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武汉人,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看得最多的就是水,走得最多的就是桥。水与桥,也成了我漫漫人生中永远的牵绊。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差,每次乘坐高铁回家时都要经过天兴洲长江大桥。极目远眺,长桥卧波,气势恢宏,滚滚江水在大桥下川流不息;居高临下,视野辽阔,粼粼波光,车轮与铁轨有节奏的碰撞声不绝于耳。近乡情怯,激情满怀,终于踏上这座通往家的桥。
桥是人类跨越阻碍和探索未知的产物。在原始时代,人类利用山间倾倒的树木、水流中突出的石块、岸边生长的藤曼等方式跨越峡谷和水道。这就是桥的雏形。
桥在诞生之后,就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桥的出现。正因为桥无处不在,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造就了数不胜数的景观。不管是让人断桥边的寂寞孤苦的驿外断桥,还是让人悠然闲适的春日小桥,都让人向往。这些向往与想象交织,甚至编织出了牛郎织女鹊桥会这样的美好传说。
桥,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桥梁不断修建,曾经跨越不了的河流,无法翻过的高山和不可企及的彼岸,都能凭借着桥梁的力量顺利抵达。《鶡冠子·备知》中所说:“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交通的便利促进了人类迁徙的脚步,缩短了交流的时间和路程,降低了沟通的成本和难度,人们生活生产的半径也随之扩大。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就是一座因桥而兴的城市。1849年,连接布达与佩斯间九座大桥中最古老、最壮美的桥梁——链子桥建成,它是第一座真正连接布达与佩斯两城的永久性建筑,是布达佩斯的象征。链子桥建成后,布达与佩斯两城的交流日益增多,城市不断扩建,在1873年正式合并,成为布达佩斯。坐落在多瑙河中游两岸,本是遥遥相对的两座城市,经过几个世纪的扩建后,因一座链子桥的连接,成为了多瑙河上的一颗明珠。
桥,因其横跨天险的独特属性,亦在战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35年5月29日,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发生了一场重要战役——飞夺泸定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此时泸定桥上的桥板已经被拆除,只剩下13条冰冷的铁索。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当机立断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冒着枪林弹雨边前进边铺桥板,仅用了2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有形的桥缩短了空间,无形的桥拉近了彼此。2020年7月20日,那一年的第2号洪峰平安通过三峡大坝。进入梅雨季节以来,中国中部频繁降水,多地水位迅速上涨,超过历史水位的江段比比皆是,有些地区内涝严重,造成房屋倒塌,人员被困。抗洪救灾的官兵们不顾自身安危,利用冲锋舟、绳索等物资帮助被困人员转移。更有甚者,直接站在洪水中,任凭雨水扑面,浪击背脊,一道道人桥横架水中,让被困人员踩着他们的身体前进,护送他们到安全的彼岸。他们的身躯是老百姓最坚强的后盾。
桥,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谱写了历史上所有城市的繁荣与变迁。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繁荣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人们用建桥的方式连接着世界与未来。
作为建桥人,我将继续建造更多的桥梁,让交通便捷,把距离拉近,在城市建设中做出成绩,为祖国发展中做出贡献,当修行善道,为后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