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春日,我重游化州孔庙。
化州孔庙,我太熟悉了。从建筑布局,到红墙绿瓦,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记忆犹新。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仿佛回到青少年时代;当我踏上青云路时,瞬间,我的思绪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五百几年前的明代王朝。
(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有幸考上化州县第一中学初中和高中。那时,化州孔庙是化州一中校舍,在此,我度过了六年的寒暑。
从校门进去,往右走就是孔庙。前往50米左右,走下两三级台阶便是一个长方形庭池。庭池铺着石头,立有一块石碑,石碑刻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八个宋体字。池中有一口古井,师生们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到这口水井打水,漱口、洗脸、冲凉、洗衣服。
站在古井边,面朝孔庙,前面和左侧都是教室和教师宿舍。音乐老师曾琪铨就住在古井旁边。往前走是大成门,大成门前有一个半米多高的平台,平台下是一片大空地,铺着火砖,学校常在这里召开师生大会和举办周末晚会。穿过大成门,是大成殿,殿宇雕龙画凤,工艺精湛,十分美观。大殿是高中50班的教室,大殿的两侧是学生宿舍。
从古井的右侧上去,是四五级台阶。从台阶上去,右侧是一排教师宿舍,教师宿舍与街坊相邻。再往前走,是尊经阁,我就读初中115班的教室就在尊经阁一楼,楼上是我们的宿舍。尊经阁右边是我班主任和语文老师黄钺的宿舍。黄老师的宿舍与化州县人民医院只一墙之隔。记得师母生孩子时就是从旁边的后门抬进县人民医院的。
我在化州一中读书、学习、生活,历经六载。平时,我在孔庙出出进进,一直没有体会到孔庙的历史价值。
七十年代初,孔庙东面一排教师宿舍和院地划给了县人民医院作门诊部。七十年代中期,县人民医院撤出门诊部,重归化州一中作校舍。
1987年,我调入化州一中任教,东面一侧又全住上教职工。时任校长梁吕芳住在大成门右侧大房。
在化州一中,我从读书、教书前后共九年,我大部分时间是在化州孔庙度过的。
1997年,在化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集资九百多万元,开始重修和重建化州孔庙。公元2000年,与孔庙一条街道所隔的化州市教育局拆除办公大楼,平整为一个大院地作参观游人上香和停车场。
重建重修的化州孔庙,从此以宏伟壮观的建筑群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
2012年,我受化州市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的聘请,从事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其时,市志办主任陈刘雄指示我执行主编《明朝首辅杨一清》。从此,方知化州孔庙的历史价值和“青云路”的由来。
相传,在化州州署大堂左侧老橘红树旁有一口古井,叫石龙井。石龙井有时会鸣,声如雄鹅,鸣时声音好像在半空响。民间说,石龙鸣预示风调雨顺,或出名仕,或有重大事件,州人以石龙鸣为吉祥。石龙井有时会喷沙,一年喷一次,或隔年喷一次。
明朝正统中期(1442年)有个叫杨景的,云南安宁人,调任化州同知(官名,为副长官),至天顺四年(1460年)致仕(退休)。杨景在化州任官近二十年,住在石龙岗上州署旁的临江阁,继娶化州姓张人的女儿为妻。景泰八年(1457年),张氏十月怀胎。十二月初三凌晨,石龙井突然大鸣,此次石龙井鸣跟以往鸣不一样,声势雄大,且连续不断。石龙井连鸣三日,州人都以之为奇。十二月初六凌晨,石龙井鸣声由大而小到消,早上太阳初露时,化州城上空飘现着无数朵彩云,把天空衬托得繁花似锦。石龙岗州署的彩云更显得光芒眩目,把石龙井岗上的建筑物照得金碧辉煌。彩云在州城上空迟迟不散,全州人感到诧异时,从临江阁传来婴儿呱呱哭声,原来是杨景妻子张氏诞下一男孩。这男孩就是杨一清。
有史为证。《化州志》(道光丁亥年)《高州府志》(万历)《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康熙)版,均有记载:
“化州治之后有石潜矗江中谓之龙尾州庭左偏有石微露出地上谓之龙首州人神之围以栏杆不敢亵慢有鸣吼或于其处或于空中声类鹅而洪大景泰八年鸣三日州同知杨景生子一清其夜石龙大吼兼有灵异。”
杨一清四岁时,杨景送一清到孔庙读书,杨一清每天上学总比其他孩子先到学堂。放学后,其他孩子就直接回家,而杨一清必经孔庙的明伦堂、尊经阁,出后门直奔宝山,然后从山顶经东麓回家。七岁时,已通读四书五经,会吟诗作对,显出非凡才华,被称为神童,蜚声四乡。一次,学正(管教育官员)到孔庙学堂有意测考这位神童,便出对“世人岂无千里马”。杨一清顺口答出:“人间难得九方皋”,使学正惊叹不已。九岁时,有一天,一清正同几个孩子在孔庙古井边玩,化州知州吴春到孔庙,见杨花扑面,即吟“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杨一清随即答上:“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吴春大赞:“此子可教,此子可教也!”一日,一老翰林到孔庙拜孔圣人时,有意考化州学子,便出对:“金盏凝霜成玉盏”,杨一清随即答上:“鸡冠缀露变珠冠。”老翰林甚喜:“此吾辈中人也,对句工稳。”继尔又出对:“两手并持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杨一清答曰:“一心勤读圣贤书,希圣也,希坚也。”
自此后,杨一清以神童蜚声四乡。
天顺七年(1463年)杨一清十一岁随父迁湖南岳州府马陵县。同年,朝廷破例把杨一清送入翰林院读书。在翰林,一侍讲学士考杨一清,出对:“鸿是江边鸟”。杨一清答曰:“蚕为天下虫。”在京觐时,成化皇帝得知杨一清以“神童”驰誉乡里,有意试探其才华,出口一联:“一间茅屋两先生,聚六十童子,教《百家》《千家》”,杨一清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九重金銮一天子,会十八学士,读《四书》《五经》”。皇帝听后大悦。
杨一清十四岁乡试中解元(中举)。十八岁中进士。二十一岁当京官,任中书舍人。二十二岁到翰林院讲学。四十二岁在陕西创办正学书院。四十八岁任三边军职。五十岁统率三万军马,大败鞑靼十万骑兵入侵。五十二岁任总制三边军务(延绥、宁夏、甘肃)。五十六岁智除奸党刘瑾。六十一岁任首辅(宰相)。七十三岁重任首辅。七十五岁受排挤,被逼致仕(退休)。嘉靖九年(1530年),杨一清忧恨而死,终年七十六岁。
杨一清平步青云,出将入相。为纪念杨一清,州人把杨一清在孔庙读书时所走的这段路叫“青云路”,以勉励学子能像杨一清一样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