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我的母亲识字拽文

作者:蒋启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616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我的母亲一辈子操持家务。记得那时我们每次填写表格至母亲的职业栏时,总会写上“持家”二字。然而,她却不同于普通的家庭妇女,按照建国初期的标准,她绝对算是知识分子。她儿时上过学,建国后是首届“速成师范”班的学员,她的同学们毕业后都走上了教学岗位,从中还走出过本地的县长和书记。

  可是,因为我们兄弟姐妹的陆续“报到”,母亲从此放弃了教学,成为五个孩子与家庭的“专职保姆”。但是,她的所学所识,并没有被束之高阁。儿时的我们经常听到母亲“出口成章”,而且往往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当我们早晨不想起床时,她会来一句“早起三光,迟起三慌”,然后再来两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寸光阴一寸金”之类。在她与闺蜜旧友相聚谈及过往的人和事时,她会发出感慨:“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当我们姊妹之间发生口角争执向她“告状”时,她会用一句“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来开导,接着还会排解安慰一下“皇帝背后还有人骂昏君呢,说你几句就拉倒吧”。

  当看见或议论到有的人家门庭若市,过客络绎不绝时,她也会随口即来“门前栓的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母亲常说,她小时候最爱看“七字段”,记得她隐约提起过,那是以七言句子为主的书,但我至今也没有找到过这类书籍,只是后来在“增广贤文”里找到些她常挂在嘴边的文字。比如七言的“宁使人讶其不来,勿令人厌其不去”;六言的“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再有五言的“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打人莫伤脸,骂人莫揭短”。还有一些我始终不知道出处的句子:“人骑骏马我骑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跌倒自爬起,倚人往是空”等,它们都是母亲脱口而出的格言警句,并且对我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

  我曾见过一本残缺不全的巴掌大小的旧册子,里面是一些传统折子戏文,有讲述许仙与白娘子故事的“水漫金山”,刘备招亲的“甘露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和“楼台会”。我猜想,我的母亲可能就是看这些书度过童年、少女时光的吧?也许,这就是她口中的“七字段”?因为里面确实有不少七言句,有时她还会哼唱几句:“劝千岁杀字休出口,老臣与主说从头”,“他三弟……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夏夜纳凉,睡在每天都要拆、建的“床上”,仰望天空,闪烁的星星仿佛一双双眼睛在和我们对视。这时是听故事的好时光。母亲会教我们辨认星星,给我们讲银河、鹊桥和牛郎织女,还有“石头星与灯草星”的传说,这是同父异母两兄弟的故事:有一次,后娘让自己的儿子挑一担灯草,却让大娘所生的儿子挑一担石头过河,谁知遇上大雨和顶头风,灯草吃足了水分体积变大,也越来越沉,又被大风顶着不得向前,而石头在水里还能借助浮力,所以很快就到了对岸。在银河这边闪着强光的那颗星就是石头星,在银河对岸的那颗闪着微弱星光的就是灯草星。听了这个故事我们拍手称快,一方面为石头星的任劳任怨感动,另一方面痛恨那个后娘,到头来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那时节,我听到的不仅仅是各种星星的传闻,还有“小白菜”“苏武牧羊”等,它们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民间文学与优秀文化传统的种子。特别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让我懂得了爱国者的责任和担当,艰难和光荣。我至今还记得母亲当时哼唱的只言片语:苏武,留胡节不辱,白发娘,望儿归……

  讲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知道母亲看过的版本与现今版本是否一致,我始终忘不了她的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学馆是睡在同一张床上的,祝英台去找师母(师母早就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结果师母用一只箱子隔在床中间,严令二人不许越界。在“楼台会”时,祝英台还有几句唱词,大致是这样的:“叫你来来你不来,我已许配马文才,叫你走来你不走,我父已喝马家酒”。这可能也是“七字段”里的吧?

  母亲看过的书真不少,我从她那儿淘到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戏文以及古典通俗小说的知识。比如“二度梅”、“董小宛与冒辟疆”、“十把穿金扇”,我至今没有看到过或听到过它们,但我却记得里面主人公的名字:梅良玉,陈杏元,陶文灿,陶文彬。再如戏剧“方卿羞姑”“杀子报”“三击掌”等也是母亲常提到的,逢她高兴的时候还会来一句《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那是关于王宝钏与薛平贵的戏)

  “二十四孝”也是母亲常讲的故事。如董永卖身葬父,王祥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获金,老莱子戏彩娱亲等。她讲述的一本正经,我们则听得津津有味。遇到事情,她往往会借题发挥,常以 “响雷打头”来告诫我们,说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并教导我们要有善心存孝道。认为“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当然,依据现在的观点,这些说教中是有封建糟粕的。

  母亲看过的书都在她的记忆里,家中找不到任何一本她提及过的书籍。我家也不是诗书传家的大户,所谓“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雅人多”的古训距我是很遥远的。但我敢于在恢复高考后走进考场并获成功,凭借的完全是母亲对我的熏陶,。而我的同事、朋友考上大学的几乎都是家学深厚的诗书簪缨之家,其父母长辈不是教师教授就是祖传医生,再或者其老祖为当地名人。据朋友自曝,在我市文物古建筑“四牌楼”悬挂的四十七块自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匾额中,有四块是为他的祖先所立;另一位朋友则自称有两块是其家族之荣光。而我只能自惭形秽,不过也曾暗自庆幸,若不是因为我母亲的“识字拽文”,焉能有我对文学和学习的兴趣,又怎么可能在社会“流浪”了七年之久还能毅然决然地参加高考?

  我的母亲一生操劳,体弱多病,但“七字段”等古文古句却始终萦绕在她的心头。当她看报,读医生处方而念念有辞时,常会引来周围惊讶与羡慕的眼神和感叹,因为如她年龄的普通家庭妇女,识字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大概也就是人们愿意摒弃如“大妈”、“大姑”类的称呼而尊称其为“师娘”的缘故吧?虽然我的父亲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师傅。

  我的母亲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形象却一直在我心中。她那识字拽文、出口成章的文人气质完全融进了我的血液里,历久弥新。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一文化传统弘扬并流传下去,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注:

  识字拽文中的:“拽”读(zhuai),第四声,而我的母亲读第三声。我不知道是方言还是旧读如此。按照现代汉语的用法更常见的是“识字转文”,但这个“转”字还是读成zhuai的。所以我仍然愿意采用我母亲那个时代的拼写。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