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一次的出行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遇;每一次在字里行间穿梭,都是荡涤心灵的寄托。趁着谷雨节气,我欣然前往吐鲁番地区的吐峪沟。
吐峪沟属鄯善县管辖,位于火焰山中段的峡谷,东距县城46公里,西距吐鲁番市47公里,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抵达吐峪沟时已经是日暮时分。我们新结识了吐峪沟先民的后代——帕塔尔,这个土生土长的小伙子热情健谈。坐在他家的地毯上,我们捧着热气氤氲的茶,听他滔滔不绝的介绍吐峪沟的历史。他的曾爷爷一辈就出生在这里,长眠于这里。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眷恋家的民族,这个维吾尔族年轻人也不例外。他放弃在内地做生意的良机回到家乡,成为景区区间车司机并任队长,兄弟几个都在本地谋生、发展。他用不太标准的国语介绍,说:“吐峪沟,维吾尔语的意思是‘低地’,被称为“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修建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吐峪沟千佛洞,更有保留完好的世界生土建筑群,有“民俗活化石”之称。” 我看得出,帕塔尔陈述的语气与神情都沉浸在以先辈为自豪的情愫里。
第二天清晨,太阳尚未露出时,我走出下榻的宾馆,信步走在村落的古巷中。扑进眼帘的村景村貌无声地叙说着发展、变革、富裕、祥和这些字眼的含义。我每一步都似乎徜徉在华夏历史的长河里。
仅有300余人的吐峪沟名气很响。
吐峪沟属于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新疆现存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2012年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等推荐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踏入吐峪沟景区,仿若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景区主要由吐峪沟古村、大峡谷、千佛洞、“麻扎”村组成。
我边走边打量着超有氛围感的角落,邂逅古朴村落的小美好,有一种饱满的惬意。路两侧榆树、桑树的叶片明显比我们一路经过的地方的树木更绿、更嫩。颇具年代感的古榆树、古桑树映入眼帘,它们擎举着蓊郁苍绿,与幼树新花相衬互映,似乎形成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意蕴。榆树和桑树不仅是遮风挡沙的“守护者”,其嫩叶和果实曾是困难时期的救命粮。因此,在村民心中,这些古树不只是一种自然风物,更是一种人心、情思的文化寄意。古树记录历史和文化的兴衰,见证气候与自然的变迁,是枝脉长寿的沧桑史志,是远去时代的绿色见证。因而,古树在这里受到认真且严密的保护。
村道两侧毗连着一家又一家的平顶房舍或者二层的宅院。家家都有比较宽敞的庭院,顶棚很高,院落的门是很大的双开扇,房屋的门则普遍较小。屋顶的四边普遍筑有高约40公分高的通风设置,也是酷暑季节遮蔽夏日灼热,村民夜宿的“大炕”,兼做晒秋的平台。院落门前,不时地看到老人坐在葡萄架下,或安静地看着路人,或悠闲地晒着太阳,写满岁月沧桑的脸上露出浅浅的微笑。这些老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甜酸苦辣,有的三三两聚在路侧的荫凉,啜饮着茶水,交流着各自的见闻,传递着喜悦的故事,一个个眉开眼笑。我满怀敬重看向他们,他们也用和善的目光回应我。老人们脸色红润,年高而硬朗,为这座古村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气息,闲散之间埋藏着无须攀比他人的自重。从喧嚣扰攘的身居之地,来到褐黄色的古村落,淳朴的民风、峡谷的风貌、千年的古迹,老者的安逸,这一切构成恬静的画面,深深吸引了我。在党和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春风春雨沐浴下,这个古老的村庄已然踏上时代的步伐,展现绚丽的时代容貌。
先民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因地制宜,因材而建,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形式,连连系系,珠珠串串,形成千姿百态土木结构的二层黄黏土或生土建筑,上层为平房做卧室,下层为掏土挖地而成的窑洞。这种基本功能和结构,使民居的建筑简洁、明快、实用,即使在图案上日趋繁丽也未能改变主干形态,是国内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古村落,被称之为“生土建筑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土庄”。土宅土院土墙土屋萦绕着村民的生活,护佑了这里每个人的一生。
沿着蜿蜒曲折的台阶,我们一行跟随解说员缓缓地在或土质或石板的台阶向上移动脚步。窥视四周,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居室墙壁上都设有壁龛,长方形、正方形和菱形的壁龛,大小不一。而且每一家的窗户都有窗棂。窗棂通俗的讲就是窗格,木刻雕花的网格窗、四瓣花卉、几何图像等等,非常精美。里层是玻璃窗户,外层是木质窗棂。据解说员介绍,这种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图通风凉快的好处。民居的大门上镶嵌着各式各样的门当(吐峪沟村门当图案多达14种),有花卉形状的、水果形状的、几何形状的等等。解说员介绍,门当也叫“库巴”,是一种装饰。通常有门当就代表着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是生意人家或是当地有威望的人。当地人在结婚时,有的人家要先看对方的“门当”再谈婚论嫁。这就追溯到了汉文化中“门当户对”的脉络。这些门当,表明了吐峪沟村古老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事实验证:吐峪沟村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交汇之处。
生态小街,起伏弯曲、层层叠叠,结构隐蔽而复杂。街边高棚商摊连接不断。一个个门洞里是雅致的小卖部、作坊和家庭式博物馆。家庭式博物馆里,稼穑农具,生活用具,日用器皿,一物一件,形态直观。我油然喟叹,先祖生产水平的极端低下、生产劳动的极端艰辛、生活状况的极端粗陋。他们的农耕从那个时代艰难走来,漫漫岁月浸润这一代一代继承者智慧的求索和不息的劳作。
整个村落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干净。这种干净乍一看是街上没有垃圾,墙壁尚未破残,实际上远远不止,应包括全部景物的色调和谐,沿路建筑的节奏匀称,大到整体布局,小到装饰。一座小小的村庄,有名山相衬,有激溪相伴,也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了。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实交织,自然与人文交融,肃穆的心情自心头悄然升起。
第41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儿童片奖《火焰山来的鼓手》以及《七剑下天山》《额敏和卓》《冰山下的来客》《阿娜尔汗》《大唐玄奘》等影视剧,都曾在这里拍摄。可谓“火焰山中镶峡谷,千年古屋亮乡村。桑椹美食迎宾客,胜迹依然荫子孙。”
吐峪沟大峡谷北起312国道旁的苏贝希村,南至古老的吐峪沟村口,全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被称之为“中国西部最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山无水而不灵,土无水而不沃。峡谷底部,吐峪沟河蜿蜒在重叠沟壑间,穿越时空,串联古今,依偎山谷里的野草浅滩,呼应两侧静默的峭壁。
我仔细地阅读文字介绍:
吐峪沟石窟古称“丁谷寺”,建在吐峪沟南部东西两侧的悬崖上,以吐峪沟河为界分为沟东、沟西两区。石窟就是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壁画。塔庙窟、佛殿窟、禅龛、僧房窟、储藏窟、讲堂窟等各类型洞窟,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交融。壁画内容丰富多样,有佛传故事、本生故事,还有精美的佛像和飞天图案,它们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向后人展示着古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绘画风格总体上来看是以中原风格为主,兼龟兹和焉耆画风。在壁画内容题材上又区别于中原与古龟兹风格的壁画。虽历经岁月的磨砺与人为的毁坏,部分洞窟已残缺不全却依然色彩鲜艳,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古人对佛教的虔诚与敬畏。这些遗迹,外部图腾像和内在意蕴上的巨大反差,却形成一种意外的美,即自然美,又是人文美。
出土的佛经残卷文书、世俗文书资料、壁画塑像残块、僧人生活遗物等珍贵文物资料,以及反映中央王朝对西域地区有效管辖的文书资料,与中原地区联系紧密的壁画资料等等,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不争的史实。
眺望群山,佛寺仿佛被嵌在崖壁上,无论是千佛洞还是苏贝希石窟,都显得静雅轻盈。两侧峭壁高耸,岩石纹理清晰,记录着地壳变迁的痕迹。
站在同一片历史天空下,天边的灿亮渐渐褪去,我依然四处瞻望着,欣赏着。满眼纯净的褐黄色,这样的环境和造型很容易让人觉得单调、荒凉和苦涩,但我居然都没有,也不感到跳跃刺眼,唯有感叹人类文明的恢弘久远!
沿着峡谷,停停走走,东拐西绕,我们来到了古老的“麻扎”村(麻扎即墓地)。这里是吐峪沟多少辈先祖的长眠之地。民居紧挨“麻扎(墓地)”。“麻扎”处在火焰山的横陂上,地势如碟,墓地呈扇形,数不清的坟冢款款曼曼地舒展静默,周边是泥土垒砌的围墙,背倚火焰山巍峨壮观的身躯。
吐峪沟的主调,不是虚张声势的苍凉感,不是故能玄虚的神秘感,也不是炊烟缭绕的世俗感。它一直处于淡然安静,只等历史来浓浓地渲染。
我伫立省道的巨石上俯视,参差蔓延的沟壑沟梁被土黄色的房屋覆盖,却依然看得见时光中生存的一架架葡萄苗、一间间晾房和两厢层层叠叠的沟沟梁梁,苍茫雄浑,独具气象。
吐峪沟,这一带有浓重乡土味道的名字,紧随世人的衣食住行,相伴着岁月的演进,成为一基根基扎于火焰山下的文化体认,遗留至今的人文风物和不朽遗产,又蕴聚一代代后人对先祖的绵长感念。这种感念里有怀思,有传承,一缕缕远念,一丝丝情味,都深深地链接着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文明的延续是生命化的,虽然有的时候看上去只是无生命的房舍、石窟、庙宇、古墓遗存,但它们却与一代代的生命都能建立呼应关系。
美丽大方的解说员热热,这个零零后的维吾尔族姑娘,在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选择了导游工作。热热姑娘以标准的国语娴熟地诠释吐峪沟文化、苏贝希文化。她坦言她喜爱解说员这一工作,能够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宣传大美新疆。她的愿望是要鼓动、吸引厦门的人、内地的人都能来新疆观光。她热情洋溢地说:“每逢节日,吐峪沟这里十分热闹,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庆祝节日。”我似乎感知古老的音乐在空气中回荡,望见欢快的舞蹈在阳光下跳跃,展示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吐峪沟,这片神奇的土地,它的历史文化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文化的脉搏。古村落、大峡谷、千佛洞、麻扎村,以强烈的沉淀力,汇聚成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一处建筑可以做到永垂不朽,但是它们承载的文化信息、独居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足以鼓荡起为生存理念而惶惑的后代。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文化无界,流荡天下,因此一座城市的文化程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吸引力,而不是生产力”。吐峪沟每一座山,每一所民居,每一个洞窟,甚至每一粒沙土,都承载着历史抖落的一切。对于个体而言,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文化的传承是没有止境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吐峪沟。人们喜欢这里淳真的生活节奏,新鲜的空气,简洁明快的建筑。无疑他们更需要了解这里的历史和文化,以便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资源,进而领悟中华文化的渊博精深,明白作为一个中华文明受惠者的担当。在村里,我邂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画家。他们安住这里,早出晚归,用画笔描绘吐峪沟的壮美。
中华大地著名的风物景观不计其数,无论国家级、自治区级、地县级,都被视作漫漫国土和华夏民族的物质遗产,依附着某种共有的精神和尊严,一种不可亵渎的情感。吐峪沟,不仅是吐鲁番地区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去珍惜、去保护、去传承,领略那个时代遗留的光泽。
2025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