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晨曦刺破万全卫城厚重的晨雾,顺着蜿蜒如巨龙的明长城倾泻而下,孔家庄镇的吴家窑村便在这温柔的霞光中苏醒。红瓦白墙间腾起袅袅炊烟,孩童追逐的欢闹声、老人围坐的谈笑声此起彼伏,为这座历经四百余载岁月雕琢的古村落,谱写出一曲生机勃勃的晨曲。而这动人旋律的背后,是2023年9月走马上任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张海,与两委干部们用热血和智慧共同书写的乡村振兴奋斗诗篇。
一、岁月留痕,精神传承
追溯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 - 1566年),据《万全县志》记载,一位吴姓先人从许家窑迁居至此。彼时,肥沃的田野与潺潺溪流相伴,一座旧砖窑静静伫立,见证着时光的流转。吴姓定居后,以“吴家窑”为村名,这个名字便在岁月长河中代代相传。先辈们肩挑背扛,一筐筐黄土、一夯夯城墙,筑起了长达二百四十八丈的巍峨土堡围。当年南门城楼飞檐斗拱,商贾往来如织,虽历经风雨侵蚀,如今只剩斑驳的断壁残垣,但先辈们开拓奋斗的精神,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这片土地孕育出两位铁血英雄——张世生和张世崛。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每到夏夜,老槐树下总会聚集起听故事的人群。白发苍苍的老者娓娓讲述着那段烽火岁月,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对英雄的崇敬与对家国的热爱。这份精神传承,不仅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吴家窑村民,也成为激励张海奋勇向前的精神支柱。
自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的张海,对家乡这片土地有着更深的情感与责任。2006年11月,他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志踏入黑龙江省绥化市武警支队直属中队。训练场上,凛冽寒风中他身姿挺拔如松,战术演练时摸爬滚打从不言弃。凭借钢铁般的意志,他从普通士兵成长为班长,先后获得连级优秀士兵荣誉,两次荣立团级三等功。五年军旅生涯结束后,张海积极提升自我,通过成人教育取得专科学历。这段经历不仅锤炼出他坚毅的体魄,更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深深镌刻在心底。2011年12月,带着军人的赤诚与担当,张海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望着这片熟悉的土地,他在心中默默许下誓言:若有机会,定要用自己的双手,让吴家窑村焕发崭新的光彩。
在张海担任党支部书记前,2019年10月,吴家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成立。当时虽未身居领导岗位,他却积极投身走访调研,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的诉求与期望。面对部分村民对政策的疑虑,他主动耐心讲解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和发展前景,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从英雄精神中汲取的担当与使命,为村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张海2023年9月上任后,与两委干部深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他们大胆探索,引进“公司 + 订单 + 农户”“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的创新模式,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合作,将千余亩土地化作鲜食玉米的种植基地。春日里,嫩绿的玉米苗破土而出,在阳光下舒展身姿;盛夏时,一人多高的玉米秆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到了丰收季,金黄饱满的玉米棒挂满枝头,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霍大伯穿梭在玉米地中,尽管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种地全看老天爷脸色,现在有了订单农业,销路不愁,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这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是张海无数次奔波协调、四处争取资源的成果。
2022年,村里的马铃薯粉条加工扶贫车间正式投产。张海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张家口强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入驻,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稳定的订单。曾经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的李阿姨,如今在家门口的车间找到了工作。她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感慨道:“现在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挣钱贴补家用,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在张海和两委干部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身到产业发展中,曾经寂静的村庄,如今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
三、家园焕新,幸福洋溢
曾经,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一到雨天便泥泞不堪,村民们出行苦不堪言。张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带领两委干部四处奔走,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和资金。经过不懈努力,5000多平方米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92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每当夜幕降临,柔和的灯光如同点点繁星,照亮村民归家的路,也温暖着大家的心。1770多米的下水管道铺设完成,彻底告别了污水横流的历史,换来的是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
高标准滴灌工程让农田灌溉更加精准高效,细密的管道如同大地的脉络,将水分均匀地输送到每一株农作物;“气代煤”改造工程惠及477户村民,大家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燃煤取暖方式,迎来了清洁便捷的天然气。冬日里,张奶奶坐在温暖如春的屋内,满脸幸福地说:“现在不用天天捅炉子,屋里干净又暖和,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
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的欢乐家园。清晨,薄雾未散,老人们在此舒展筋骨,一招一式尽显太极拳的刚柔并济;欢快的广场舞音乐响起,为宁静的村庄增添了活力。午后,长廊下聚集着谈天说地的村民,欢声笑语不断。傍晚,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滑滑梯、荡秋千,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文艺演出时,舞台上歌舞交融,台下观众沉浸其中;体育赛事中,篮球比赛激烈对抗,拔河比赛加油声震天,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农家书屋里,各类书籍整齐摆放,从种植养殖技术到文学名著应有尽有。农闲时,村民们纷纷走进书屋,或静静阅读,或热烈讨论,为美好生活汲取知识的养分。
2025年,村里投资150万修筑村里的主干道,对“大寨路”进行硬化、亮化和绿化工程,这条承载着村民期盼的道路,成为了村里新的“幸福工程”。平整宽阔的路面,两旁郁郁葱葱的绿植随风轻摆,搭配上夜晚明亮的路灯,不仅极大改善了交通条件,更成为了村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美丽庭院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户户造型别致、整洁美观的庭院,与“大寨路”相互映衬,共同绘就出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
四、文化繁荣,欢乐永续
文化,是吴家窑村的灵魂,更是村民幸福生活的源泉。张海上任后,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一场乡村振兴文化惠民演出在村里盛大举行,他亲自组织策划,动员村民积极参与筹备,还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村干部石春广在筹备过程中,精心编排节目、协调各方资源,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当《就恋这把土》的旋律响起,台下村民齐声跟唱,眼中满是对家乡的热爱;扶贫小戏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着村里的新变化,引得观众捧腹大笑,掌声经久不息。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奉献精神,石春广荣获河北省优秀志愿者称号,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每逢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以及国庆节、五一、七一……村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春节期间,踩高跷的队伍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在高跷上做出惊险刺激的动作,时而腾空跃起,时而旋转自如,引得观众阵阵惊叹;扭秧歌的村民挥舞着五彩绸带,踩着欢快的鼓点,将喜悦传递给每一个人。中秋节时,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伴着皎洁的月光,品尝着香甜的月饼,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国庆节、五一、七一,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活动轮番上演,《打金枝》《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也会应景登场,村民们早早搬来小板凳占座,老戏迷们沉浸在悠扬的唱腔中轻轻哼唱,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兴奋地讨论着剧情。文艺活动现场,歌声、掌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村民们用精彩的表演庆祝节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2025年,在张海的带领下,村新一届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展现出蓬勃的活力,各项工作在全镇名列前茅,吴家窑村党支部荣获张家口市万全区5A级优秀党总支。与此同时,村里的“示范妇女儿童之家”也荣获河北省“百优妇联阵地”称号。这些成绩的背后,凝聚着张海和两委干部无数的心血。“示范妇女儿童之家”成为妇女们学习编织、烹饪等技能的课堂,也为孩子们打造了嬉戏玩耍、探索知识的乐园,妇女在此提升自我价值,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这份荣誉激励着全体村民,继续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为村庄披上一层温暖的纱衣。广场上,孩子们仍在嬉笑玩耍;农家书屋里,灯光温暖而明亮,村民们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文化长廊下,老人们摇着蒲扇,讲述着村庄的新变化。笑声从家家户户的窗户飘出,飘向远方,飘向充满希望的明天。这笑声,是奋斗岁月的勋章,是美好生活的赞歌,更是未来征途的号角。在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张海的带领下,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吴家窑村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让这幸福的笑声永远回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吴家窑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