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在外面办事,遇见几个熟悉的旧友,他们看过我此前写的一些关于美食的文章,便半羡慕半玩笑地对妻子说道:“没想到你老公作为一名大律师,做菜的文章还写得这么好,厨艺水平肯定差不了。”
妻子笑笑,不置可否。回来后,妻子打趣我说:“你做菜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下次,我邀请朋友来家里聚聚,刘大厨亲自下厨做几个特色菜,可好?”
妻子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虽以“家庭煮夫”自居,但平时在厨房里总乐当配角,掌勺的重任多由她担任。同时,她可能骨子里认为:我除了几个屈指可数的菜还拿得出手,大部分菜做得都不如她。
我写美食的文章,倒不是想沽名钓誉。对此,我借机向大众澄清:自己的厨艺虽不见得有多好,但因为本人格外热爱美食,对美食的诱惑无法抵挡,写美食文章主要是想推崇家乡的特色美食。同时,本人虽爱品味美食,但动嘴的时候多,动手的时候少,一般在厨房里只担当配角,偶尔难得时才亲自动手做出一大桌饭菜来。
对于美食的热爱,我曾经高调地说:世间万物,唯有美食和真爱不可辜负!可妻子却说,在她眼中,我是一个十足的吃货。
当个吃货,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对于吃货来说,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也是难以抵挡的诱惑,更是心灵的慰藉,让人可以暂时忘却俗世的烦恼,感受生活的美好,舒缓生活的压力,深深沉醉其中。
对美食的喜爱,其实还可以遗传。
儿子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因为热爱美食,性格非常开朗乐观。儿子有句口头禅:“没有任何烦恼,是一顿美食化解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再来一顿。”高考那年,多数学生都感觉压力山大,儿子倒十分自信,整天乐呵呵的。因为妻子和我每天都花样翻新地做着各色美食,迎合着他的胃口。短短的一年时间,儿子的成绩竟然突飞猛进,高考中超水平发挥,考出了让人十分满意的成绩。
原来,在吃货的世界里,只要舌尖上的味蕾绽放,智慧的火花也必然会激情绽放。
我更有一个吃货朋友,痴迷于美食的程度,让人难以置信。有一次,他竟为了一顿好酒美食,开车往返将近一百多公里。
在吃货的世界,美食的诱惑之大,你或许真的不懂。
古往今来,美食均是治愈人生的良药。美食,犹如一缕沁人心脾的清香,穿越过历史的千年,横跨过岁月的长河,让人感受到味蕾的绽放,生活的美好。
当代著名作家、美食家汪曾祺,一生写过很多关于吃的文章,也亲身体验着“吃”。汪老一生最爱各色地方风味和民间小吃,笔下满是烟火味的家常之物。他将诸如茨菇、萝卜、豆腐、咸鸭蛋等平常之物,均写成散文中的特色美食,并出版了一本专写美食的散文集《人间至味》。这个总在厨房帮妻子择菜、浑身透着烟火气的可爱老人,曾说过:“所谓吃货,只不过是太热爱生活而已”。原来,最资深的吃货,是把对生活的爱都熬进了那锅滚烫的人间烟火。
在汪曾祺的眼中,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而更多的文人墨客也认同: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烟火的热闹,人生便如同一段孤独而凄清的旅程。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偏爱美食、乐观自在,硬是把一生的贬谪之路画成了一幅美食地图。元丰七年,苏轼被贬黄州,仕途低迷时仍偏爱美食,发明了闻名天下的东坡肉;后来贬去惠州,他对着满树荔枝笑称“日啖荔枝三百颗”;再后来他到海南儋州为官时,竟尊在海边撬生蚝,教当地人用炭火炙烤,蘸着海盐边吃边对身边友人说:“人生至味,不过如此”。在苏轼眼中,原来最好的下酒菜,除了随处可遇的人间美味,还有那对生活的热爱和永不低头的倔强。
清朝乾隆时期著名诗人、散文家袁枚,一生痴爱美食,把美食写成考据学《随园食单》。袁枚对吃食十分讲究,吃蟹要配菊花酒,吃莼菜必论西湖与太湖之别,连吃豆腐都妙喻为“厨者之佐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大才,不饰以珠玉,终少贵气”。他对每口美味,在品尝之时都怀着敬畏的仪式感。
凡夫俗子看见美食会眼睛发光,文人雅士尝到美味会著文赞叹,就连坐拥万里江山的帝王们,也愿意为一口美食穿越时空而过,对每一口美味像孩子般满怀期待。
宋徽宗赵佶一生偏爱吃蟹,他吃蟹必用初雪化水,佐以苏州进贡的紫苏叶,并亲自撰写《蟹谱》。有次,他在月下边喝酒吃蟹,边对着蟹膏蟹黄即兴赋诗:“金缕壳中藏玉髓,琥珀光里醉秋波”。即便是靖康之变后,他随身的行囊里仍带着残损的《蟹谱》。对宋微宗而言:那亡国之痛,竟抵不过舌尖对美味的执念。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微服溜进酒肆茶楼,看厨子颠锅时姜蒜爆香,听船娘叫卖“九丝汤”,兴致浓时甚至亲自动手翻炒,并对随从笑曰:“我这手艺,若流落民间,定能开家‘乾隆小炒’”。为了一口舌尖上的美味,他甚至把苏州织造府的厨子调入御膳房,专做“松鼠鳜鱼”。
更有那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成为一代帝王后念念不忘的,仍是当年流浪时在襄阳破庙里吃的“蟠龙菜”,在兵营里与众将士烤的“叫花鸡”。
无论是平凡的草根,还是雅致的文人,及至高贵的天子,都无法抵挡住人间美味的痴缠。其实,更让人难以抵挡的是,那份留在唇齿间的动人温情,以及穿越千年的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