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丹霞山景区,我没走高速,而是选择国道前往江西省大余县,这样便于沿途看风景。2个小时的车程,进入大余县境内不久,抬头就看到去梅关古驿道的指示牌,等反应过来,车辆已冲过路口,赶紧就近掉头,直奔梅关古驿道景区。
进入景区,远远就看见梅关古道新做的牌楼,广场与停车场相连,广场周边雕塑,向世人展现了当年朝廷驿使、大小商贩和挑夫过梅关古道的场景。也许是旅游淡季,游客较少的缘故,工作人员同意我们将车辆开进离核心最近的停车场。
停车进入景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上书“古驿道”的大型白色石牌坊,石牌坊下的古驿道由不规则的石块铺就,但路的中央有一条很明显,用石快铺成的分界线,似乎是提示行人,以此分隔双向而来的车、马、人,要各行其道,以防相互碰撞。拥有千年历史的大余县梅关古驿道,古称大庾岭驿路。“大庾”两字,源于西汉元鼎五年,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朴平定南国叛乱,留裨将庾胜兄弟戍守台岭。庾胜兄弟率领将士除加固关卡要塞外,还将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传授给当地百姓,发展地方经济,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后人则将他们戍守过的台岭称为“庾岭”。因庾胜在家排行老大,又称“大庾岭”,大余县因地处大庾岭而得县名。
梅关古驿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这条蜿蜒于赣粤交界处的千年古道,不仅见证了南北商贸的繁荣,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穿过牌楼,踏上这条蜿蜒的古驿道,仿佛穿越到那个“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繁华时代。过了接岭桥,向上攀行不远,便是梅关驿站,驿站始建于宋代,清代重修。而现今的驿站是何年重修的,没有去探究。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拾阶而上,一株树龄1400年,被誉为江西枫香树王的千年古枫香呈现在眼前。树王高32米、胸径5.15米、冠幅达31米,实属罕见。千年古枫是梅关古驿道上的重要景观,它见证了古驿道历史沧桑,人世间悲欢离合。
沿驿道继续向上,拐弯处左边是去陈毅元帅当年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脱险的地方,在梅关,陈毅元帅写下了著名的《梅关三章》。右转的山坡上是一座叫做憩云亭的亭子。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周浩重建时更今名。现在的亭子建于1991年,由当时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兴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来咸携岭北云”。
继续前行,观庾将军祠,行至半山腰,驿道旁,一块刻有“重来梅国”四个浑厚有力大字的石碑上,进入游人的眼帘。仔细端详,才知道该石碑立于清同治年间,清咸丰八年至十年(1858一1860),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多次攻战南安府城(今大余)。清同治三年至四年(1864一1865),曾两度到大余与太平军作战的清湘军管带刘胜祥,游览梅岭时题写了“重来梅国”,以示军功。
经过从悬崖峭壁中生生劈出的驿道,我们终于来到梅岭山巅的梅关关楼。该关楼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有“一步跨两省”之说。关楼北面属江西大余地界,跨过关楼就是广东南雄。关楼城门面向江西的石匾刻字为“南粤雄关”,关楼前还立有清康熙题字“梅嶺”二字石碑。而面向广东石匾刻字“嶺南第一关”,关楼上书有“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的楹联。
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和爆破技术的古代,要在崇山峻岭中,修成这条古驿道是非常不容易的。仔细研究景区的介绍,才知道这条古驿道的修成要得益于唐朝名相张九龄,开凿大庾岭驿道是张九龄迈进仕途之后的首功。他在修路中采用火攻碎石法,先用木柴堆积在巨石上用火烧之,再往石头上泼冷水,瞬间热胀冷缩使山体炸裂,再经人工慢慢凿通。看到这些介绍,不禁赞叹古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
梅关古驿道以"梅"著称,梅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春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庾岭红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在梅关可以看到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景,梅关一带因而又有“梅国”的美称。可惜我们来晚了一些,南枝花已谢,北枝已进尾声,但这一切并没有影响我们游览的兴致。
顶着夕阳的余晖,我们一路下山。漫步在梅关古驿道上,依然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和红色的韵律。梅关古驿道,这条千年古道,不仅是一条商贸通道,更是一条文化通道、一条精神通道。
(2025年4月23日写于鄱阳湖植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