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趣事

蝉(图文)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112次    字数:1821  电脑原创
级别:驻站作家   总稿:217篇, 月稿:9

  蝉

  汤碧峰

  饭晚后,去公园走路,在树林里,有两个姑娘用手电在树枝上照着什么,另一只手上拿个塑料瓶。连续几个晚上都见她们在照,好奇,忍不住上前去问个究竟:“姑娘,在照什么呢?”

  “蝉,”姑娘回答说。

  我明白了,她们在抓知了。确切地说,是尚未蜕壳的知了,也叫蝉,在餐桌上叫金蝉。听说,在浙江台州地区,吃油炸金蝉很流行,属于一道美味。我倒是没吃过,但听人说过,口感不错,特别是背上两片肉,很有嚼劲。现在这金蝉可以人工培育,在央视节目中,有专门的介绍,想必那两个姑娘来自吃蝉地区。

  蝉的卵常产在木质组织内,若虫一孵出即钻入地下,吸食多年生植物根中的汁液。一般经5次蜕皮,需几年才能成熟。雌虫数量多时,产卵行为会损坏树苗。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蜕壳时,一般会选择黑夜、阴雨天,因为蝉蜕壳需要潮湿的地方,不然会缺水而死。

  所以,梅雨季节的夜晚,是蝉出洞蜕壳的最好时间,出洞后的蝉爬不到很高,只是在离地面不远的树身上。那两姑娘显然是知道蝉的习性,所以用手电照树身,否则爬高了,就是照到了也钩不着。

  蝉是夏天的象征,谁都知道,听到蝉鸣声,大人就会对孩子们说:“你听,知了叫了,夏天到了。”

  尽管蝉并非益虫,蝉多,树林枯枝就多,如果是水果林,还影响产量,因为蝉吸入树的汁液,造成树枝枯死。可人们并没有因为蝉的这习性,而讨厌它,却因为它的叫声,而喜欢它,如果夏天听不到知了叫,你会感觉不正常,似乎夏天没有来临。

  于是,历史上就留下了诸多写蝉鸣的诗词,如唐,虞世男写蝉的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秋风。

  不仅仅是文人笔下有蝉声,蝉还是雕刻家的最爱,自古以来的各种雕刻作品,都有蝉虫的身影。

  小时候的夏天,抓知了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事,我们这一代人几乎没有不玩过的。在我小的时候,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个跃进公园,以前是个湖,好像叫学前湖,后来填了改造成公园。公园不大,却是县城的中心区域。夏天的傍晚,晚饭后天还早,外婆常带我们去公园坐坐。

  大人和大人坐在石凳上聊天,有聊不完的话题,而孩子们只有顾自己玩了,玩树枝、玩泥巴,蹲在地上用一根树枝挑地上的小洞,小洞下面有东西在动,挖大一点,是只没蜕皮的知了,这一下子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以后每次去总要找蝉洞,找到的蝉拿回家,放在纸盒里等它蜕皮。蜕皮后,尽管知了没什么用了,可蜕下的壳是中药材,可以从换糖担换糖吃,也可以卖给中药店。

  外婆的家在农村,十来岁时,去外婆老家,那个活动范围就大了,和同岁的表弟在一起,几乎没有我们不能玩的。这抓知了当然是夏天的压轴戏,常玩。不过我们抓知了可不是为了吃,再说我们小时候还没有吃知了一说,无非是抓来玩,或者让其叫。可抓来的知了就再也不叫,没过一两天就会死,死了再抓。

  这表弟抓知了可是个老手,想办法去找一长竹竿,或者桑竿枝也行,在头上做个圈,再在圈上罩上蜘蛛网。夏天的太阳火辣辣地罩在头上,我们可不管这些,反正那时候也没大人管,于是就背着竿子出门,哪儿蝉鸣声响,就奔向那儿。

  这溪滩边的溪枫林叫声最响,也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看到知了在叫,又是钩得着的地方,就将竿子悄悄地延伸过去,从知了的背后靠上去,知了一飞就粘在蜘网上了。当然,抓不住的是大部分,没等竿子靠近早飞走了,但总有反应慢的,而我们只要能抓住那么一两只,就满心喜欢返回了。

  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再也不会去公园挖地下的蝉虫,孩子到了公园也是在大人的眼光监视下,一到地上,马上遭到警告:不要在地上玩,把手弄脏了。所以现在的孩子完全不知道地底下还有那么多的秘密。比如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儿子,对我说:我怎么不知道这地上有蝉洞?

  这时代不同不仅仅反映在孩子们身上,还反映在餐桌上,蝉居然成了美味。为了满足食客那大胆的胃,金蝉不只是靠野生,还能人工养殖,发展成为一个产业。还好,这蝉虫在野外,爬在高高的树梢上,人们也不容易捉到,不影响它的繁殖,而吃的只是没蜕皮的虫子,绝不会被吃到断种。只要这蝉不被吃绝,蝉鸣声就永远在夏天的天空回荡,夏天还是那个夏天。

  二〇一八年七月八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81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图文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趣事

查看更多生活趣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