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路边摊主的风采

作者:黄兴富   发表于:
浏览:12次    字数:1598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27篇, 月稿:27

  我住的小区路边有一位菜贩摊主,在路人的眼里极其平凡,自他渐入我的眼帘后,随着我对他言谈举止观察的逐步增多,他在我眼里的形象也在渐变,甚至从平凡渐升为不凡。

  初步引起我关注的,是摆在他面前那嫩绿欲滴的蔬菜。我的住所周边,有多家生活超市,多个集贸市场,多段路边摊区。蔬菜,应季的、反季的、本地的、外地的,应有尽有。一次出门,偶见路边一小摊,用一挑箩筐装了一挑数量不多、品种不少的应季蔬菜,小白菜、嫩南瓜、香葱、蒜苗等。由于周围没有摊贩,这对箩筐放于路边特别显眼,我不由多看了一眼。不看则已,一看,那鲜嫩的菜叶上似乎还带着晨露的模样黏住了我的视线,于是驻足细看。细看,才觉地摊上的蔬菜与超市、菜市上的都不一样。嫩瓜的蒂上残留的汁液仿佛是流淌的梦涎,被捆成把的小白菜仿佛是相拥而眠,根须相连的小葱仿佛是在窃窃私语。见状,我虽出门不是为买菜,但经受不住那筐中嫩绿生命的诱惑,在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心理暗示下,顿生购买欲望。

  出于节省的本能,我首先装作漫不经心的随意样子询价,摊主见有买主光顾,未答先笑,然后才小心翼翼地一一介绍。他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问一样答一串,且报价并不因蔬菜的鲜嫩而畸高,而是随行就市,与超市、菜市的价位相差无几。通常说货比三家,但见了他的货,听了他的价,我没有再比三家的念头,立即买了需要的、适量的蔬菜。

  由于初次印象较深,且此处距我住所不远,所以,此后每天出门或买菜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朝这个位置看一眼,看这个摊主在不在,看地摊上有些什么菜。为使同样的钱买到更鲜的菜,我还特意向夫人推荐,希望她也把这个地摊作为日常买菜的首选。

  一来二往,我与摊主渐熟,于是话题也由价位延伸到了货源。我问:“你这菜是从什么地方打(进)来的?”我随意的一问,打开了摊主的话匣。

  摊主:“什么打来的,是我自家种的。我是外地搬到城郊的移民。安置,只给了我房住,没给我地种。我是农民,没有技术,不好找活干,没有本钱,无法做生意。我房屋旁边有块施工废弃的边坡土堆,我就把它挖来种菜。起初,本是为了种来自己吃,但种多了,长快了,自家吃不完,于是就挑来卖,找点盐巴钱也好。”

  听了摊主的介绍,使我对他的印象开始改变:他不同于其他菜贩,他是产销一条龙。正是因为他是产销一条龙,所以在收款姿态上也与集市摊主不一样,当我选好菜,称了量,付钱时,如果有1角、两角的小额尾款,他会主动“四舍”但不“五入”,说:“算了,都是自己种的,没关系。”他的慷慨,令我刮目相看。

  我在他主动舍弃小额尾款予以礼貌致谢时才正视他的形象:中年男子,精干瘦削,衣服旧但干净,皮鞋旧但铮亮。就其依着打扮来看,如果他的面前没有菜摊,设谜叫我猜他进城的目的,我肯定会猜他是进城吃酒或赶场,怎么也与“菜农”、“菜贩”联系不上。不由又生几分好奇,试探:“你这么早,可能昨天下午就要讨菜、洗菜、择菜哟。”

  摊主:“哪能昨天就讨,隔夜了不新鲜,我是晚上三、四点钟就起床,打起电筒在土里讨回来,洗干净就差不多天亮了,挑上街来正好赶上买菜的时间。”

  摊主边聊边从小凳上起身,顺手拿起扫帚扫他脚下刚择下的小葱根须、白菜残叶,并自然地将那少许的残根败叶装入自带的垃圾袋中。他不经意的习惯动作,引起了我对他摊位地面的卫生关注,不由在心里赞叹:他那面积只能以平方分米计量且边界模糊的地摊区域,如果没有筐和菜,其清洁程度不亚于我当年办公室的“一亩三分地”。

  手里拎着刚买的蔬菜,心里涌出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念:与职场的侄儿闲聊,他曾谈到AI的冲击、机器人带来的危机、学生就业的压力、前途的迷茫等等。我不由自慰:如果以摊主因地制宜的策略,以他勤劳的干劲对待生活中的挑战,也许,心不会那么慌,压力不会那么大,前途不会那么暗。并由此臆测:有些压力,不是外加的,而是自找的。这虽有题外话之嫌,但确实是路边摊主给我的启发。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