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行唐一个自媒体上看到一首写当地美食的小诗,诗名叫《饸饹》,诗里写到:标配红白事,成就了一种乡愁。吃你两次饸饹,就见证了你的人生。
美食与诗意我们暂且不论。但是饸饹,确实在当地的人生大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我,也有幸见证了一次一个人的人生,就在行唐,稍有遗憾的是,那次是以面条代替了饸饹。
第一次去行唐,是参加一个师范同学孩子的婚礼。刚好,几个来自不同县区的同学凑成一桌,谈笑风生。几年不见,有的是毕业二十多年一直未见,所以光顾着头挨着头说话,直到酒店服务员上餐具才发现,不是一次性的,倒是每人一个蓝边大白瓷碗和一双筷子。
我很纳闷,这算是什么情况,难道是当地有什么不一样的风俗?有的同学也觉得奇怪,毕竟我们也参加过几个同学孩子的婚礼,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待客之道。
“这个碗是干什么的?”我问旁边行唐的同学,“这是吃饸饹用的,我们县的特色。”他说。
原来,人家是用当地特色美食作为第一道菜招待客人。一会儿,服务员端来了两个盆,大盆盛的是面,小盆当然就是卤了。又原来,这次是用面条代替了饸饹。
不知是酒店的意思还是主家的意思,饸饹吧、面条吧,我们都欣然接受,虽味道不同,但是形状一样,心意自然也一样。
吃完打卤面,撤下盆和碗,才开始上餐具、酒菜,同学们斟酒倒茶,开始酣饮畅叙。
“开始吃了面条,那最后上什么主食?”我又问旁边的行唐同学,“没有主食了,刚才的面就是。”他说。“我们赶紧吃,一会儿就结束了”。
我惊诧了。
大约半小时之后,我们几个同学还在推杯换盏,把酒言欢,周围桌的当地宾客们就开始拿出自备的塑料袋开始装吃剩下的菜了。
我知道,那就意味着酒席结束了。这个风俗看来是都有的。
我们也只好匆忙结束意犹未尽的微醺,只是没想到,谈笑间,酒席就散了。
相聚虽短,好在人生还长。就像诗里写的饸饹,那是一种乡愁,更是我们同学情深的一次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