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听到“肢体断碎”这个词,不由地就产生恐怖感,联想到“伤残死亡”,两者间确实是因果关系,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我在动物世界发现,有些种类的动物就不惧怕这一恐怖的因果关系,因为它们能反转这种关系,可以神奇地将“肢体断碎”变为“起死回生”。
像章鱼在危急时刻有自行“断肢”之举,以用于保全生命,惊奇的是“断肢”还能再生;像海绵在身躯被弄成若干碎块后,并未死亡,而是所有碎块都会诞生一个新生命……
保全生命的断腕之举
作为海洋软体动物的章鱼,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它的那些触腕。触腕总共有8条,长相如带子一般,活动非常灵敏,像似人的手,能够伸出去探察外界的动向。
您可能想象不到,章鱼休息时,8条触腕不是一同“入睡”,总要留一二条值班。值班的触腕不停地向着四周移动,一旦碰上有什么东西,哪怕只是轻轻地触动到,也会立刻跳起来,并喷射浓黑的墨汁以掩藏自己,同时趁机准备进攻或撤退。
然而,最为神奇的是触腕可以再生。正是由于具备这种特殊的再生功能,章鱼在生命遇到危险时,常是采取自行断腕的手段,来脱离险境,死里求生。
章鱼的自断触腕,通常是在其触腕被对方牢牢抓住,挣脱不出来的危急情况下进行的。自断触腕时,先是肌肉痉挛地回缩,然后像刀割一样从整个触腕的4/5处断落下来。
当时乍看起来,那是少了“胳膊”断了“腿”,其实,这是“丢卒保车”的大招、大智慧。请看,它在断掉一条触腕后,同时往后退了一步,断下来的触腕还在那儿蠕动,以迷惑对方,它自己却趁机迅速地溜走了。
每当触腕断后,伤口处的血管就会极力收缩,所以伤口是不会流血的。6个小时之后,伤口处的血管就开始流通,一天时间伤口即可全部愈合,接着开始长出新触腕,4个月后,新触腕就长得与原来长度差不多了。
壁虎也有类似的本领。当其处于险境时,它可以将尾巴断落,丢弃在进攻者面前,由于里面还有神经,一段时间“自切”下来的尾巴还能跳动,以此迷惑进攻者,它却借机钻进洞里,达到了绝处逢生的目的。然而,夏天未过,靠着独特的再生本领,一条新尾巴就从断处长了出来。
新生命孕育之粉身碎骨中
在世界各大洋或一些淡水水域,生活着一种身体柔软如棉的动物,故而得名海绵。历史上,海绵一直被认为是植物,直到1765年,科学家才正式确认它为动物。它的形状千姿百态,有片状、圆球状、扇状、壶状、树枝状,等等。它没有嘴,没有消化腔,也没有中枢神经系统,是世界上结构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然而,别看它结构简单,却具有一种超奇本领——在粉身碎骨中诞生新生命。
按照动物生存的一般规律来判断,一旦粉身碎骨,肯定是必死无疑,而海绵却是相反。曾有人做过实验,把一个海绵切成若干个碎块,再投入大海,结果每一小碎块都逐渐生长成了一个新海绵。换言之,切成多少个小碎块,就一个不少地产生多少个新生命。
更神奇、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即使将海绵搞成烂泥,过了筛子,再混合起来,若条件合适,仅仅几天时间,就可重新组成若干小海绵个体。
海绵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繁衍长达两亿年之久,种类多达万种以上,从热带海洋到极地北冰洋的辽阔海域,甚至在河流湖泊中也可见到它们的身影。海绵之所以能够生存年代如此古老,生存范围如此广阔,与它们的碎片再生有着密切关系。科学术语称之为“断裂生殖”或“无性繁殖”。
具备类似功能的还有海星。这里从贝类养殖人员处置海星“失败”的故事说开去。有一年,贝类养殖人员发现他们养殖的贝类不见增多,反而减少,原来是被泛滥的海星吃掉了。这海星可是贪婪的“食客”,专以贝类、海胆、螃蟹和海葵为食,“饭量”极大,一“人”一天就要吃掉十几只扇贝。无疑给养殖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减少损失,从事养殖业的人们决定捕捉海星,从减少海星数量做起。起初,他们是将捉到的海星弄成碎段,顺手再投入大海,以为如此海星就葬身大海了。意想不到的是,这种“粉身碎骨”的处置非但未使其减少,反而倒是造成了其成倍增长。什么原因呢?
因为海星具备肢体再生术。通常情况下,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均能够自然再生,而且其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海星。
他们这才明白,之前的那种处置方法,正好促进了海星新生命的诞生,而且是解体的块越多,生成的新海星就越多。因而,他们改变了处置方法,不再解体扔回大海,而是带上岸来处置,才逐渐控制住了海星的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