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空山问佛录——两个蔚县人的十八堂朝山路

作者:耿亮吉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427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晨光初绽,熹微淡金浸染大地,我与志斌自蔚州古城南门启程。脚下明代驿道的残砖,被露水浸润得泛着幽光,我们循着它蜿蜒的轨迹,向着南部深山的十八堂进发。莲花山隐匿在晨雾之中,若隐若现的轮廓恰似一册半开的佛经,斜倚于太行余脉之上,恍惚间,徐霞客笔下“山色如黛,云雾吞吐”的绝妙景致,竟在此重现。

  "石阶穿云上,蹄印烙沧桑"。初登山道,在青石铺就的台阶上,可见深深浅浅的凹痕,如岁月刻下的皱纹。志斌指着一处碗口大的蹄印道:"这便是当年骡马驮运石窟建材所留。"徐霞客游雁荡时曾记"石碴嶙峋,马蹄溅火",不想在此北地山径也得见相似痕迹,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

  行至山腰转弯处,我们稍作歇息。春日的山野已披上新绿,嫩芽初绽,生机盎然。举目四望,奇石林立:或如老僧入定,或似童子献宝,或若仕女朝拜。移步换景,形态万千,正应了古人"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志斌笑道:"这山石倒似会变戏法,转个身就换了模样。"

  继续攀援,转过"之"字形险径,十八堂石窟群豁然眼前。但见"赤壁如削,龛影参差",赭红色的砂岩崖壁上,错落嵌着大小窟龛,恍若天工以巨斧劈山而后缀以佛珠。最奇绝当属碑林窟,窟檐垂落的石钟乳将天光滤成碎玉,正落在嘉靖二十八年《重修碑记》的"佛日增辉"四字上,笔力雄健,令人想起尹耕诗中"铁画银钩藏佛骨"之句。

  昔日,碑侧渗出的山泉在莲花座前汇成浅洼,流入僧人砌就的石井。可以想象那时井水多么清澈,倒映着水月观音的慈悲面容。山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岩壁上光影摇曳,正如明代蔚州知州尹耕在《游十八堂》中所咏:“一龛星斗悬岩腹,万壑风雷绕佛坛。”此情此景,宛如诗中画卷徐徐展开。

  绕过十八堂,步入松林深处。但见油松与山榆枝干相纠,形成天然的穹窿。抚摸树干,指腹触到许多细密刻痕——皆是清乾隆以来朝山者用簪子划的"卍"字记号。山风乍起,松涛阵阵,宛如天籁之音,完美演绎着尹耕诗中“松风万壑传梵呗”的空灵意境。闭目聆听,恍惚间似有骡铃与凿石声自远古传来,睁眼却见一只松鼠捧着松果蹲在断碑上,警惕地打量着我们。

  穿过松林,山道渐缓。行至最后一片榛子林,眼前豁然开朗:长江村的梯田如金毯铺展,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村口古槐下,几位老者正在石棋盘上对弈。听闻我们寻访石窟往事,八旬高龄的周老爷子拄着枣木杖,引我们参观其祖宅——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四合院。在挂着"耕读传家"匾的堂屋里,他小心翼翼地取出发黄的皮影箱:"这是祖上传的《十八罗汉镇山》,说的正是十八堂开窟的故事。"

  太阳西斜,金色的阳光染红了雕花窗棂。周家媳妇端上蔚州三宝:金丝贡米粥清香扑鼻,糖渍杏干酸甜适口,五香豆腐干滋味悠长。品着这山野风味,听老人吟诵尹耕《十八堂》残句:"凿云分佛座,汲月贮僧瓶。"忽然想到四百年前徐霞客虽未至此,而尹耕的诗句却早已为这方山水作了最好的注脚。

  归途沿壶流河支流行走,在洗衣石旁惊见一块莲花纹石,与十八堂中的莲花石一模一样。询问方知,这是早年村民从山上搬下来的。月色如水,我们摩挲着石刻上的莲花纹,想起徐霞客夜宿嵩山所见"断碑残碣,俱有灵气"。原来,这山、这石、这诗,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互交融,彼此成就。

  回望暮色中的莲花山,那册斜倚在太行山上的经卷似乎正在缓缓合上。山风轻拂,仿佛在向我们道别。志斌忽然说道:"你看,那山顶的云,像不像一尊卧佛?"果然,流云舒卷间,隐约可见一尊安详的卧佛轮廓,正守护着这片承载了千年佛缘的山水。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