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茶者,老少皆宜,从黄口小儿延至到耄耋老人。关于茶感慨颇多。
茶树原产中国西南地区,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利用茶树。孙皓“密赐荼荈以代酒”表明在三国时期,饮茶已传播到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一带。陆羽的“茶经”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记载“舒城太湖,买婢买奴”,可见唐代舒州太湖县,因茶致富,茶户家中广蓄奴婢。
中国人喜好饮茶,不分老幼,无论尊卑。大江南北,茶,是刻在骨子里与生俱来的东西。我所在的安徽太湖县更是如此。
有人好品茶,重在一个品字。单单是干茶,从外观形状,色泽﹑质地﹑均匀度﹑紧结度﹑有无显毫等就能看出茶叶的做工和质量。
我在茶厂里就见过这种人,抓起一把茶叶,由远至近,轻轻的闻,甚至抵近鼻尖慢慢的嗅,放在手心细细的捻,便可以判断茶叶的品种香型,同时判断有无陈味或是吸附了其他的异味。再冲泡一杯,看茶汤的色泽是否清澈、明亮,有无浑浊是否具有该品种应有的汤色。冲泡后充分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出汤后,半掩杯盖趁热闻茶香味,便能够进一步判定该款茶的香型及纯异度。闭目,就像品酒师一样,轻呷一口,良久,便能分出三六九等了。茶汤的滋味,茶汤的浓度和醇度;茶汤的韵味和层次便都写在脸上了。
有人就仅仅是喜好喝茶了,除去白开水的索然无味,便的确是感到渴了。他们也能分出茶的好坏,不单单是知道绿茶和红茶的区别,只是不那么严谨和专心罢了。普通茶叶就很好,因为价格便宜,茶味自然少了一些淡雅,多了一些醇厚,喝起来不觉得心虚浪费。但也能做些一两斤上乘好茶招待客人。俗语说“茶酒不分家”,这些人茶叶需求量大,往往要买上十几斤甚至几十斤干茶,他们集中在城镇,从事商店饭馆之类的营生。这种茶称不上“江湖茶”,少了些人情世故,却最能体现人间冷暖。
茶从古至今都是有灵性的。好的茶尽显尊贵,慢慢的品,细细的喝,安静、悠闲。普通的茶水,需大口大口的喝,干脆利落,酣畅淋漓,热闹、忙碌。
八九十年代农村,没有大片的茶园,只是田间地头散落了一些茶树。茶叶便显得愈加珍贵了。普通农户喝茶也有茗茶与普茶的区别,最显见的就是茶叶粗与细之分,茶汤清与浊之分,主要表现为明前茶和明后茶。当然茶具讲究也是因人而异,家里来了珍贵客人,主人会用带着盖的瓷器茶碗,抓上一小撮茶叶,泡上一杯好茶。碗上印着“茶”字,或是印着一些水墨画、丹顶鹤之类,碗底可见四方小印,刻着景德镇造,显得很是高贵。客人也学着古人的样子,抬手提杯,掀白瓷青盖撇了撇茶末子,叶片沉浮,茶香氤氲,轻呷一口,回味悠长,半晌方驰碗于桌案,遂笑,想这茶,必是极好的珍品罢?
还有一种白色的瓷器茶缸,上面会印上“人民公社”、大红喜字或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名字,我们叫它“洋瓷碗(缸)”。这种瓷碗泡茶有个坏处,就是非常烫嘴,等茶水冷的差不多了,碗沿还是烫的。仿佛这会等待喝茶的功夫就是留给人谈天、拉家常的。普通的亲戚朋友串门或是路人讨茶,便是这种茶具。泡的却是一些粗糙的茶叶,这种茶虽然粗枝大叶,茶味却很是浓郁,放的多,就有些苦涩了。但是特别耐泡,续泡三五次没有问题。“茶余饭后”、“家长里短”,估计就是这些茶所赋予的吧!
我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喝茶了。喝的是典型的穷苦人家的农家茶。妈妈念叨茶是个好东西,有解毒醒目功效。说从前有个将军受了重伤倒在了一颗茶树下,茶露慢慢的滴进将军口中,将军竟然奇迹般的好了起来。我将信将疑,也开始学着喝茶。农家喝茶可不用这些茶具,就是一个大瓷壶,前面是弯曲的壶嘴,两根铁丝穿过,拧成拱桥状便是壶柄了。壶身印着一些淡淡的小花或是一些青草点缀。泡上一壶老去的的茶叶片或是茶叶灰,倒在碗里,咕嘟咕嘟的喝下去。偶尔还能倒出来茶梗,我很是好奇,这么小的壶嘴,茶梗是这么漏出来的。茶梗在碗里打着圈,像极了人走路的样子,时而奔跑时而慢行,但凡这时候总会有人打趣的说,看样子,不出三天你家要来客人了,或许已经在路上了。哈哈……
一种筛子底下的茶叶,泡出来的一碗红汤只能算是白开水的改良剂了。其实这种茶水最能解渴,田间地头,农忙时节,这种茶壶就会常常出现在田埂上、树荫下、凉亭里。忙累的农人,喝上一口已经凉透了的茶水如沐春风,疲倦一扫而光。额头上皱纹里深藏的泥土也伴随着粗大的汗滴流了下来。
如今茶叶再也不局限于田埂地头,而是漫山遍野的茶园。茶厂、茶叶合作社遍地开花,茶叶的产业化已成了大山深处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新时代赋予茶新的生命,名目繁多的茶叶品种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各地政府也在不断地推广种茶、制茶产业。不到采茶季节,就会组织一些留守的妇女,那些长得标志一些的就会筛选出来,戴上统一的头巾,穿上花布衣服,背着精致的箩筐,扮成采茶姑娘般模样,列成长长的队伍穿梭于茶园间,拍上一段视频或是写上一段文字,配上一些精致的图片,频频的宣传,游走于网络,不厌其烦。更有一些乡村带头人化身网络主播为特色茶品推介“代言”,名曰乡村振兴。
每个茶叶的品牌似乎都可以加上一个所谓的茶文化,要么是名人喝的茶,多有文人雅士诗书气息;要么是名山大川的茶,饱有质地、灵气;还有就是佛家茶、禅茶,禅茶一味,人生如茶。
茶,本身就是一片叶子,是人造就了它,赋予了它的灵魂。每个人都能从这片叶子里找到自己,或是贫穷或是富贵,无论神仙亦是地鬼。有人崇上它的表象,精美的礼盒,大气的名字,华而不实的成为资本的温床,信誓旦旦的叫着礼尚往来,放在日本就叫请多关照。有人喜欢它的质地,那些生长在海拔高的大山里的野茶,采用古法炒制而成,不讲究高大上的包装,装进密封的瓷罐,放入冰箱储存起来,这种人是真正懂茶爱茶惜茶。
现在的茶事都喜好冠个“艺”字,且还动不动就问“道”论“禅”,弄得神乎其神,装出一副莫测高深、高攀不起的样子。我在想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也只为喝茶而喝茶,想比咖啡和白开水,还是要好喝得多。
人在得势之时,前呼后拥,门庭若市,香车宝马,温酒热茶,自是不在话下。一旦失势,则立马“茶凉”。“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闲书戏茶的百无聊赖,不就是因了“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的官场意冷、人情淡漠吗?
是也,在物欲横流,世态浮华的当下,江湖一杯茶,最能体味人间冷暖,最可体察人情世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