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战友从皖北农村来省城看我,带了一蛇皮袋子的干菜,有五六个种类,说是让我怀怀旧,体会体会家乡的味道。看着这些呈现出黑色泛绿的干菜,着实勾起了我童年的记忆,把我拉进了过去的岁月。
在过去,尤其是过了农历二月二,皖北农村有“走远亲”的习俗,而“走远亲”所带的礼物,往往就是各种干菜,家境条件好一些的,则搭配点腊肉、果子(民间一种糕点)之类的。一般来说,皖北过年的习俗,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是“走至亲”,即直系亲属间的来往;十五以后是“走老亲”,即平时不怎么走动、唯有过年才走动的老亲戚,大都是几代人的表亲了,到了年关来往,说明老亲戚还没有“断往”;而所谓出了正月“走远亲”,是指家在外地的亲友,多是上了年岁的人走访看望年纪更大的亲友长者。那个年代交通不便,物质匮乏,家家都比较贫困,“走远亲”带些干菜或腊肉之类的,不仅携带轻便,也有表达当地土特产之意,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送去的是问候牵挂,传达的是温暖亲情。
说真的,看到了这些来自乡村故土的干菜,我眼前出现的的画面,是那些干菜挂在屋檐下、摊在藤条编制的簸箕里的情景,是农家人日常生活的影像。透过这些干菜,似乎是看到了母亲干这干那不停忙碌的身影,听到了父亲耕种时甩起鞭子那声声清脆的响声,还有一大家人吃饭时的说说笑笑热热闹闹,以及村庄上空漂游的袅袅炊烟……
记得小时候,我是看过母亲制作各种干菜的,在母亲制作干菜的过程中,我跟着母亲打下手,也慢慢学会了一些制作手艺,所以,对各种干菜的制作流程,我至今记忆犹新。
先说干梅豆吧,种植梅豆,是淮北大平原上的一大特色,家家房前屋后、沟河堤坝种得到处都是,到了秋天,梅豆角结得一串一串的,厚墩墩的,青的、红的、紫的,十分喜人。梅豆藤蔓上面,时有大小螳螂玩耍,给人以丰收在望的映象。梅豆种植不择土壤,不择天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一种“有种就有收”的作物。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是家家种植,家家制作干梅豆。选一些个大饱满的梅豆,焯水后一根根捋直了,而后摊开晾晒,晒得颜色变得呈深褐色,摸上去硬挺挺的,看上去透亮透亮的,即可收在布袋里,秋收冬藏。冬日里取一把干梅豆,泡上一天,泡发了与五花肉同炖,豆香肉烂,汤汁浓郁,香气四溢,是民间一道绝佳美味。
再说干豆角,豆角是四季菜,四季皆可种植,即可炒吃,又可红烧,还可凉拌,老少皆宜,是民间的一道家常菜。可制作干豆角,一般也是要等到了秋天,也就是说,要到深秋,最好是初霜时节,才是制作干豆角的最佳期。豆角长到七八成老,便可摘下来,不可太老,太老了都是干丝,就不好吃了。把长长的豆角随意搭在院子里晒上几天,阳光一晒,秋风一吹,霜降一冻,豆角的身躯渐渐蜷缩,之后再焯水、晾晒。那个年代,田地里没有大棚,整个冬季缺少青菜,家家制作干菜、腌制咸菜,就是为漫长的过冬而准备的。冬天来了,泡发后的干豆角就派上了用场,没钱的人家炒辣椒吃,富裕的人家炒肉吃,或用于红烧各类肉品,适宜于各种做法。当然,最适合的,还是做包子馅,掺加些肥瘦相间的肉沫,佐料放足,蒸出来的干豆角肉沫包子,咬上一口,满嘴都是芬芳。
还有干芝麻叶,干芝麻叶是皖北地区比较独特的一种干菜,有“皖北芝麻叶”一说。“芝麻叶杂面条”是一道美食,也是皖北土菜馆的“保留节目”,一般不预定还吃不上。据说,“芝麻叶杂面条”这款面点,与“枕头馍”“格拉条”“板面”一样,名声在外了。芝麻开花的时候,掐下片片嫩叶,焯水后挤干,团成一个个小菜球,再拿到外面晾晒。记得当年到地里掐芝麻叶,会碰到有不少蝈蝈,母蝈蝈肚子饱饱的,从外面似乎能看见肚子里面的籽。公蝈蝈总是“吱吱吱”叫个不停,逮了几只,关在用高粱秸秆扎成的笼子里,饲养好了,能鸣叫一整个冬天。杂面条是大豆面、高粱面、红芋面等的混合体,在擀面条的时候,要留存一点儿面粉,民间叫“面补子”,下面条的当儿,连多余的“面补子”一同下到锅里,而后抓一把干芝麻叶放进去,再好好地炖一会。这时就会发现,芝麻叶下进去之后,面条好像赋予了灵魂,那独特的一股股清香,沁人心脾,是任何调料都无法替代的。下杂面条不能像平时下其它面条一样,杂面条要炖得像面糊状,就可以吃了,如果不炖成糊糊状,是吃不出那个味道的。因此,皖北人吃杂面条不说吃面条,而是说“喝面条”,盛杂面条不是用筷子盛,而是说“挖面条”,用勺子挖。
再者就是家喻户晓的干红芋叶子了。红芋是皖北人的叫法,学名叫红薯,适宜各种土壤栽种,各地都有种植。鲜嫩的红芋叶子可以做蒸菜,可以清炒,可以直接下面条,也可以做汤等。而干红芋叶,则是别有一番风味了。制作干红芋叶,要等到下霜后才能采摘,霜打过的叶子,由绿变黑,苦涩味淡了,留下的则是丝丝清甜,且不需要焯水。晒干的红芋叶子,下面条也好,煮豆腐也好,下肉汤也好,适宜多种烹饪,是皖北人喜爱的干菜之一。再者,由于红芋叶量大,干红芋叶制作又简单,因而,家家有这种干菜,家家吃这种干菜,成为那个年代人最深切的记忆了。尤其是现如今,经历了“红芋面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那代人,看到大红芋和红芋叶成为了大宾馆宴席上的新宠,着实是唏嘘不已,感概万千!
在皖北干菜系列中,恐怕要数雪里蕻的名气最大。雪里蕻是学名,这种菜村民们也叫“拉菜”。“拉菜”比较好种植,长得高高大大的,绿油油,水灵灵,产量比较高。制作时通常选用鲜嫩的“拉菜”,焯水后挤干,揉上一些食盐,腌渍数日后,再晒干保存。雪里蕻是道农家餐桌上下饭的小菜,人人喜欢吃。“雪里蕻炒肉末”风味独特,“雪里蕻豆腐汤”清淡鲜美,“雪里蕻拌豆腐”清爽可口,“雪里蕻烧千张”香气四溢,不管用于炒菜、烧菜或者汤品,都能为菜肴增添清香风味。
梅干菜通常选用芥菜、白菜或油菜为原料,将鲜菜洗净后晾晒,有时则需要反复蒸晒,直到颜色乌黑发亮,香气扑鼻。制作“梅干菜扣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是宴席上一道不可或缺的菜品,让人吃一块不过瘾,还想多吃几块;碾成碎片,可以打制“梅干菜烧饼”,焦酥可口,香气诱人;“梅干菜炒饭”也是一种口感不错的主食。
黄花菜,应该说是干菜家族中的贵族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干黄花菜一般是与肥肉或大酥鸡、大酥鱼、白汤丸子等高档菜肴相搭配的,也只有过年时节或农村人办喜事时才有的菜肴。选择新鲜的、未完全开放的黄花菜花蕾,去除杂质,清洗干净放在锅里,将花蕾蒸至半熟,防止变色,蒸后摊开晾晒,直至从里到外全部干燥,用竹篮子或布袋子装起来,可以长期保存,随用随取。黄花菜常用于炖肉、炖汤、炒菜、烧菜或凉拌,增加风味。据说,它还是一味中药,传统中医认为其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
由此看来,干菜,留存有过去那个年代的印痕,承载着民间的智慧和梦想,它不仅是一道道美味,还给人以不少欢乐和希望。干菜的滋味,是时光酿就的,所有的干菜,都是“太阳菜”,上面有阳光的味道。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城乡都不缺吃不缺喝的,或许,干菜成为了一种情结,一种割舍不下的乡愁,每当闻到了干菜的香气,就让人仿佛回到了故乡,这种镌刻在骨子里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轮转,都是磨灭不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