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鸥凝雪乳,翠影泛烟霞。
茶盏轻晃,茶汤泛起层层涟漪,茶香瞬间弥漫整个小屋。在这茶香馥郁的空间里,宜兴紫砂壶的故事,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泛起无尽的遐思。怀着对这茶中圣物的满腔热爱,我背上行囊,向着陶都宜兴迈进,一场紫砂壶的寻梦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踏入宜兴,目之所及,春光宛如一幅细腻的工笔画。路旁繁花星星点点,肆意铺陈着斑斓色彩,红若烈火,粉似绮霞,白如霜雪,在微风中争奇斗艳,送来缕缕甜香。广袤田野像披上一层绿毯,鲜嫩的麦苗在风中摇曳生姿,碧波荡漾。远处山峦起伏,如淡墨轻染的写意画卷,透着灵动与秀逸。这般美景,恰似陶都递出的精美名片,让人心醉神迷。
宜兴陶都,历史底蕴深厚。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已在这片土地开启制陶篇章。丁蜀等地出土的商周古陶器及残片,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而宜兴独有的澄泥陶,以其独特绛紫色泽,孕育出闻名遐迩的“紫砂器”。自宋代萌芽,经岁月洗礼,于明代末期大放异彩,从此在华夏陶瓷史上独树一帜,与景德镇瓷都双峰并峙。
漫步蜀山古南街,逼仄小巷如时光隧道,引领人们回忆往昔。脚下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一旁废弃的窑炉,虽已沉寂,却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周身的斑驳痕迹,是往昔烈火煅烧的烙印,无声讲述着当年的辉煌。这里,作为宜兴紫砂的发祥地,吸引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
就说清代的陈曼生,他本是个痴迷紫砂的文人,又擅长书画、篆刻。来到蜀山古南街后,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陈曼生将自己的书画、篆刻艺术融入紫砂壶设计,创作出“曼生十八式”。其中一款“石瓢壶”,壶身线条刚劲挺拔,壶嘴胥出白然,壶把简洁有力,再配上陈曼生镌刻的“不肥而坚,是以永年”铭文,将紫砂壶的实用与艺术之美相结合,成为传世经典。当时,文人雅士们听闻“曼生壶”出世,纷纷赶来求购,一时间,古南街热闹非凡。
走进一家紫砂工坊,就像踏入艺术的殿堂。屋内摆满形态各异的紫砂壶半成品,琳琅满目。师傅们专注创作,沉浸其中。
老周师傅就是其中一位。他从事紫砂壶制作已有四十余载,一辈子都扑在这小小的紫砂壶上。只见他坐在工作台前,手持竹刀,正在一把壶坯上雕刻。竹刀游走间,一幅“秋菊图”逐渐浮现。他告诉我,这菊花是他每年秋天必赏之景,年年看,年年有新感悟,所以每次赏菊,都带着不一样的心境。一旁的小李是老周师傅的徒弟,眼神专注地看着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时不时提问。小李说,他从小就对紫砂感兴趣,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师傅一样,做出让人称赞的紫砂壶。老周师傅耐心解答,还不时手把手纠正小李的手法。在这个工坊里,这样的传承每天都在上演。
陶都的历史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民国四年,紫砂同业公会在此成立,为紫砂产业注入蓬勃活力,培育出众多紫砂工艺大师。然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历经战乱的宜兴紫砂陷入低谷,从业者寥寥,制壶老艺人仅剩20余人。幸得政府大力支持,老艺人们携手组建合作社,让紫砂艺术重焕生机,浴火重生,再度绽放绚烂光彩。
如今的陶都,繁华热闹非凡。大街两侧,与紫砂产业相关的店铺鳞次栉比。店内,紫砂壶排列整齐,或古朴典雅,或精巧别致,每一把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店外,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在一家店铺前,我遇到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大哥。他说自己是个紫砂壶收藏爱好者,为了寻到一把心仪的好壶,每年都会来宜兴。这次,他看中了一把古朴的紫砂壶,壶身刻有山水图,线条简洁却意境深远。王大哥与店主交流着对紫砂壶的见解,从泥料到工艺,从造型到韵味,聊得不亦乐乎。店主热情地分享着每一把壶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紫砂文化。
离开宜兴时,我轻轻摸着怀中精心挑选的紫砂壶。那细腻的质感,仿佛是陶都给予我的温暖馈赠。这一趟陶都之行,我不仅领略了宜兴的自然风光之美,更深入探寻了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片土地,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传统工艺和蓬勃的新活力,让我深深着迷。我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壶之旅,更是一场与千年紫砂文化的深情对话,一段镌刻在心底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