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丝三厂的蝶变
汤碧峰
去海宁走亲戚,树森兄特热情,放弃合唱团排练,邀我们游览南关厢、干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在南关厢会源街十九间屋聚餐。树森兄算个文人,退休后一直活跃在书法作品和业余合唱团上,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自然也是很有见地。
南关厢,海宁硖石镇区保持江南明清时期街道风貌的历史街区,街区中前店后坊、临河而居、商住合一,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修缮后的街区有关帝庙、纱业公所旧址、吴世昌故居、南关厢、廊棚水景、大瑶桥古樟、塘桥遗址、南茶亭旧迹等古迹。
说实话,南关厢虽是文化底蕴深厚,但单位退休人员活动已来过,并末引起特别的关注,也就是加深些印象,倒是与南关厢街区相联的中丝三厂文创园,让我有点激动,产生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海宁中丝三厂筹建于1924年,始称双山丝厂,后几易其名,1952年成为国家“丝绸产业扩产计划”的重要项目之一,定名为中国丝业公司第三丝厂,简称中丝三厂。2009年企业改制后,其遗址受到保护,现开发为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工业遗产保护地。
这个四面环水的文创园,在各色灯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让人眼花缭乱,改造后的厂房虽已成了新的用度,但其外形依然如古,如同嘉兴南湖天地景区中,原绢纺厂、南湖中学等旧址依然保留一样。看着这丝厂特有的厂房、水塔、烟囱,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曾在丝厂工作过,陌生是这儿未曾来过。
1970年,我进县城的草塔丝厂工作,在缫丝车间当一名落丝工,那年我十六岁。缫丝车间的厂房和中丝三厂的一样,也是中间突起的“介”字形玻璃窗,那时没有空调,靠玻璃窗调节车间温度。缫丝姑娘在温度很高的缫丝车上工作,有如仙女沐浴在天池,有如蝴蝶采蜜在花丛中。
一起进厂的小伙伴,都在我这年龄,一群大孩子玩性重,星期天没事在厂区瞎逛,看到那个水塔,便试胆量:谁敢爬上去?我们几个胆大的,爬上塔顶,胆小的只能在下面流口水。要不是那个高烟囱没法爬,好爬也肯定上。不用说,第二天,爬上去的都立在了厂长办公室,好在只是训诫,没有处罚。
在丝厂的工作生活,始终让我难以忘怀,五十多年过去,依然历历在目。也许是命中注定要与丝厂结缘,2003年,我又进了丝厂厂区,并一直到十二年后退休。不过这次不是进厂工作,而是改造“嘉丝联”旧厂房,改为市人力资源市场,并成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及其所属部门的办公用房。
2003年,市政府将原“嘉丝联”的35亩土地,连同厂区内的建筑,行政划拨给市就业管理服务局,用于建造市人力资源市场,而我是参与市场建设的人员之一。经过近一年多的基建改造,将三幢厂房改造成市场楼、办公楼和培训综合楼,并迁入办公。
“嘉丝联”的前身是中国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嘉兴第一制丝厂,简称中丝一厂。1947年中丝公司购买福兴丝厂,将其更名为中丝一厂,七十年代曾改名为永红丝厂,1986年前后与丝针织厂合并成立“嘉兴制丝针织联合厂”,简称“嘉丝联”,当年的“嘉丝联”有三千多职工,曾为国家丝绸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
因为有过丝厂工作和改造旧厂房的经历,看到中丝三厂的厂房厂址,自然会引起激动和亲切感,那是我们的年轻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青春芳华绽放的地方,在那些厂区遗址上留有我们青春的气息。
二〇二四年十二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