钟,一口气读完后,就决定来年订阅一份《扬子晚报》。

  25年来,我从苏北来到南京,《扬子晚报》始终与我相伴。在阅读《扬子晚报》的“名人轶事”时,就像走进了一个个神秘的历史隧道。当读到李白的轶事时,我仿佛看到他醉酒狂歌的模样,他的才情和不羁透过那些生动的文字在我眼前鲜活起来;当读到苏东坡, 方知人生曼妙的风景, 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成功在于把握住自己, 才能把握住别人, 把握了自己, 也就把握住了别人;从“繁星”的精粹美文里,我领略到了短篇散文的精妙绝伦,从“深度”的镜头中,我看到文章被剖析的淋漓尽致、透彻明了;“热搜”看社会热点,让我知时尚、赶潮流、学摩登;从“问政”中,我学习“在其位谋其政”“不能不作为”“不能乱作为”“如何多作为”,从“快读”中我懂得了“快”的道理,“读”的愉悦而怡然自得;从“民生”中我了解到民众所需、急需,看政府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纾民困的公仆情怀; 看“国际”专栏,“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 读“健康”,我知悉医学卫生百科常识,祈福吉星高照、福寿安康;看文化周刊可知文学影视戏剧的冷门佳作、惊世之作,让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姹紫嫣红;从“人物揭秘”可知历史人物的“庐山真面目”,展现细节,思考人生;读“扬眼纪实”又知多元题材的事实真相,明星名人的不一样人生,让人物、事件逼真再现;阅” 微史记” 知晓史上典故来龙去脉……《扬子晚报》的副刊各具特色,让我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我用剪刀把精品美文裁剪下来,贴在自制的16K白纸本子上。

  我共有剪贴本110多册,大约300余万字,其中二分之一的文章都来源于《扬子晚报》。我常常利用碎片时间拿出剪贴本阅读欣赏,让生活充满诗意。我还特地把它放在床头枕边,入睡前读上几篇再躺下,那种惬意让我心旷神怡,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这些年我参加了《扬子晚报》举办的《家风》《祖国颂、工行情》《改革开放三十年》等征文竞赛,获得过一次二等奖,三次优秀奖。《扬子晚报》曾有四个记者五次采访过我,我这个农民的名字曾五次见诸《扬子晚报》报端,让我受宠若惊。我曾因收到奖金、奖品和证书而激动落泪,这种“挑战不可能的事” 竟让一个农民实现成真。

  25年前,IC电话卡风靡电话市场,我购买收集了三百多张电话卡,价值六千多元。期间,我在《扬子晚报》上看到有人收藏电话卡的新闻报道,就让儿子专门购买了《扬子晚报》纪念创刊15周年、由南京电信发行的15张系列IC电话卡。这是我三百多张IC电话卡中唯一的系列收藏卡,每张卡的画面绚丽多彩又富有典雅的韵味,每看一次,都会让我浮想联翩,忍不住歌颂新时代,为改革开放点赞。这些卡片图文并茂,画面独树一帜、精美绝伦,妙不可言,将瞬间化作永恒。每每看到这些卡,我都会为25年前的这个举动而暗自欣喜。

  我还收集了五份《扬子晚报》的特刊、专刊和特别关注,并将它们赠送给苏北悟和书社收藏。特别是纪念创刊30周年的那份特刊,有半斤多重,我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实在是舍不得送人。但为了让更多的家乡父老能看到、读到这份特刊,我还是忍痛割爱送给了收藏条件较好的书社。

  2016年,我在南京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进城留痕》,《扬子晚报》的刘记者应邀参加了我的新书发布会,并刊发了新书发行消息和新书介绍。

  2024年12月28日,《扬子晚报》要闻版:关于省人大办公厅特邀二十个公民“旁听”省人代会开幕式的新闻消息让我精神一振。我鼓足勇气、斗胆写了自荐信,信发后第十天,省人大办公厅电话通知我,特邀我以农民企业家和作家代表的身份参加开幕式活动并做好提案的书面材料。我为《扬子晚报》的牵引参加省人代会的政治活动,深深感谢《扬子晚报》对我的厚爱而自豪!

  2018年3月9日《扬子晚报》刊登石小磊记者从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发回的进城落户农民二轮承包土地的政策解读剪报,历经四年,同村组、政法部门反复磋商,我的合法权益终于得到维护,我把土地发还的补偿金订了15份2025年度《扬子晚报》,赠送从未自费订过报纸的低收入农村老干部、社会残疾人、喜爱读报的农村朋友。让他们从《扬子晚报》中获得多方面的各类信息,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006年,《扬子晚报》创刊20周年时,一位读者创作的“扬子旺读者,读者旺扬子”的剪纸艺术精品,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喝彩和点赞。自从2000年订阅《扬子晚报》以来,我也感觉自己“旺”了起来。曾经的我,是一个满身泥土只会挥舞锄杆的普通农民,每日与土地为伴。然而,在《扬子晚报》的滋润下,我在南京出版了三本书,手中的工具从锄杆变成了笔杆,如今我成为了一个能在书页间挥洒笔墨的作家;我这个抱锤杆的农民董事长,经营的专新特精“小微企业”在南京江北新区扎根20年,竟然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可的高新技术企业;我这个握扳手虎钳杆子的农民经过三年老年大学的学习,考取了二胡八级证书,成了手握琴杆的花甲业余“艺人”;我又手握方向盘,在南京玉峰驾校勤学苦练一年,成了花甲新手驾驶员。我这四个身份的转变,都得益于《扬子晚报》美文的滋润、熏陶和启迪。

  我与《扬子晚报》相伴25年。一路走来,《扬子晚报》于我,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更是我人生路上的明灯。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与蜕变,我相信,它的光芒将继续照亮我,也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