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奏
“奏奏”何物?——塞子也!
凡是装液体的瓶瓶罐罐上面都塞有一个塞子,那个塞子就叫奏奏。
水壶(暖水瓶)必须盖上奏奏才保温,这是常识。奏奏如果弄丢了,必须上街去买,要买软木的那种才有效果,也叫“松紧木”奏奏,松紧木见水就膨胀,莫水就收缩,这样的奏奏高级,适用。现在时兴塑料材质,分某一款水壶的专用,瓶颈尺码不合就用不上,人们是不可能提起水壶去买奏奏的。
酒壶奏奏大有讲究,盖因酒壶是黄泥烧制的瓦罐,用瓦罐装酒不变味,越久越香,况乡间喜欢将瓦罐置放在火塘边把酒煨热了喝,热酒入口顺喉,冬天还可止咳。乡民就地取材,随便找一个苞谷芯子奏在壶口,酒热了,奏奏就咝咝地响,响——表示酒温恰到好处,把酒壶挪动一下,满屋飘香。其他材质做奏奏绝没有这个效果,要么酒不热,喝起打冷颤,要么温度过高,烫口。
今年天干火焦的,小满天了还不下雨,栽不上秧。社长开会说,就只有放堰塘里的水救急,每5户人一个奏奏,多的莫得。
这里的“奏奏”就有些特别了,像量词,是毛老人家时代留下的印记。那时兴大搞水利建设,除一个或几个乡有大型水库外,每个生产队必须要筑一口塘,在塘的内侧斜坡处用条石凿成水糟,公母榫相扣,从塘的底部一直安砌到塘的顶部,每隔3一一5尺装一个汤碗粗口径的松木塞子,放水时取下塞子,水就流下底部通往塘埂外面的堰槽了。这个塞子也叫奏奏,但它有一个吉祥的叫法——龙眼奏奏。视塘的大小,每放一个龙眼的水,栽5到10亩田基本没有问题。
日常生活中,用奏奏的地方很多,如油壶奏奏、药瓶奏奏、针筒奏奏、笔管奏奏,讲究的人还用夜壶奏奏……
。撑花儿
隔壁張婶90多岁了,她叫她重孙女上学时必须帶上撑花儿,天暗得很,谨防淋雨。重孙女不知所云,呆呆地望着太奶奶。懂的人一听便知,是叫她带上伞,下雨时好遮雨,莫把身上淋湿了。
旦凡是伞,都由伞把,伞骨,伞布制作,伞把上装有一伸缩开关,伞就可以撑开、收拢。仅那一撑,是不是像朵花儿?像,很像。况且现在的伞布也多为花花布嘛!
所以,張婶把伞说成撑花儿,不仅形像,还雅。估计她年轻时,市面上是没有布伞卖的,只有民间制作的油纸伞。油纸伞除开伞纸是将有轫性的棉纸用桐油浸润后制作,伞骨,伞把均为经蒸煮和晾哂后的原生态慈竹,这样的伞不仅有油的芬芳,还有竹的清香味。倘若是二八闺秀撑开一把油纸伞,难道不是一朵更好看的花儿?那朵花儿又会散发出何种香味呢?只能是遐想了。
去江南旅游时,如果有幸在雨巷里遇见一袭撑油纸伞的旗袍,是不是就有了撑开半个民国的感觉?当然有!明清时代的束发书童上路赶考时,随身也要背上一把撑花儿的,那撑花儿用伞囊罩着连同一布包袱掛于肩,很是清爽,利索,定是国画大师笔下的素材。
现今很多地方在搞旗袍服装秀,伞随旗袍走丅台,很美,但伞面都是布料的,多少有些呆板。如果佳丽们能撑开一把油纸伞,绝对神韵俱佳,旗袍的魂也就极致了。所以,叫伞为撑花儿不仅是怀古,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燎叶壳
燎叶是野生物种,茎、叶均似竹,只是茎细且硬,叶却有手掌般大小且长,茂密在山野的灌木刺蔓之中。农人偏爱它,秋后摘其叶梱把发汗晒干后再泡成海帶色,用于编织斗笠铺垫在呈网状的两层竹蔑之间,锁上口,是上好的生产用具,雨天上坡遮雨,热天戴上遮太阳。
因斗笠呈圆形,且轻,又薄,恰似川东北的名小吃——芝麻壳,山民们也就依其形叫燎叶壳了。叫燎叶壳是恰当的,芝麻壳主要是面粉,芝麻在面壳上仅是点缀,而斗笠中的燎叶是主材,起关键性作用。因那叶子摘下来就卷曲了,必须扎成小把经侵泡后才平展,而山里人说话直截了当,不说“用卷曲的叶子编织的斗笠”,只说“燎叶壳”。清晰明白,表述准确,还节约了几个汉字。
然而,老家叫“斗笠”的居多,只是离大山较近的民众才叫“燎叶壳”。可能与低山区只盛产慈竹,燎叶要向山里人索取或亲自上山采摘有关。这正是——隔山不同音,隔河不同言吧!
但无论如何,农人下雨天披上蓑衣戴上燎叶壳上山去放牛的画面,尽显山川的秀美,田园的灵动。一点不压于中唐诗人柳宗元老先生笔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颜值。
。杵
“你看书莫杵拢了,费眼睛哟!”这里的“杵”意为距离靠得近,是动词。
“唉呀!那娃儿硬是莽杵杵的,啥事不会做,只晓得吃。”两个“杵”叠加,用在这里就是形容词了,表示脑袋不灵光,木讷。
“你还杵在那里干啥子嘛!你爹拿条子去了。”这个“杵”多有情绪表达的成份,因那小孩做错了事,父母责备了他,他不服,就站在那里不开腔,也不走——杵起,脾气暴躁的父亲就找荊条去——要动武。而母亲心痛儿子,叫他快走,莫杵在那里了。
“杵”本是一种生产用具——打杵子的简称,可能是农人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根据会意才引申出“杵”为方言的。因为打杵子家家户户都有几根,且有“丅”字型的平打杵,有“r”型的牛尾巴杵,还有纯碎是一根木棒,两端头用铁皮箍着的顶窝子杵。这些杵子的作用不可小觑,去地里收粮食,挖红苕,上山砍柴,上街交公粮,卖肥猪,特别是早年走米仓道往返汉中的背二哥,都必须手持一根杵子点地,一是走路稳当,二是随机借助负重,以达行李不离肩,就能均匀喘气,舒缓筋骨的效果。
根据打杵子的缓冲作用,又约定俗成为一种稍事休息的办法——打杵。多用在行远路,上山背柴,众人抬石头,扛木料等生产活动中,不说休息,只说“打杵”或“打软杵。”
“时间还早得很,我们在那三岔路口打个杵再走吧!”“这条肥猪很重,先在那山梁上抽根烟,打个软杵再往公路上抬……”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度发展,农人逐渐告别了肩挑背磨,打杵子便成了乡间的老物件,说“杵、打杵、打杵子”的人也不多了。但“杵”这句方言还鲜活在民间,因为打杵子点击过山里人千年的柴米油盐,那些打杵的地方现在还有人歇脚。
2025年5月22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