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两个太姥姥,一个是母亲的奶奶,一个是母亲的姥姥(外婆)。
一、母亲的奶奶
母亲的奶奶是一个很善良的小脚老太太,老人家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活到二十世纪后期,是一个世纪老人。太姥姥半路丧夫,独自一人抚养两儿一女长大成人,很是不易。外公是太姥姥的小儿子,从小备受宠爱。外婆身体不好,并且在36岁的时候丟下4个孩子便撒手人寰了。那年母亲16岁、舅舅9岁、二姨6岁、三姨3岁。外公因为生活常不在家,拉扯三个弟妹的责任就落在了还是个孩子的母亲肩上。幸亏有太姥姥帮衬着,外公一家人才算度过了艰难岁月。
太姥姥的言传身教不但影响了母亲他们弟兄姐妹一生,也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我和妹妹。母亲嫁给父亲后有了我和妹妹,父亲在外头上班不常回家,母亲又要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我和妹妹小时候多数就托给太姥姥照看。太姥姥会讲很多例如“狼打柴,狗烧火”这样的故事来哄孩子。如今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故事依然在教诲和温暖着我们这些听过故事的人。
太姥姥活到了94岁高龄,在她最后的几年里,身体不好,脑子也糊涂,多亏了三姨的照顾。母亲他们时常谈起太姥姥,都说太姥姥能活那么大岁数都是一生善良积德修下的。
二、母亲的姥姥
母亲的姥姥家在暖泉镇的辛孟庄村,家境比较殷实,外院大门院还有后园子。太姥姥说话利索,思路清晰,待人接物马蹄不乱,让人有亲近感。
太姥姥一直和三个儿子的家庭在一块生活,自己手里有不少私房钱,儿孙们孝敬,自己说话也有风。记得那年父亲母亲领我去太姥姥家走亲,须从县城坐上班车一路西行到四岔口,再到暖泉,然后步行一两里路到辛孟庄。太姥姥让三个舅老爷的小家庭轮流招待我们,豆稀粥啦、山药饼子啦、小米饭啦,都是当时不能天天吃到的好饭。
那时候辛孟庄有驻军,种稻田的部队。太姥姥就让比我大几岁的二舅姥爷家四儿子带我去部队玩,还让这个我叫四舅的孩子带我去暖泉玩。太姥姥给我拿了5毛钱,我吃了1毛钱一碗的甜糊糊,吃了1毛钱两块的豆腐干,吃了1毛钱一碗的粉坨,还看了2毛钱一张票的电影。现在想想,那时候的钱真扛花啊。暖泉当年的繁华就在不经意间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还让我念念不忘。
后来,太姥姥离去的消息让我烦闷了好一段日子。母亲他们都说太姥姥生前没受罪,走得自然安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回首。对于普通人来说,一辈子能善始善终就挺好了。
两位太姥姥,都是普通人,她们的一生,如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都是与人为善的践行。这种质朴的思想也会融入我们这些后人的血脉之中,世世代代,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