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壮英雄胆,是一句很有名的古语。关于酒壮英雄胆的最著名例子,当属《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话说武松来到景阳岗前,喝下十八碗烧酒,夜过景阳岗,徒手打死了为害一方的老虎,一时被传为美谈。
其实,武松在过岗前,对于老虎,也是心存惧怕的。只是因为喝下了十八碗烧酒,这才壮起了英雄虎胆,也才有了这一段佳话。时势造英雄嘛,武松打虎在当时算是了不起的英雄行为,但放在今天,就有可能是杀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犯罪嫌疑人了。
武松打虎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但后人对其喝下十八碗烧酒一事,始终心存质疑。后来,我翻看文献,研究了古代的酿酒工艺及其成品酒的质量参数,才得出结论:武松喝下十八碗酒是真实的,只是限于当时的萃取工艺,那酒的酒精含量和现在的低度米酒或是啤酒差不多。白酒的制取工艺有两种,一是酿造,二是蒸馏。酿造出来的酒,理论上酒精含量最多不会超过20度,蒸馏则能达到90多度。我国在元代才完全掌握白酒的蒸馏技术,所以说宋代的武松喝的酒是酿造酒,最多也不过十七八度。再加上古人用大碗豪饮时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一半喝进肚里,一半要从嘴丫子两边流下。这样算下来,武松喝到肚子里的低度酿造酒,实际也就只有八九碗。这样的酒量,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能做到。如果把武松的十八碗烧酒换成现在60度的北京红星二锅头试试,武松怕是没上山就已经没命了。
我虽算不上英雄,但用酒壮胆的事,我也曾经干过。那一年因为工作的事,需求助于一位领导。我小时候,由于被父母亲管理得过于严格,长大后“英雄气”尽失,一见领导就打怵,该说的话也说不直溜。一位朋友就给我出主意,说你事先喝上半斤白酒,这样能对冲一下你的胆怯。我年轻时喝酒有一特点,就是喝多少酒也不上脸,再加上我有一斤的酒量,喝半斤基本没有问题。于是照办,结果效果奇好,不仅办成了事,领导还夸我思路清晰,口才好。第二天,出主意的朋友了解情况后,哈哈大笑,说知道么,你这不叫酒壮英雄胆,应该叫酒壮怂人胆。对此,我也只能苦笑。
与吸烟的有百害无一利相比,适量喝点还是有点好处的,比如活血化淤,寒冷的时候还可以靠饮酒取暖驱寒等等。而且酒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壮人胆量。但我的例子只能博君莞尔,是万万不可效仿的。因为酒壮起胆子的时候,也会让你的思维失常,判断力下降,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就像《水浒传》中的那个牛二,本身就是个地痞无赖,不喝酒时,也就是欺个软怕个硬而已。可那天他依仗着喝了一点酒,便不知天高地厚起来,想耍横强买落难的杨志手中的宝刀,结果是自己命丧刀下。不知这算不算酒壮怂人胆?所以,适量饮酒虽有益,但也得分身份,分场合。比如驾驶人就绝对不能驾车饮酒;再比如国家的公务人员,工作期间一般也不能饮酒,这不仅事关工作形象,也会减少很多工作失误。
当然,以上仅是我的一家之言,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