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时候,笔者偷闲根据蔚县当时发生的现象,写了一篇《新编蔚县十大怪》的文章,先后发到新浪博客与百度贴吧等网络上,谁知时间不长,就有一些不厚道的拿来主义者不标明出处与原创作者,擅自将该文发到各网站平台取乐。还有的只借用十大怪的小标题,在每个小标题下配一副照片发出来作为自己的作品。更有甚者,干脆掐头去尾弄出了什么蔚县六大怪、八大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事过十几年后的今天,笔者将原文进行了修改整理,借雪绒花文学原创平台发一下以飨读者。
在我国很多地方流传着几大这、几大那的乡野俚语,细细品味还真是有点意思。比如,东北就有三大宝:人参、鹿茸、乌拉草;东北三大怪:大姑娘叼烟袋,窗户纸糊在外,生下孩子吊起来。河北省坝上地区有三大宝:山药(土豆)、莜面、大皮袄。蔚县也有三大宝:剪纸、树花、和黄糕。六、七十年代还流行着当兵的三大怪,那就是:被子不分里和外,裤子宽的像麻袋,洗了帽子吹起来晒。此外,还有四大这四大那的说法,比如四大泼烦(苦恼):塌炕、漏房、家里躺个病娘,灶火洼烧的乱穰。都是根据各地的物产风俗不同而内容有异罢了。当然,这只是人们根据事物事情的特征而给予的形象比喻,有时也难免有讽刺的意思在里边,不过,都是善意式的幽默取乐,并无恶意。近年来,蔚县官办私营都有一系列的新鲜事发生、发展、变化,据此笔者就事论事以新编蔚县十大怪做一总结,以博读者一笑耳。
第一怪:新修州衙很气派
这个新修建的州衙在旧时是蔚县的县衙,座落于蔚州旧城内的西南隅,距远近闻名的国保单位南安寺塔不足200米,上个世纪的六、七、八十年代是蔚县县委、县政府及大部分县直机关的办公场所,俗称“县委大院”,这个院落是解放初期在原县衙的遗址上新建的,呈“回”字走廊型的平房建筑。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末,“县委大院”迁至现在的人民路东头路南新办公楼办公,那处旧院子沦落为县直一些事少权小还不能没有部门的办公场所,比如:气象局、地震局、档案局、科技局、有线电视(广播电视局的一个分支)等。后来,县里大打文化旅游牌,投巨资在这个旧县衙的遗址上建设成一座规模还算恢弘的“蔚州署”,供游人参观造访。只是,据县内一些史料研究爱好者透露,其实,真正的旧蔚州署衙在旧县城内南街的路东,前几年新建的劝业商场那里。现在这个投巨资建造的豪华“蔚州署衙”,不是原来的署衙样貌不说,位置还不对。不像人家山西省洪洞县、平遥县那样,人家那是在历代保护比较完好的原建筑上进行修茸的,并不是凭着想象建设的赝品。比如人家洪洞县旧县衙那口古井,现在还能清晰地看到那些被井绳磨出的槽痕;那座苏三坐过的牢狱还在……让人不禁想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针对北京市古城墙的乱拆毁损,对北京市领导说过的话:你们现在可以拆毁古城,将来觉悟了也可以重修古城,但真城永去,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件人造古董。蔚县古城的遭遇莫不是林徽因先生预言的翻版,就像这座新修建的很气派的蔚州署。
第二怪:豆面糊糊算道菜
“糊糊”,是蔚县人对一种饭食的叫法,其实,就是用面粉和水熬成的,外地人称之为粥的饭食。蔚县人将米饭称为粥,比如小米粥、大米粥,用小米或大米熬的稀饭,蔚县人则叫稀粥,总的来说,蔚县人说的糊糊就是外的人说的玉米面粥之类。自古以来,蔚县这地界儿虽然穷困,可蔚县人不懒也不傻,他们除了辈出各种行业的能工巧匠外,在饮食上也是用足了心思,他们的先人在原料(粮食)单调不足,条件简陋的前提下,为蔚县的后背儿孙创造了好多粗粮细作的美食,别的不说,仅这糊糊,就有多种原料和多种做法。比如,将谷子和玉米上锅炒熟,然后磨成面熬糊糊,那就很好喝了,要是在熬糊糊时再加一饭勺小米的话,那就叫糊糊饭,比糊糊耐饿点。如果用炒熟的豆类(如黄豆、蚕豆、芸豆、豇豆、小豆、扁豆等)磨成的面来熬糊糊,那就是有名的豆面糊糊了,非常好喝。最上讲究的当属扁豆面糊糊,由于扁豆耐寒怕热,所以大都种植在高海拔地区,因此就比较珍贵,在过去,一般人家是不常吃的,常吃的只是用玉米和谷子磨成面的糊糊,以及放少量的芸豆、蚕豆、小豆加工而成的糊糊。现在,蔚县糊糊面很有名,被人们称为“蔚州咖啡”,到饭店、宾馆就餐,人们点饭菜时,往往每人还会要上一碗糊糊,所以,也就被人们戏称为一道菜了。蔚县卖糊糊面的铺子很多,都声称是扁豆糊糊面,其实不然,多数都是鱼龙混杂,用的是别的豆子,一斤糊糊面里能有一两扁豆成分的糊糊面就是上品了。
第三怪:马肉当作骡肉卖
蔚县卖熟肉的摊点很多,这些熟肉摊点中是有区别的,那就是,猪肉摊上只卖猪肉,骡子肉的摊上只卖骡子肉。这一怪就怪在虽然称为骡子肉,其实,这所谓的骡子肉里是混杂着马肉的。蔚县人讲究的是骡子肉,在以前,比如,人们提起好吃的东西来,最高的理想就是,什么时候能将骡子肉当谷子面馍馍一样吃一顿,死了也不冤了。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特别是近年来,吃骡子肉已不是什么奢侈品,而是想吃就买上一斤或几斤大快朵颐来过馋瘾,可人们还是奉骡子肉为上品,所以,聪明的屠夫们便将马肉等混到骡子肉里一起卖,当然,不管骡子肉还是马肉,毕竟现在人们是想吃就能吃了,这是社会的最大进步。
第四怪:“京西”一词处处在
很久以来,蔚县人引以自豪的说法是:“天下十三省,能不过蔚州人”、“蔚州三千工匠建大都,(元代北京被称为元大都,当时建设北京城时,仅蔚县的各种工匠就达三千多人,这三千人指的是具有各种绝活手艺技术的人,并不是搬砖抱瓦的壮工)”、“蔚州能出一斗芝麻的官”、“六部做了五部的官”,这六部做了五部的官,指的是在明清时期,朝廷的管理机构共设有工部、礼部、兵部、户部等六部,在这六个部的尚书里,先后就有五个是蔚县人。所以,蔚县人对外炫耀时,都是蔚州长、蔚州短,我们蔚州这、蔚州那的,特别是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对蔚县做过专项指示以后,蔚县人更是处处以蔚州来称呼的。毛主席他老人家对蔚县的专项指示中说:“燕云十六州,蔚县是一州,而且是个大州,是个米粮川,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我们的根据地,养活过很多部队和干部……”因此,蔚县人对外卖弄什么时,常以州来称的。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有人心血来潮,标新立异地提出了“要将蔚县打造成京西第一州”的口号,这样一来,“京西”二字便成了蔚县官方的口头禅,时时事事处处都离不开京西,就让一些私人的商家店铺字号也以京西什么什么自称了,如:京西酒店、京西典当行等,连蔚县文联办的一本文学内刊,以前叫蔚县文艺,自此也改成京西文艺了。从蔚县称呼“京西第一州”后,这“京西”二字就像非典时期的SARS病毒一样有着较强的传染性,不光在蔚县频繁出现京西二字,就让周围的一些县、区也盲目跟风以京西来命名了,如宣化打出了“京西第一府”的口号,怀来县将古驿站鸡鸣驿说成了“京西第一驿”,而素有“万里长城第一门”的张家口大境门,也说成是“京西第一门”,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你想,万里长城是多么的宏大壮观,而京西的范围才多大?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已,只是有了这个“京”字,人们便认为是高贵,以为这样就粘上皇家瑞气了。其实,不过是好大喜功的想当然而已。
第五怪:暖泉名气很不赖
暖泉是蔚县传统八大集镇之一,位于县城西三十华里处,西距山西省广灵县城三十华里,自古就是晋冀商道。据史书记载,暖泉始建于战国时期,唐宋年间形成镇的规模,明清时扩展为‘三堡、六巷、十八庄’。千百年来,古镇以神奇的泉水、繁荣的集市、精美的古建筑以及独特的民俗文化闻名遐迩。行走于暖泉镇的古堡中,会看到雕刻精美的古院门楼鳞次栉比,在经历了上百年风雨之后,虽显斑驳,却处处透露着历史的厚重展览馆与沧桑。2005年8月,暖泉镇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暖泉独树一帜的花灯节、打铄花和民间纸雕等民俗文化远近闻名,而保护完好的古民居、古寺庙等,吸引来大批的影视艺术家,先后有《民间戏圣》、《左宗棠》、《新少林寺》、《不觉流水年长》等多部电影、电视剧组到这里取景拍摄,让暖泉的名气大增,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
第六怪:蔚州特产到处卖
所谓的土特产就突出在这个特字上,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土特产,是土产和特产的并称,也是一种地理标志产品。我国幅员辽阔,地广物博,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东西南北中,地域不同,风俗各异,喜好有别,所以土特产品也各有特色。比如,新疆最出名的就是葡萄干、哈密瓜;东北的鹿茸、人参;山西的老陈醋、汾酒;西部青海、甘肃的冬虫夏草、枸杞、发菜;两广地区的槟榔、荔枝;浙江的西湖龙井茶、金华火腿等。我们张家口最有名的当属口蘑了。再近一点,有万全县的烧麦、怀安县柴沟堡的熏肉、阳原县化稍营的狗肉等。要说起来,蔚县的特产也很多,蔚县人的心灵手巧不仅体现在物品的制作上,就是在吃喝这一动物性的本能上也做足了文章,所以,蔚县的风味小吃那是种类甚多,风味各异,可以说是远近闻名的美食。如暖泉的凉粉、辣椒油、五香豆腐干;西合营的饸饹;北水泉的咸麻花;白乐的花椒饼等。在民国时期,蔚县城的哈猴包子曾经香飘塞外,远近闻名。现在蔚州贡米、蔚县剪纸、蔚县开口杏核等特产,很受外地人欢迎。如今随着旅游业与电商平台的发展,蔚县各种特产早已走出了蔚县,卖到了全国各地。
第七怪:小米好吃就怕晒
蔚县素有塞外“乌克兰”之称,是冀北有名的米粮川。小米是蔚县的特产,曾被列为“四大贡米”之一,所以。据《蔚州志》记载:元“至治二年(1322年)八月,蔚州献嘉谷。”由此可见,蔚县的小米,远在七百年前就成为贡品,进入御膳房而享誉京城。蔚县小米能获此殊荣,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关,蔚县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坡地多,雨量少,且十年九旱。而抗灾力强又耐旱的谷物最适宜于在这种环境下生长,故在粮食作物种植上,成为首选,历代相袭,约有一千余年的栽培历史。蔚县小米颗粒饱满,金黄灿灿,素以粒大、色黄、味香、富粘性、多营养,含糖量高著称。
蔚县小米虽然好吃,但就怕晒。人们往往由于夏季小米里生了蛆虫后,就在阳光下暴晒一个时辰,待蛆虫被晒的半死的时候挑拣。殊不知,晒过的小米品质大降,失去了原先的粘度、甜度及色度,吃起来便寡淡无味,盖因为经过日光暴晒后破坏了小米的结构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小米好吃就怕晒的缘故。
第八怪:古堡很多都破败
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关于古村落古村堡的意义、价值,一些文化名人给予了高屋建瓴般的诠释。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大量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跟村落有密切关系,甚至是发源地。”
中国民协副主席罗杨说:“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春节,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集合就是古村落。”
著名文化学者梁漱溟先生也曾说:“如果有一天,中国要诞生新的文化,新文化的嫩芽绝不会凭空产生,一定离不开那些虽然已经衰老,然而还蕴藏生机的老根,就是农村。”
由此可知,所谓的文化,不仅仅是城市创造传承发展的,城市里的文化是各种文化的拼凑融合,而最古老最民间最优秀最诱人的文化发源地则是广袤的乡村原野。这也正应了古人那句乡村俚语“欲知朝中事,深山问野人。”说明乡村才是孕育和生发文化精髓及人的聪明智慧的发源地。
蔚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五里一庄,十里一堡的“八百庄堡”之说。
蔚县的古村堡大都分布在四十里平川,深山区里也有,但很少,有也基本是建在峪口通道里,比如,飞狐峪最南端与涞源县交界的黑石岭堡(早已坍塌废弃),就是明朝时期建立的把守关隘的军堡。据记载,蔚州古村堡最早的始建于商周时期,大多为元、明、清三代所建。据前几年普查,蔚县现存古村(堡)落345 座,其中,有较为完整堡门、堡墙、古街巷、古戏楼、古庙宇、古民居( 即一类) 的只有19 座;有堡门、堡墙,部分戏楼、庙宇、老宅等且保存较为完好,部分古风民俗仍旧保留(即二类)的65 座;村堡基本轮廓尚存或古遗迹明显,有较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即三类)的158座;古遗迹存在,有古树、古井等遗存,有过历史故事、传说或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即四类)的103 座。据有关专家们考察论证,蔚县这些正在逐渐消亡的古村堡是目前国内最大最集中的古村(堡)落群集聚区,中国北方古村(堡)落的典型代表之一。
蔚县的古村堡、古戏楼、古民居、古寺庙,每一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毁损着,破败着,近年来虽然有专项资金对一些重点村落的重点建筑进行修修扑扑,但毕竟杯水车薪,修缮的进度还是没有破败的速度快。
第九怪:秧歌好听没有派
蔚县秧歌,亦称蔚州梆子,产生于旧之蔚州(即今天的河北蔚县和山西广灵、灵丘县一带),流行于河北张家口地区和山西省雁北地区,解放后被当地政府定名为蔚剧。蔚县秧歌的产生年代不详,据蔚县秧歌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秧歌历史研究学者张启维先生考证,蔚县秧歌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属于优秀稀有而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按县名冠名的地方剧种,其韵律优美、唱腔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早期的蔚县秧歌是用“训调”(民歌)演唱,以“两小”(小生、小旦)或“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常在农村的“社火”中演出。代表剧目为《卖豆腐》、《借冠子》、《瞎子观灯》等。在明末清初,蔚州曾归山西大同府管辖,随着山西梆子的流入,蔚县秧歌深受其影响,不仅吸收了梆子的袍带大戏,并借鉴了梆子的音乐体制。除在唱腔中除保留了民歌体的“训调”外,还产生了由梆子声腔演变而来的各种板式。
蔚县秧歌虽然有三百年多年的历史,可一直也没有形成什么派,京剧有梅派、荀派、马派‘谭派等,晋剧、豫剧等也都有各自的派别,而蔚县秧歌由于受众区域性的限制,不仅什么派也没有,近些年竟沦落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确是悲哀。
第十怪:天价剪纸卖老外
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咸丰年间,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一画、二订、三浸、四刻、五染、六包。因剪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 2006年5月20日,蔚县剪纸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蔚县剪纸大部分出自世世代代不知名的农民艺术家之手,种类有戏曲人物,花鸟虫鱼,以及对农村现实生活的描绘等,这些作品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璀璨,浑厚中有细腻,纤巧里显纯朴,把它贴在纸窗上,透过户外阳光的照射,分外玲珑剔透,五彩缤纷,显得特别的鲜灵活脱,别具着一种欢快,明朗,清新的情趣。
以前每年一进入腊月,蔚县各集镇上唱主角的便是窗花了。那时,集市上不光有竖立的亮子(贴有剪纸的户牖),就是地摊上,卖窗花的艺人用黑布衬底,上面摆上窗花,赶集的人们看了这家,再看那家,比比这家,再评评那家,看看谁家剪得最好,等把整个集市上的窗花都逛个遍,才肯买下自己最喜欢的。对于许多大姑娘、小媳妇,还有一些平素喜好剪纸的老艺人来说,这更是一次取经的好机会,当地人称之为“看窗花”,并积久成习。年集实际上就是一年一度全县窗花艺术的大检阅、大评比、大交流,而正是这种群众自发的大交流,使得蔚县剪纸不断推陈出新、人才辈出。难怪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原主任杨先让教授观后赞叹说:“那气势,全世界也找不到第二处。”
如今蔚县集镇上卖窗花的已经没有了,现在蔚县剪纸艺人们把剪纸开发成礼品册、挂轴、挂历、台历等系列产品卖给外地人或外国人,特别是近年来蔚县文联干部、画家李闽先生创新研发出的多层立体剪纸,形象逼真相当漂亮。当然,价格也不菲,一般的也在一万、几万元,高的甚至达二三十万元,其中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头像剪纸被中国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奥巴马本人。现在的蔚县剪纸别说李闽先生的作品,就是别人家的最低价一幅也在百八十元,精致一点的都在千儿八百元一幅(套)。前些年,也就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年以前,蔚县人要给外地人朋友送剪纸,花个三、五十元就能买好多,而现在不行了,一百元也买不了仅有几张剪纸的所谓剪纸册(还是最低档的),现在都以天价卖给老外了,不卖给老外的,也多是高价公关礼品。因此,现在的蔚县剪纸虽说是由民间发展起来的艺术却与民间没什么关系了,不知这是艺术的进步还是艺术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