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我的篮球圈子

作者:梦中轻音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452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36篇, 月稿:10

  我的圈子算起来真不少呢。有同学、同事、老乡圈,有乒乓球、篮球、写作圈,退休后,加入老干局党总支第五支部后,还有个老党员支部圈。有圈子当然就有活动。同学、同事、老乡圈大多以聊天八卦、回忆往事、熟人近况等,偶尔吃饭喝酒为主题;乒乓球圈自然就是每天提个拍子球馆里切磋,休息时侃球;写作圈约起来时,却很少谈写作,小聚小酌而已;支部圈除了喝几杯小酒外,常聊一些支部活动的事宜,但也纯属于谝闲传。怎么把篮球圈给忘了?没有,没有,这不是今天的主要话题,得重点强调嘛。

  篮球圈自2010年,我跨入50岁门槛后,就主动淡出了。但那时虽不怎么上场,仍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县里有篮球活动必然是忠实的粉丝,出谋划策咱不敢当,加油呐喊那是很卖力气的。曾邀请几个球友(当然是篮球)去我工作的风陵渡,找对手,定场地,请裁判,在爱华学校搞了两次篮球友谊赛。赛后大家大口吃菜(并不是没有肉菜,不能大口吃肉,为了球友的健康),小口喝酒(大口喝酒就是梁山风格了,有点粗鲁蛮横),挥汗如雨后畅所欲言,那感觉杠杠滴。

  淡出篮球圈前的一段时间,锻炼内容属于“双轨运行”——既打篮球还打乒乓球。但如果有人约打篮球,又有人约打乒乓球,选择是唯一的,毫不犹豫、果决地去了篮球场。

  52岁内退后,彻底退出芮城“篮坛”,专心致志地玩起了乒乓球。不想球技大长,一位小时候参加专业训练,后加入县乒乓球队,曾赴太原参赛的球友不无感叹地说:我玩了一辈子乒乓球,人家篮球玩得不玩了,半路出家,却把我打得满地找牙。

  退出“篮坛”只摸过一次篮球。那是一个傍晚,我在体育馆打完乒乓球提着包要回家时,碰见了篮球球友王帅,他说正好约的人没到,你陪我们打会儿。大约快10年没打过篮球,原来的手感荡然无存,篮球从我手中飞出,一次次地与篮筐擦肩而过,有时竟然是篮外空心。投了几个篮后,手腕居然发酸发困。打乒乓球也用手腕啊,怎么扔几下篮球就这样了?可能就是人们说的“力出一顺”吧。

  虽然淡出“篮坛”,但圈子依旧保存着,时不时还聚聚,前不久写了篇关于乒乓球的文章,圈子里就有人“布置作业”——别只是拿乒乓说事,说说篮球呀。我让他提供素材,他只回复了个“6∶0”。仅此而已,我只好在脑仁里搜刮往昔的篮球点滴,决计完成好作业。下面就谈谈我的篮球圈子。

  圈子成员

  20多年前,县城的篮球场地不多,尤其是公共场地太少,有的单位有篮架,我们过去时,就要邀请本单位的爱好者,因此打篮球的人很多很杂。但现在圈子里留存的仅仅我们6个人。一些打篮球嘴碎的、动作粗鲁的、性格不投的、言语不合的都渐行渐远,有的虽然他们仍在一起打篮球,但却没进我们这个圈子。我们的圈子是于美丽弧线下的以篮球结友;在彼此传接间的以篮球交心;是邂逅心灵后亲密无间的以篮球为媒……赛场上,我们可能是并肩冲锋的战友,用默契的配合撕开对手防线,也可能是对阵的双双,以激情和对抗碰撞出青春的火花;生活中,我们是彼此信赖的知己,聊篮球、谈人生、侃社会,彼此浸润、滋养,共同成长、成熟……

  6个人当中最年轻的两个职位最高,现在已经是副处了,事业上可谓是风生水起。可两个人见面聚会时最谦逊,频频给大家倒茶、递烟,社会上、单位内、圈子里,众口一词地夸赞二人是年轻有为,德才兼备。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学长,还是打篮球的“师傅”,到现在“徒弟”对“师傅”依然尊敬三分呢。

  “师傅”身材高挑,中远投是长项,常常让防守球员鞭长莫及,酷似诺维茨基;“徒弟”则不对抗不投篮,没困难找困难,最喜带球突破冲入篮下,靠在防守球员身上把球打进,妥妥一个芮城版欧文。

  一个在医院上班,也是个带长的,圈子里几个年龄相仿的称呼为“院长”,是希冀,也是为他奋斗指明目标方向,打球风格是篮下能对抗,三分线处能远投,球风硬朗,又灵活多变,胜似NBA球星尼古拉·约基奇;有一个在法院工作,兢兢业业,忠于职守,临近退休了,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打球时防守见长,却也能急停中投,属于六边形战士,堪比鼎鼎大名的科怀·伦纳德;还有一个是我们教育系统的,在县城一个家长都削尖脑袋想让孩子送进去的学校上班,深得领导器重和学生爱戴,篮球基本功扎实,运球好,投篮准,善传球,能助攻,像库里,又像保罗,还像基德。最后就是我这个退休老头儿了。最初“院长”称我老头儿时,我还不习惯,感觉打乒乓球时仍能左推右挡,满场飞奔的我,在别人眼里咋就成老头子啦,在支部圈子里他们都称我“小伙子”呢,听我说在天津工作的儿子的同事们喝酒时常对我说“老爷子,你随意我们干了”后,他们想起这茬又戏称我“老爷子”。

  现在无论是“老头儿”还是“老爷子”都适应了。前几天酒场上有个年轻人说我“老奸巨猾”时,我呵呵一笑,自嘲道:老了再不滑点头,都对不起这一大把年纪。

  打球时,总喜欢飘在外面,时而冲进三秒区,远投没谱,中投不准,篮下没位,运球不稳,突破不力,混迹篮坛,只为锻炼,出身臭汗,其余不管。

  球场众生相

  球场就是个小社会,什么样的人品,什么样的性格,都看得分外清晰。

  一次在芮中打球,有个自以为是科班出身,打球时,总带着自负和趾高气扬,大家感觉特不爽。尤其是他上篮时对别人的防守总是频频抱怨,什么手臂下压了、什么侵犯圆柱体了,什么动作过大了,不管别人认不认可,他说你犯规就是犯规,他断定你违体就是违体,兀自抱上篮球去线外发球,或者直接上罚球线。可是,自己在一次攻防大战中,把别人的嘴角打出了血,却傻愣愣地站着,连一声道歉都没有。有一次,他故伎重演,惹恼了大家,交流眼神后,心领神会,遇到他进攻时,防守方几个球员放弃防守,都手臂放下,目送他跳投、目送他突破、目送他上篮……第一颗球他没意识到,到第二次时,他突然发现大家的“冻作”出奇的一致,显出了尴尬与无所适从,不知是该继续上篮还是就此打住。

  有个球友,牛高马大,膀阔腰圆,足有两百多斤,凭借着体重优势,如螃蟹般横行球场,打球时还有抬肘习惯。最不能忍受的是抬起肘子左右抡,这对防守人造成极大威胁。篮球圈里的都知道,这叫作抡肘,是球场的脏动作。想象一下,肘子抡起来,伤害性、破坏性有多大。有一次,我们在二中正打得热火朝天,有个球友接了个电话,原来就是喜欢抡肘的那个打来的。这个球友告诉他:今天有事打不了球。场上的人都会心地相视一笑,继续热火朝天起来。

  说起另一个球友,那才叫一个有趣。他跑动灵活,远投精准,却不善于突破。如果碰上个不解风情的,严防死守,让他跑不出空位,接不到球时,他会突然打住,直接“罢赛”,一脸沮丧,“恼怒”地质问那个防守队员:我干啥来了?我来球场转圈圈来了?你卡得这么严,让我连球都摸不着,这打球还有球意思!他可爱的样子惹得大伙儿笑个不止。有时,他因为当天手气不佳,屡投不中后,会“撒泼打滚”,“恶语中伤”,可中伤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骂自己无用,甚至抽自己耳光。只是离脸庞远时,迅疾而有力,但落在脸庞时却听不到响亮的声音,至于力度有多大,只有他知道。

  打不完的嘴炮

  圈子里“院长”最喜欢与那位副处“徒弟”打嘴炮,就是相互贫嘴。一般是“院长”主动出击,“徒弟”“疲于”应付。喝酒时,“院长”监督“徒弟”喝得干净不干净;聊球时,“院长”回忆某年某月某日干干脆脆地盖了“徒弟”一个大帽;论书法时,有时相互“吹捧”,有时候又相互“诋毁”……我们几个都是看客,极少发表意见,更不会支持某一方,只是边听边看边笑。他俩说是打嘴炮,实则是另类的聊天形式,都不在乎输赢,不多辩解,更不会死磕。别说是理屈词穷,即使理直了也不会气壮,哪里来的什么咄咄逼人和尖酸刻薄?说是打嘴炮,既没有硝烟弥漫,也没有唇枪舌剑。这里不讲“理”,只讲开心。

  打嘴炮时“院长”最常提说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个6∶0。这是一次在永乐宫打球,我跟“院长”一方,“徒弟”跟另一个球友一方,二对二抗衡。打 7个球,就是哪一方先命中7个球就算胜利。开球后,本来我们是有优势的一方,我擅于远投,“院长”凭借打中锋的身板,固收篮下,可不知不觉中,我们竟然一球未进,对方投中6球,拿到赛点。“院长”每每讲说这段往事时,不知是复原真相,还是“添油加醋”地说,“徒弟”他们已经面露笑容,甚或在心里开始庆祝胜利了。此时,我们如梦方醒,利用我们的优势开始反扑,也许是运势来临,我的手感回暖,远投频频命中,“院长”收获篮板,强突硬投,转瞬间,扳平比分。当我们最后一个球应声入网时,一个嘴炮时永久的大逆转故事就此诞生。

  我们的篮球圈子必将继续维系,圈子轶事肯定会有续集,等着我们更精彩的篮球故事吧。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