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考察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庭家教家风对周恩来的影响》
水有源,树有根。代代相传的祖训是为人处世的源和根。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郡望陇西,堂号是陇西堂。清流是纯客家县,李姓唐末由江西抚州入闽。入闽始祖李元祥二十世孙李敬荣于宋太祖开宝七年甲戌岁(974年),携祖妣龚廿娘从清流温郊梧地迁居李家(船冈)。
祖训指祖辈留下的教诲和规范,是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祖训的作用在于从意识形态方面维系家族的统一和团结,字里行间闪耀着家族文化光辉,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将祖训口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教育子女,希望他们学用祖先的智慧和教诲,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慈峰李氏宗谱》祖训是:“敦孝悌,严教育;睦宗族,修祠墓;重丧祭,谨嫁娶;尚勤俭,崇谦逊。”言简而意赅。
祖训在历代传承中,逐渐成为家训,别称家诫、家范、庭训,即指族中长辈对子孙的垂诫与训示。中国第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公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谓良苦用心。伯禽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短短几年就把鲁国治理成民风纯朴、务本重农、崇教敬学的礼仪之邦。东汉文学家、诗人、军事家曹孟德的《短歌行》咏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历史上著名的家训有《包拯家训》、诸葛亮《诫子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郑氏规范》和《谢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训》等等。家训,对于一个家族而言,弘扬祖德,树立正气,振兴家业,修身齐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清流是客家县,我是地道的客家人。客家家训是传统中国家训文化的代表,是客家人注重家教、传承优良家风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客家人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家国情怀、亲善睦邻的行为规范、克勤克俭的生存智慧,处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深藏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厚重的文化精神。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家族都有世代传承的家训家风。家训是指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风是指一个家族的传统风尚,即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凝成的风气。也就是说一个家族的家训形成族人公众的行为习惯、文化精神。良好的家风世代传承,家族必然兴旺发达。
我家的祖传家训是:“凭本事吃饭,凭本分做人,凭本性处世。”简称“三本”。“本”即草木的根或茎干,指事物的根基、根源、主体。“三本”言浅意深,修身立德,蕴含朴素而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
凭本事吃饭——“本事”是指人的本领、才能、技能或能力,“吃饭”是指生活、生存。凭本事吃饭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要凭借、倚靠本领、技能、才能和能力生活、生存。“本事”强调个人的能力和造诣,指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出色的表现或独特的才能,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如,老江有本事做生意,表示他在商业领域有独特的能力;又如,小杨有本事写文章,表示他在写作方面有出色的才能。从古至今,人们普遍认为一个人的本领和能力并非生来具有,而是要通过长期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实践磨练积累而成。
凭本分做人——“本分”含三层意思:一是本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三是指本身分内的事。“做人”指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凭本分做人的意思是凭良心、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做好分内事,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安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每一步。如,老王一贯不沾别人的光,很守本分;又如,小黄从来不占公家的便宜,安分守纪。本分做人,忠于自己的角色,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事,不计较,不攀比,无论名与利,不该要的都不要,不该拿的都不拿,始终守住本分的底线。
凭本性处世——“本性”即天性,指固有的个性。宋儒王应麟编著的《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处世”即生活在人世间,在社会中活动和与人交往。凭本性处世的意思是在社会活动和与人交往中,要有善心、.善良、慈善,要善举,行善,做善事。无论在社会上遇见和处理任何事,都不要违背自己善的本性。如,老陈长期做志愿者,帮扶弱势群体和残疾人;又如,小刘乐于做公益事业,积极为家乡修路和建桥。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行善就是何时何地何事都要以善意对待他人,为人着想,乐于助人。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文盲,但他们遵循祖训,对“三本”身体力行。父亲有农业劳动的本事,母亲有操持家务的本事,为人都守本分,处世都很善良,跟邻居和睦相处。在旧社会,春黄不接时,邻居来借粮食,父亲总是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我常陪同母亲给一个失明的孤寡老太婆送饭,逢年过节都去慰问。其时,进家门讨饭的乞丐很多,母亲都会给他们一碗饭或几个地瓜。
我以父母为榜样,笃行“三本”。父亲生病后,就辍学在家劳动,学会犁田、插秧、整畦、砍柴、割草等农活。土改后复学,刻苦学习,初中毕业,保送永安师范,师范毕业留校任教。为了当合格教师,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函授班,获本科毕业文凭。“文革”期间学习毛主席诗词,服从组织需要改行从政10年,再“归队”当教师。参加燕江诗社,学习格律常识和创作格律诗词。调教师进修学校任语文教研员,获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退休后,义务担任小学诗教指导老师,应聘担任老年大学诗词班授课教师。出版9本专著,被福建省全民阅读组委会评为“书香之家”。2020年以来,在网络上跟三明各县区兴趣相投的老年朋友一起学习交流诗词,实现终生舌笔兼耕的愿望。
我教育儿孙从小笃行“三本”。长子中专毕业,城市规划专业,选入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结婚生子后,再去读研,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毕业回院后任科室主任、分管技术副院长、副总规划师,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次子中专毕业,保送中国邢警学院学习,邢事科学技术专业,毕业后,回母校当教师。结婚生子后,再去读研,诉讼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回学院评为副教授、公安部优秀教师,任学院实验中心主任,是福建公安专家人才。长孙同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毕业后留院工作。次孙北师大学习,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读研。已工作两年,这学期开始读研。儿孙都苦学争先,立德成才,拥有一技之长,尽职尽责做好本分工作,表现获得领导和同事认可。
2020年春节,在福州长子家召开四代同堂家庭会。我在《坚守“三本” 笃行“三要”》的讲话中,回顾我们爷孙三代在新中国的怀抱里,笃行“三本”的人生经历,感叹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再一次向儿孙们强调,在一如既往坚守“三本”的同时,更要持之以恒践诺“三要”,即要感恩、要珍惜、要健康。“三本”是为人处世的底线,“三要”是修身齐家的前提,无论何时、何地、何处都坚守和践诺。再接再厉,笃行致远。
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古代圣贤,历代祖先,皆有家训,以美德精神垂范后世。客家人秉承“崇文重教”的治家理念,教育家庭成员爱国爱家、与人为善、耕读传家、诚实勤俭。客家的家训家风凝聚着客家人历经两千多年发展繁衍的生存智慧,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家国情怀至真至深,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虔诚之情、发扬光大之志,让蕴含、铨释中华文化精神的“三本”“三要”代代传承,历久弥新!
2024年11月于仙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