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当AI一秒钟能写出100首“李白”风”的诗,我们为什么还要熬夜写下那几行可能并不押韵的句子?当算法能编织出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我们为何还要在书海中苦苦寻觅,甚至为了一句话而绞尽脑汁?80%的职场人承认,AI提升了他们的写作效率。但与此同时,另一项调查显示:那些在行业内被尊为“大咖”的人,却依旧保持着每天阅读、亲笔写作的习惯。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I如同一场席卷全球的风暴,以其强大的功能和便捷的服务迅速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只需向AI发问,便能在瞬间获得答案;写文章、做文案,AI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面对如此强大的AI,很多人不禁产生疑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读书写作到底还有什么用呢?
一、知识积累是独立思考的“坚实地基”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觉得有了AI,获取知识变得轻而易举。遇到问题,问AI就能秒秒钟得到答案,这可比啃书本快多了。然而,这种想法其实过于简单。AI固然厉害,但它只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却无法赋予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就像AI能告诉我们“1+1=2”,但它没办法让我们明白为什么“1+1=2”。知识不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答案,它更像是我们独立思考的“地基”。如果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即便AI能为我们搭建起看似高大的知识楼阁,那也不过是空中楼阁,经不起风吹雨打。
最近网上一名高考百日誓师的教师讲话非常火,她讲到:当校长要求所有老师必须学会使用deepseek的时候,学生在教室里面质疑人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记那么多东西?不是有AI吗?我问他就好了呀,可是你忽略掉要了最重要的一点,正是因为有知识的积累,我才可能会有独立的思维。知识,是工具,而非终点;人,才是目的。
正如小红书、抖音、它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呈现五彩斑斓的世界。但,若将其中信息奉为圭臬,不加辨别,那么,我们便沦为工具的奴隶,而非驾驭工具的主人。当所有人盲从,工具便悄然变质,反客为主,掌控人心。
西行之路,佛祖若将经书直接交付唐僧,岂不省事?然而,取经的真谛,并非那卷经书本身,而是沿途的风霜雨雪,是历经磨难后的顿悟与成长。那卷经书是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它是不可以的,真正的能力,源自于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积累。
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知识领域内的能力,都应该是从学习这门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使唐僧成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经书,而是那段取经的路。
我非常赞赏这位老师说的这段话,也引发了我想要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我认为越是AI时代,我们越要读书积累,才能更好地去用拥抱这个时代。
埃隆·马斯克,他创办的SpaceX和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堪称跨界创新的典范。很多人可能会认为他的成功是借助了AI的力量,但实际上,他从小就热爱阅读,阅读了大量的科幻和工程类书籍,才让自己成长为了现实版的“钢铁侠”。他经常一天花10个小时来读科幻小说,在他八九岁时就已经把《大英百科全书》全套书都啃完完了,他小时侯痴迷于《银河帝国》系列,他甚至在一次采访中说:“是《银河帝国》系列塑造了我对未来的看法”。这套书不仅激发了他对宇宙和科技的无限想象,更为他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再说说查理·芒格,他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也是一位非常热爱阅读的人。他每天的阅读量惊人,不仅阅读商业和投资类书籍,还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他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正是通过广泛的阅读,芒格构建起了100多种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成为他在投资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阅读小说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让我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体验与单纯的信息输入截然不同,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就像我们阅读《百年孤独》时,仿佛置身于马孔多的雨季,感受着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体验会在我们的意识深处绘制出专属的认知地图,让我们的思维更加丰富和深刻。
二、写作是我们打磨想法的“神奇刻刀”
许多人开始担心AI会取代写作,认为写作者的创新能力被压缩。但是,AI并不能代替人类的独特创意。相反,AI的发展更加强化了对写作者原创能力的要求。AI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模仿”已有的素材和结构,但它无法理解人的情感、经验和独特的视角。写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一个把我们的想法从“毛坯”打磨成“钻石”的过程。
新手作者和老作者的差异就在于“积淀”。写得久了,作者会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正如很多成功的作家一样,背后不仅是大量的写作练习,还有对生活、历史、文化的深入观察和理解。AI无法替代这种深入的生活体验和思考积累。就像深度阅读能开阔眼界一样,写作的创意源自生活和知识的丰富积淀,只有不断写作和不断思考,才能获得更具创新性的创作。
Deepseek的崛起,实则对写作者的原创功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手与老手作者笔下的文章,之所以有云泥之别,关键在于后者经过时间沉淀,观点更为独到,即便是寻常素材,也能娓娓道来,生动有趣。
我认为写作者不必为AI的到来感到焦虑,不妨沉下心来,专注于原创,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自我,提升你的写作能力,你才有能力驾驭AI。比如,你想要自媒体写作,想要驾驭Deepseek,想让自媒体文章更受青睐?你得先洞悉怎样的文章才能触动人心,什么样的选题能抓住读者的心,什么样的标题能引人注目,什么样的文章结构最为恰当,什么样的开头能激发阅读兴趣。只有当你有这个能力,你才能游刃有余地调教Deepseek,让它真正成为你的助手。倘若你对此一无所知,又何谈调教呢?这也正是为何说,真正能将AI运用得出神入化的,往往还是那些在各自领域内深耕多年的专家。
村上春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写出了许多畅销书。他每天都会坚持写作数小时,即使没有灵感,也会强迫自己写下去。他曾说:“不管有没有灵感,我每天都会坐下来,写上几页。写作就像挖井,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水,但你必须一直挖下去。”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写作习惯,让他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想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
当年,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多次被出版社拒绝,但她从未放弃写作。她凭借着自己对魔法世界的独特想象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硬是写出了一个让全球无数读者为之着迷的魔法世界。《哈利·波特》不仅成为了全球畅销书,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罗琳的成功告诉我们,写作是一个不断挖掘自己内心想法、将其打磨成钻石的过程。
写作就像是思维的“显微镜”,它能帮我们把那些模糊的想法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时,我们会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些想法,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相反,如果我们全部依赖AI写作,就很难有这样的深入思考过程,我想我们和AI应该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个被替代的过程。
三、 信息碎片化时代,读书写作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我们每天都会被手机、社交媒体、各种APP推送的海量信息轰炸得头晕眼花。这些信息看似丰富多样,但实际上很多都是碎片化的、缺乏深度的。我们看着好像什么都知道,但其实什么也没记住,更难以进行深入思考。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早就指出,电视把我们都变成了“娱乐的俘虏”,让我们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如今,信息碎片化的问题更加严重,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对抗这种现象,而读书写作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
读书能够让我们慢下来,静下心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当我们阅读一本好书时,我们会跟随作者的思路,深入思考书中的内容,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写作则可以帮助我们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串成一条线,形成自己的见解。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今年的两会上,蒙曼老师被采访读书的意义时也讲到:读书的真谛,便在于滋养内心,使其丰盈。唯有如此,在面对碎片信息的浪潮时,才不至于被裹挟吞噬。严肃的阅读与生活,是精神的原乡,内心的灯塔。与此同时,积极拥抱时代,与AI共舞,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终将被时代抛下。
读书让我们在他人的灵魂中寻找自己的坐标系,写作让我们将混沌的思维锻造成认知的利刃。在AI时代,我们不能被AI的便捷所迷惑,而忽略了读书写作的重要性。相信在读书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提升自己,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成为能够在AI时代站稳脚跟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