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

高兴村绝恋——故乡给予我的一切

作者:杨兴明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411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作为家乡的一员要更加努力,不辜负时代、不辜负美好时光,留住这美好的记忆。

  一个村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定位于什么区域,往往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但一个村寨的根与魂,往往总是凝聚在她的原始村落。

  黔西北六枝、织金、纳雍三县(区)接壤交界的莽莽高山峻岭中一小镇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梭戛乡高兴村,从建寨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贵州有名的古村落之一。从正式建置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直是与世隔绝,文化古朴独特浓厚,至今保持完好。1998年10月,国际生态博物馆建成开棺后,这里的经济、政治、文化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伴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步伐,古村落里一片的村容寨貌已逐渐不适应现代化乡村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梭戛乡高兴村的发展进程,改善古村落民众的居住条件和打造特色村寨,古村落的改造势在必行。秉着传承历史文脉,科学处理建设与保护关系,记忆里的村寨、风土人文早已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新“高兴村古村落”和陇戛新一二寨容颜初成已展现于世人面前。

  多年前,这里仍是刀耕火种的传统生产方式,进出物资全靠人背马驮,这里的农户靠种植玉米、洋芋裹腹,靠放牧养鸡为生,煤油灯照明,取暖做饭用的煤是从吹聋冲头用人背马驮运来。她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孩上学要步行到十几公里外的学校。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环境,让梭戛乡高兴村的百姓苦不堪言。贫困,成了罩在村民头顶散不去的乌云。好在,随着脱贫攻坚一声号响,一阵阵和煦的东风吹拂着梭戛乡高兴村的山坡田园,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20年前,高兴村村民要到乡里赶集,需要在山石旮旯里走上两个来小时的路。村子不通路,也不通电、不通水。吃水要翻山越岭两公里到山腰的岩洞去背,由于与乡里另外一个村共用一口井,因为争水发生争吵的事时有发生。

  20年前,大家住的是土墙茅草房,床上铺的是草席子,盖的是破棉被或用稻草编织的草棉被,吃的是洋芋和包谷,大多时候吃的顿顿都是洋芋,洋芋饭洋芋菜,拿洋芋和很少量的苞谷饭放在榛子里蒸,蒸熟了就成了洋芋饭,吃的洋芋饭,下的菜也是洋芋。我清楚记得1992年,高兴村陇戛寨村民杨洪祥准备打平房,因为不通公路,杨洪祥硬是找了五六匹马,驮了半个来月的沙、水泥和钢筋。同村的另一个寨子的一个人王兴发打平房,请整个寨子100多人到现在的新华镇(原新华区)去背水泥和钢筋,有的背到半路肚子饿了来不了,家里送饭去吃,深夜才到家,贫穷、落后,卫生环境差,高兴村群众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大山里,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但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高兴村迎来了开创美好生活的曙光,1994年,高兴村开始修建接通到乡里的公路,那时政府只提供炸药,修路全靠群众投工投劳。一听说要修公路,村民们很是高兴,积极得很。每个村民小组都编成工作队,每个队又编成若干个班组,组与组之间分段包干。为了早日把路修通,大家展开了修路竞赛,天麻麻亮就上工地,一直干到看不见太阳才收工回家的一幕幕我会时常想起。那段岁月我们逢土挖泥,遇山炸石,历经数月奋战,终于修通了进村通往各个寨子的毛路。

  1998年10月,生态博物馆建成开馆后,便揭开了高兴村苗族文化的神秘面纱,吸引了各方游客前来旅游考察。此后,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三级选派党建扶贫工作队进驻梭戛乡重点帮扶高兴村,高兴村开始了决战脱贫的奋斗历程。1997年高兴村开始栽电线杆拉电线,1998年陇戛村民组通电,1999年其他三个村民组(小坝田、高兴寨、补空)也相继用上了电灯,我们告别了用煤油灯照明的历史。我还记得刚通电那晚上,好多村民都不愿意尽快睡去,年老的盯着电灯,生怕一觉醒来,电灯就不亮了。

  陇戛新一寨新二寨分别于2003年、2013年建设完工,两个新村79栋新楼修建于老寨西面一公里处的窝窝里,石墙青瓦,房顶翘角,形式梭戛苗族(箐苗族)妇女头上戴的角。水、电、路、网、讯全通,有公共厕所、公共的养牛圈,79户村民搬住新房,喜不自禁。随着高兴的开发,游客越来越多,通往高兴村的公路已经满足不了旅游发展的需要,于是,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2004年高兴村铺了柏油路,进一步奠定了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2018年、2019年,随着贵州实施“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村民们再次积极投工投劳,4个村民组都接通了组与组之间的断头路,并进行了路面硬化,同时,户与户之间也硬化了串户路,宽阔的公路像绕着大山腾飞的长龙,驮起村民们的梦想飞翔。

  解决了村里通电和路的问题,村民们的饮水难也紧急摆上了日程。2014年至2015年,政府补助陇戛寨村民建起了20个示范水窖。其他寨子的村民看到了水窖的作用,也积极建起了水窖,基本满足了生活用水的需要。2019年,高兴村小坝田水库开始修建。现在每家每户都接通了自来水管,饮水的“双重保障”,为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以及餐饮、旅馆等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如今,村里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与当地公司、合作社入股办种植业和养殖业,带动了村民特色种养殖业的发展。此外,还积极联系沿海城市,组织青壮年外出务工。陇戛逸夫小学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04年,高兴村建成了六枝特区梭戛乡高兴村陇戛逸夫小学,学校建起“新布客书屋”,驮起了高兴村孩子的梦想。时至今日,全村已有30余名学生考上大学本科,其中有些毕业后返回村里小学教书育人,有些走上了其他工作岗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高兴村的民族手工艺加工也得到了大力推广,一件高兴村箐苗族手工服饰可买到5000元。这些刺绣服饰,是我们高兴村村民一针针一线线精雕细琢完成的,上面不仅绣有生产生活,还有箐苗族历史的演绎过程。全刺绣服饰因为包含了箐苗族的独特文化内涵,所以做工非常精细,一年才能做一至两件。

  梭戛苗族(箐苗或长角苗)能歌善舞,每年举办的跳花节的节目就有自编歌曲“共产党光芒照四方,苗乡里射进了太阳光。如今村里亮堂堂,全靠共产党把福送来享。”他们用欢快的歌声、快乐的舞姿表达着对党的感激之情。如今正修建的纳(雍)六(枝)晴(隆)高速公路将从这里经过,并将在这里开匝道口。届时,我们高兴村将迎来又一次新的腾飞,高速公路将把高兴村苗族同胞带入一个幸福美好的新时代,高兴村幸福的歌声将会跟随高速公路越传越远……

  如今高兴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是党的领导开启了高兴村与山外世界的连接之旅。我们要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们的发展既要保护古寨,让原始风貌传承,也要建设新村,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

  注重民族教育播种希望和梦想,“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每年,陇戛小学都会组织学生唱起嘹亮的民族团结之歌。前些年,教育欠发达。“在最老火的时候,学生娃儿连桌椅板凳都没有,学生只认得几个汉字,做几道简单的数学题。”为了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高兴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将村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党员活动室、小学等打造成民族团结阵地。先后对陇戛小学实施了改建工程,并整合资金进行改扩建。建成了食堂、操场等。现在,走在高兴村陇戛寨。从学校里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带着希望和梦想。

  挖掘民族文化共享和谐新生活,头戴新月状木角,身着绣花衣,脚穿钩头鞋,一群苗族学生,边吹芦笙边进行舞蹈技巧表演。学生们表演的,就是苗家人传唱的《共产党来了苗家有幸福》的舞蹈。近年来,为传承和发扬苗族传统文化,经过多方争取,把梭戛乡陇戛小学打造成民族文化培训基地。至今,民族文化的教、学人员已逾百人。每逢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参与民族文化培训的师生都会在悠扬的芦笙乐曲《坐去坐来坐不成》(苗语音:如鲁鸟满如依就)中载歌载舞,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景象。与芦笙优美的音乐相呼应的,还有高兴村陇戛寨路边六枝特区兴洪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里1台压褶机、3台绣花机发出的曼妙和弦。箐苗服饰加工厂由“乡土人才扶贫带富先锋”王兴洪创办。每天,苗族绣娘们端坐在人工刺绣机前,用一针一线绣出幸福生活。“箐苗服饰挑花刺绣技艺难度大,花纹俱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王兴洪自豪地说。如今,梭戛乡苗族服饰刺绣加工厂的产品销往六枝、六盘水、安顺、贵阳等地,不仅带动了梭戛当地群众就业,还带动全村苗族妇女在家做起了代加工的新产业。每到傍晚,村民们聚在一起,播放着箐苗民歌,穿着美丽的苗族服饰翩翩起舞,享受团结和谐新生活。

  今昔相比两重天,

  乡村旧貌换新颜。

  毛屋土墙今不见,

  楼房遍布深山间。

  村寨处处硬化路,

  乡野村村车不闲。

  美好蓝图党描绘,

  幸福生活延万年。

  风雨过后是彩虹,

  划开了万里晴空。

  如今,这里的交通改善了,户户通电,不仅用于照明,有的农家还有录音机、电视机,过去的路也有所拓宽,改造成了宽敞洁净的旅游休闲石板道路了,当地已建成一所希望小学,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了,高兴村陇戛寨,村民安居乐业,干净清洁,和谐有序。这里的变化大了,这个变化真让人不可思议。

  洋楼林立陇戛寨,

  村庄整治面貌新;

  远古今朝苗文化,

  中外游人绝口称。

  幽静的山谷,青山丛林中座落着洋楼、整齐错落的山寨,过去的道路变成了可通卡车的油路,还修建了跳花场、草坪、鱼池、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房屋前后种上了奇花异草等植物,郁郁葱葱,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此外,由于柏油路贯通,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已成为许多游人闲暇休息娱乐的首先。节假日,这里更是络绎不绝,当地农民除种地外,有的开办了农家乐饭馆、有的开小买店、有的开车跑运输。玉米、土豆、山涧野味果实已成为游客品尝农家饭菜的美味佳肴。陇戛寨苗族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间封闭落后的差距大大缩小,从他们充满开心自信的笑脸上,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希望和富足,如今,昔日的小山村变了样,全村老少都乐开了花。

  我们有幸生活在变革最为丰富的时代,作为家乡的一员,亲身见证了古村落的社会发展进程,也纪录了她某个时间段的美好时光。这些不起眼的时光碎片所串起的,就是一个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古村落故事。

  古村落、新村寨建设给我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因为这些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足迹。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72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心情散文

查看更多心情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