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尖岗粘米,名扬四方

作者:张小明   发表于:
浏览:3次    字数:1173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1篇, 月稿:31

  在化州市丽岗镇,尖岗岭下的尖岗粘米就像藏在深闺的宝贝。一亩地收的谷子还不到杂交水稻的一半,可这产量不高的米,偏偏成了十里八乡的“抢手货”,价格翻着倍往上涨,还经常有钱都买不到。村里人总说:“这米是老天爷赏的稀罕物,金贵就金贵在‘少而精’!”

  1996年版《化州县志》记载:尖岗粘米是晚造品种,因产于丽岗镇尖岗岭(又名丽山)周围的尖岗、赤坎、丽岗、丽山和低坑等一带而得名。相传尖岗粘米始种于清初。清末、民国期间种植面积在2000亩左右,亩产0.14吨。尖岗粘稻产地山清水秀,耕地属沙泥田,过去当地农民惯用骨(猪、牛骨)粉培育秧苗,因此所产的粘稻,米粒细长,米质透明,无白肚,煮熟时无粘合,耐煮,味道清香,爽口滑喉,为富豪之家所喜。民国期间,尖岗粘米多销往广州、广州湾(今湛江市)、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等地。

  早些年,有嫁到外地的姑娘不服气,偷偷带了尖岗粘米的稻种回家,心想都是种水稻,自家田里咋就种不出那味儿?结果稻子长出来,低产不在奇,米粒又短又圆,煮成饭软塌塌的,连米香都淡得很。村里人笑话她:“岭上的山泉水、烂树叶沤的土,还有日夜吹的山风,少一样都白搭!”

  尖岗岭就像个偏心的家长,把好东西全留给了山下的稻田。山上的泉水从石头缝里冒出来,清清凉凉还带着甜味,别处水稻喝河水,咱尖岗的稻子从小喝“矿泉水”。岭上的腐叶烂成黑黝黝的土,风一吹就飘进田里当肥料。白天太阳晒得足,晚上山风一吹,温差比别处大得多,稻子慢悠悠地把养分都攒进了米粒里。

  尖岗村里人伺候稻子,全是顺着这地儿的脾气。插秧时不贪多,给稻苗留够晒太阳的地儿;施肥不用化肥,背个竹筐去岭上捡烂树叶、攒农家肥;连选种子都要在田里精挑细选,专挑穗子壮实、颗粒饱满的。防虫更有意思,田埂边种一列艾草,再把鸭子赶进田里吃虫子,从头到尾不打农药。稻子比普通水稻多养半个多月才收割,就是要慢慢“养”出好味道。

  尖岗粘米到底有多香?煮锅饭就知道!淘米时,米香顺着水就能钻进鼻子里。揭开锅盖,热气裹着香味“呼”地冒出来,细长的米粒亮晶晶的,看着就馋人。吃起来又软和又有嚼劲,越嚼越甜,放凉了都不发硬。村里老人就爱就着咸菜吃凉饭,边吃边说:“这米啊,冷的比热的还香!”要是拌上鸡油、撒点葱花,炒锅葱花鸡油饭,呼噜呼噜能扒两大碗。

  用尖岗粘米做的簸箕炊、米粉,更是一绝。米浆蒸出来的簸箕炊又嫩又弹,浇上蒜香油,一口下去滑溜溜的;米粉在牛骨汤里煮多久都不断,吸满汤汁还带着米的筋道。外头人照着做,可咋都做不出这味儿——没了尖岗岭的山泉水、烂树叶土,少了祖传的老法子,做出来的东西就是差点“魂儿”。

  如今,尖岗粘米名气越来越大,可产量还是上不去。但大伙反倒觉得这样才好:“东西少才金贵,要是满大街都是,哪还显得出咱尖岗粘米的好?”毕竟,这一碗难求的金贵米,喝的是岭上的水,吃的是岭下的土,藏着的是别处学不来的老味道。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