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不容荆棘岂成兰

作者:杨永生   发表于:
浏览:85次    字数:2530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2篇, 月稿:32

  正是旭日冉冉,清风徐来,丝绦拂堤,眉眼盈盈的良辰,我沿着碧玉飘带般的母亲河岸畔,悠闲地走向凤凰山山脚。随即拾级登上弯弯的山道。但觉道路两旁树林渊厚,鸣声上下,一派祥和气度。穿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宽阔的坡地草甸,映入了我的眼帘。定睛一看,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特别吸引我眼球的是,眼前坡上朵朵玲珑小巧的荆棘花,各个簇拥着一朵、一朵美丽的兰花,仿佛一群、一群灵秀纯真的稚童围绕着充满爱心的圣母,在听一曲天籁,美得令人叹为观止。让我立马想到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所看到的上海黄浦江附近的“东方之珠”周边点缀着的色彩缤纷的灯彩。

  这种感觉其实也是挺自然的,这种美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非罕见。在我稍一凝神的当儿,一阵微岚轻轻地拂来,眼前坡上草浪层层起伏,朵葩摇曳生姿不断,于暖阳的柔柔抚摸下,让我心旌摇荡。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脑海里忽而涌现出陈毅元帅的一首“咏兰花”诗:

  幽兰遍山谷

  本自无人识

  只为馨香重

  求者遍山隅

  妙哉此诗,它酣畅淋漓地点明兰花的“出身”!它原本默默无闻地生长在深山野谷,绚丽而芬芳,并且与荆棘为伍。但是想采摘她,就得小心旁边的荆棘刺儿,以免付出点儿代价。其实“荆棘”二字,是两个词儿,各个代表一种草本植物。荆与棘,都在整个儿植物家族里,属于比较低级的“三等公民”。而对于兰花,自古以来,爱美的人们都喜欢用它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人们称赞它是“一香已足压千红”“王者之花”。其习性喜欢与荆棘相伴而长,并且和谐共处,相得益彰,情同手足,真乃同呼吸共患难者也。人们何止喜欢它的高雅馨香,更是把它作为高尚品德和宽阔胸襟之人的象征。

  “带”刺儿的兰花人人爱,要是人带点“刺儿”,又会怎么样呢?由此我联想到了前两天细读过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本篇出自我国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史记》,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统观全文,司马迁先生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三个典型事实。其生动地表现了蔺相如忠君爱国、不畏强暴、灵活机智、胸襟阔达的性格特点。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了读者深刻的印象。前后三个事实,司马迁先生都置于战国七雄强强争胜的大背景之下。首先是秦国与赵国的矛盾斗争,其次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纠葛。整个儿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解决持续着另一个新的冲突。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将相和”这一典型事实。“渑池之会”是秦王的另一不可告人的勾当。名义上是“为好会”,实际上是借此机会羞辱、打压赵王,甚至在会上劫持赵王。机智过人的蔺相如,一眼就看穿了狡诈秦王的目的。他未雨绸缪,不临渴挖井,预先就与廉颇做好了周密的部署。渑池之会上,秦王与蔺相如之间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劫持与反劫持间的斗争。面对秦王的步步相逼,但见蔺相如处处主动,大义凛然,寸步不让。他以无比坚韧的精神,逼得秦王步步后退,终使秦王阴谋破产。尤其是“鼓瑟”、“击缻”的情节,与前一个事实——在秦廷上斗智斗勇的情节前后呼应,杰出地表现了蔺相如视死如归、反应敏捷、机智过人的胆识。于是乎在“渑池之会”后,蔺相如因为又立了奇功,再次受到赵王的嘉奖,晋升的官位居于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我廉颇身为赵将,立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劳,竟然位居我的上面。凭什么?凭什么!“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他越想越气,忍不住大吼一声:“我见相如,必辱之。”这话儿很快地传到了蔺相如耳朵中,一下子让他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他心里嘀咕着:廉颇啊廉颇,你可真是个‘刺头儿’,扎得我一蹦三尺高哇!我虽然位居你之上,那是我拿命挣来的呀。哼哼,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鱼死网破!但是他转念又一想:眼下秦国虎视眈眈,赵国危在旦夕,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贸然发兵来侵犯,只是因为有我俩存在啊。如果我俩拼个你死我活,高兴的是秦王。秦王可趁机发兵进犯我国。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国就一定会面临灭顶之灾的!我还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吧。想到这里,他镇定自如地对手下亲信们说:“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的话很快的传到廉颇耳朵里。廉颇听后,心里“咯噔!”一声:我这是怎么啦?他开始冷静地思前思后,渐渐地回悟、意识到自己的心胸狭窄,会闯下大祸的!他想:我国正在面临危难,人人正在忙于备战,可我却在这儿打个人的小算盘,闹不团结,意气用事,给蔺相如‘小鞋’穿,我岂不是小人一个?这几次多亏了人家出生入死的拼搏奋斗,我国才化险为夷。如果我真的把人家给搞死了,这对国家来讲,将是莫大的损失啊!国家没了,我什么都没有了。我……我真不是个人!他越想越懊悔,“啪、啪!”狠狠地抽了两记自己的耳光。随即脱光上衣,背着一枝荆条,让部下将自己五花大捆,然后亲自上门,向蔺相如诚恳地负荆请罪。最后,俩人结为“刎颈之交”,将相更加团结。他俩的事迹,千百年来,一直传为美谈。由此可见,蔺相如的瞻前顾后、高瞻远瞩、对同僚宽宏大量的精神品质,宛如兰花那样,容得了荆棘,经得起“刺”的考验,成就了自己,成就了他人,成就了国家大局。

  凡是读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晓,贾府里有个体态端庄、受人敬重的夫人,名叫王夫人。她是贾宝玉的母亲。可是她在用人问题上,就显得气度很小。她听到一点批评意见或不同意见,就心里老大不痛快,或耿耿于怀。她喜欢那“可以使得”的,低眉顺眼、言听计从的袭人,却不喜欢那有见解的,“眉眼儿上头也不是很安顿的”、说话带“刺”的晴雯。

  古语云: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各不同,各人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若产生些个矛盾和不同意见,是挺正常的。因为有了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才能促进事物向前发展。既然人家有看法,提了意见,就应该虚心接受,从而改进工作。作为当事人,哪怕听到带“刺”的话语,也大可不必满腹牢骚,或寻机报复。在这一点上,就应该学学古人蔺相如的宽阔胸襟,高尚的姿态。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将兰花用来喻指美好的事物。例如,朋友间的至交叫做“兰友”,把好文章赞为“兰章”,等等。兰花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正直无私,把自己的全部馨香奉献给了人类。那荆棘的拱卫当然也是功不可没,值得称赞的。所以,不容荆棘岂成兰!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9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