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三岔口的脚步

作者:刘克铸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205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有人知道京剧《三岔口》,但不一定知道点军区也有个村子叫三岔口。三岔口村位于点军区土城乡腹地,国土面积近16平方公里,人口约1400余人,东连原高家岭村,西临落步埫村,南接车溪峡谷,北为三涧溪悬崖地。平均海拔400米,是土城乡的一个半高山村,境内佛游山海拔约600余米,是半高山进入高山地区的分水岭。沿古蜀道东至长江西陵峡口二十多公里,沿古蜀道西去十多公里进入鄂西高山地区,沿山岭向东北经朱家坪、松门溪进入长江西陵峡石牌地区。三岔口虽小,地理位置却很特殊。

  2003年8月,三岔口村、碑湾村合并为三岔口行政村,因为地处偏远,过去又交通不便,知道三岔口的人并不多。然而,静静处于青山绿水间的三岔口却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古道南的佛游山也称“古游山”,传说佛祖东来西去时,经当阳一脚踏上江南天台观,再一脚踏上佛游山山顶时,大地不能承载其重,因而偏东南倾斜,山顶裸露的岩石上留下了一只凹陷的脚板印迹,被当地人视为神灵之山,山顶岩石旁原建有西陵寺,香火不断,远近闻名,毁于民国时期。

  约清末民初时,一外来僧人来此,人们称之“辛先生”,辛先生在庙里开设私塾,无偿教山乡儿童《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辛先生见识广,有学问,不接受山乡居民礼物,人们施舍的食物他也是放到石板上晒干供飞鸟啄食,庙内生活物品都是自己购置。有事相寻村民也不进屋,只在房外呼喊,临终时嘱人将其墓朝北,身世成谜,至今众说纷纭,只是推测他有可能是北方人。

  2003年4月,我第一次来到三岔口村,是陪陈发友副区长调研宜万铁路建设前期准备情况,村主任刘圣喜陪同介绍情况。刘主任聪明能干,基层工作经验丰富。那时我对三岔口的印象是贫穷,淳朴,外出打工的人多,种植农作物包括土豆、红薯、桔子、茶叶、蔬菜等,仅能基本维持温饱。树挪死、人挪活,当地人的观念是走出去才有出路,因为贫穷,村里的光棍不少,为此长辈们曾伤透了脑筋。

  2016年对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整修扩建,完成400㎡的主体楼,600㎡文化活动广场、公开栏和宣传栏等项目,并对广场周边进行绿化、美化和亮化。随着乡村道路日渐改造,三岔口交通状况已大为改观,如今从三岔口到夷陵广场仅需30多分钟,距离宜昌主城区仅33公里,据村支书黄松介绍,近年来在市、区、乡的大力支持下,社会经济及其他民生工作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三岔口村正迈开脚步,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由于三岔口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观光打卡。三岔口村正依托“古蜀道”“蜡树坳”“一碗水”等遗址,挖掘历史文化、抗战遗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升知名度和发展活力。

  近几年来,三岔口在传统农业模式基础上,积极引进特色种植,发展采摘体验园和农家乐美食。三岔口村的三峡奇龟缘山庄有巨石、小木屋、金银花、亲子乐园,更有原汁原味的农家蔬菜和正宗高山腊蹄子。每逢周末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人间最美四月天,三岔口青山苍翠,绿水环绕,空气清新,大美乡村欢迎您的到来。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