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别山门户的霍山,在四月的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朗。白鹭园峪墅山庄静卧于山坳处,白墙黛瓦,掩映在苍翠之间。4月18日,山庄迎来了十四位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曾是“兵”。
在江苏某省级机关工作的女群主一呼,十三人应。十四人,六男八女,皆曾在舟嵊要塞区所属部队服役,今特地从上海、南京、福州、合肥、六安五地而来。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痕迹,却未曾磨灭那股军人特有的精气神。他们下榻的山庄小楼,名唤“依山”“枕云”“望田”,颇有几分诗情画意。这些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恍若当年军营里的排房,勾起了多少旧日记忆。
这是一次“不忘初心”的约定。霍山县地处大别山腹地,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山势雄峻,谷深坡陡,却也因此孕育了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水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曾云集十家小三线企事业单位,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战略要地。
我们一行人首先参观了安徽三线军工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斑驳的老照片、泛黄的文件、锈迹斑斑的设备,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驻足于一张合影前:一群年轻人站在简陋的厂房前,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眼神中却透着坚毅。讲解员说,这些年轻人当年从大城市来到深山,一待就是十几年。“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这些展品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同行的通信兵多,但报务兵只有我一个。当我看到一台老式发报机时由衷感概:“当年用的这种发报机,这么笨重,背着它翻山越岭有多难。”
告别三线博物馆,我们驱车前往落儿岭镇的六万情峡。山路蜿蜒,车窗外是连绵的青山和偶尔闪过的农舍。忽然,远处传来隆隆的炮声——原来正赶上《大别山传奇》实景演出。这是由数百人专业团队打造的大型抗战题材实景剧,取材于当地真实抗战故事。
演出开始了。硝烟弥漫中,演员们重现了当年大别山军民浴血奋战的场景。飞机轰炸的轰鸣、阵地冲锋的呐喊、刀枪相接的铿锵,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逼真呈现。当看到乡亲们送子参军、妇女们抬担架救伤员的场景时,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最后一幕,红旗插上高地的瞬间,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艺术的赞赏,更是对先烈的缅怀。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离开剧场时,这句话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大别山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英雄的热血;而今天的和平安宁,正是建立在这热血浇灌的土壤之上。
在迎驾酒业集团的职工食堂用过午餐,我们前往佛子岭水库。远远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红色大字便映入眼帘。这是毛主席的题词,笔力遒劲,气势磅礴。水库大坝巍然矗立,如巨龙横卧于两山之间。同行的女“兵”兴奋地议论:“这可是新中国的第一大坝,当年号称亚洲第一呢!”
拾级而上,脚下的水泥台阶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我用手抚过栏杆,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建设者留下的温度。从上海来的一女兵,曾3次感染新冠,走得有些吃力,却坚持要登顶。她说:“想想当年修这坝的时候在工地上的挑土工,我得要上去好好看看。”站在坝顶极目远眺,湖面波光粼粼,四周青山如黛。这美景背后,是多少人用汗水和青春换来的啊!
这是一次充满欢笑的旅程。十四位曾经的男兵女兵,有十人当年同在舟嵊要塞区通信一连服役,另四人则在相邻部队工作。久别重逢,往日的战友情谊丝毫未减。乘车途中,你一言我一语,讲着这个女兵与那个男兵的糗事;掼蛋桌上,为了一张牌出得对不对,往往争得面红耳赤;饭后散步,三三两两回忆着军营趣事。
“记得那次紧急集合吗?小刘把裤子穿反了还浑然不觉!”
“老班长半夜查铺,逮着偷吃泡面的小李,结果自己也被香味勾得一起吃了!”
“记得有天深夜,咱们女兵班有个人在被窝里吃东西......”
这些故事,有的令人捧腹,有的让人唏嘘。讲述者眉飞色舞,听者会心一笑。三天两晚的时光,就在这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
回程的路上,我望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的霍山,思绪万千。我们这些曾经的军人,虽然早已脱下军装,但骨子里的军人气质从未改变。相约霍山,不仅是为了重温战友情,更是为了寻找那个曾经热血沸腾的自己。大别山的青山绿水间,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也见证了这份历久弥新的情谊。
霍山之行,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的峥嵘岁月,也映出了今天的赤子之心。当兵的经历,早已融入血脉,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这次相聚,又为这印记增添了新的光彩。
车子转过最后一个山弯,霍山消失在视野中。但这次“兵”约霍山的记忆,将如同大别山一样,永远矗立在我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