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李十二和他的好友杜二甫

作者:李敏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25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26

  李十二是杜甫给李白取的专有名字,杜二甫是李白对杜甫的昵称。名字的来由可能根据对方在家族的辈分或者排行。

  可见他们相互的宠溺程度。用现在的说法,真是一对好基友。

  据近代史学家考证,李白和杜甫有血亲关系,李白是李世民的先祖李暠的九世孙,而杜甫的外婆是李世民的女儿。这两人之间一个是父系,一个是母系。不知当时的他们自己可曾晓得这般关系。

  李白生于701年的西域小城碎叶,大概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阿克•贝希姆遗址。属于楚河流域,碎叶在古代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的边陲地带,玄奘西行时就曾路过此地。

  比李白小十一岁的杜甫出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河南巩县瑶湾。杜甫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洛阳的姑姑家生活,洛阳离长安不远,再往西去就是西域的敦煌。那时候外族的美术、文物、服装等经由胡商传入内陆。李白和杜甫都有机会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和冲击。

  李白游历名山大川,广交朋友。他是“千里不留行”的侠客;是“拨云寻古道,”的隐士;“玉碗盛来琥珀光。”的酒仙;“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急于求取功名的儒士。比他大42岁的贺知章,引荐他入长安,比他小3岁的高适与他推杯换盏,他欣赏的当时的大文豪李邕,也曾多次拜访隐士元丹丘。李白一生写过大约160首送别诗,有着强大的朋友圈:上有唐玄宗、杨玉环、高力士、玉真公主、驸马爷张垍,玄宗的第十六子永王李璘。下有平民百姓汪伦、范山人、荀媪、纪叟.....。有诗人孟浩然、王昌龄、崔成甫、斐十七、张旭......又有安史之乱名臣郭子仪、哥舒翰。当然李白拜访次数最多当属各路道士,隐士:司马承祯、焦炼师、胡紫阳、梁四、张子回等人。

  唐代数十年的富足与发达,影响了那些讲究格律内容空乏的诗者,使他们逐渐创作出很多游侠、求仙和浪漫的诗歌。李白曾写道“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年少?”李白是矛盾的,他在小我中追求自由,洒脱,寄情山水。也攀附功名利禄,期待平步青云。而杜甫更偏向大我中成就完成自我的理想主义。李白喝醉后就放浪形骸,文思泉涌,妙语连珠。杜甫则是为了炼字苦苦思考,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李白是天马行空的“谪仙人”,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圣”。他和李白一样都曾渴望仗剑去国,辞游远方。杜甫善骑射,李白懂剑法。“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杜甫爱写鹰和马,也写凤凰。“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现存的诗句都超过1000首,好不夸张的说李、杜共同撑起了唐朝诗歌的半壁江山。

  记得谁说过:“个人的生命力和人格会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大浪淘沙,千百年后,世人逐渐明了,李白和杜甫才是唐朝诗歌文化的真正核心部分。他们无意识的淬炼了大唐,锻造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在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逐渐削弱和消亡的时候,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古代中国文明,是唯一未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此刻我正趴在书桌上,托腮思考:是否是李、杜的诗词,是否是大唐的文化,促使华夏文明成为世界文明性格中最坚韧的一部分?这个成熟的中原文明体系是否有李、杜的一小份的功劳?至少他们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施过肥,播过中,灌溉过。

  而两位大诗人的会面如同大鹏遇鸿雁,又如孔子见老子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史学家们研究,两人共见了三次面。744年,四十四岁的李白在洛阳会晤了三十三岁的杜甫,那时候李白刚刚得罪了高力士,被玄宗“赐金放还”。杜甫当时在洛阳东的首阳山为父守制,生活清贫,正谋求仕途发展;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杜甫在诗中描述此次相遇为“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表达了对李白的仰慕。事后又相约同游梁宋,744年秋,李白在《戏赠杜甫》中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欣赏李白的“千古蜀道,九曲黄河”,李白理解杜甫的“烽火家书,老病孤舟”。

  两人共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期间,与边塞诗人高适相遇,三人共论诗文、忧国事,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佳话。李白前期与高适相见恨晚,直到安史之乱之时,李白站队永王李璘,与高适属于敌对关系。唐肃宗称帝后,李白被判死刑,其写诗请求高适相救。

  而听说李白被降死罪,杜甫遂写下了:《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面对“世人皆欲杀”的李白,唯有杜甫最心伤。杜甫对李白的思念也愈加绵绵无期。最后郭子仪以自身军功和官职为担保,向唐肃宗求情,最终使李白免于死刑,改判流放夜郎。这是后话不提。

  第二次会面,李、杜和高适三人时而酒家痛饮,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呼鹰逐兔。李白在《秋猎孟诸夜归》中写道“鹰豪鲁草白,虎兔多肥鲜。”杜甫也作“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可见这三人度过了一个多么放浪而又美好的游猎的日子啊。

  第三次会面:李白从任城(今山东济宁)赶赴东鲁与杜甫重逢,同访隐士范十居士。两人友谊更上一层楼,他们谈笑风生,共被酣睡。他们讨论文学,痛饮狂歌。可能感情的逐渐升温,李白称杜甫为杜二甫,杜甫亲切的称呼他李十二,并称赞他:“谈笑风生碧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分别后李白把他对好朋友“杜二甫”的思念还创作成不少诗句:“......鲁酒不可醉,齐歌空腹情。四军若汶水,浩荡济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

  744-746年之间的这一段旅程后两人再无相见。十年以后安史之乱爆发,李十二和他的朋友杜二甫随同整个大唐都进入生命中的暮年。

  两大诗人短暂的交流,是中国的历史上一大幸事。或许李白使杜甫的诗风更开阔,杜甫让李白的内心更加丰盈。

  杜甫一生更是颠沛流离,他关注苍生命运。他的三吏三别特别是《石壕吏》极为著名,描写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执政,郭子仪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而杜甫正好投宿石壕村,这家老翁越墙逃走,老婆婆啼哭很可怜,他的3个儿子已经战死了两个。此作品使杜甫创作达到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余秋雨说:“因为杜甫,中国文化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那时代还没有太多人关注他们的诗歌,了解他们的思想。两人不是在躲避战乱的路上就是在干谒各路皇亲名臣。为理想,为生活,也为一份受儒家影响的求取仕途的渴求。

  两人分别之后,杜甫屡屡碰壁,无可奈何,可他反反复复地磨砺着那颗纯粹的内心,那里曾被李白的一片月光烘托过。余生每每想起与李白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杜甫应该是知足的,幸福的,斗志昂扬的。是的,短暂的三次会面,他们成了各自羽翼下的风。或许余生都在内心默默托举着对方。

  李白有过四任伴侣,三个儿女。如今直系后代已无从寻觅。旁系后代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杜甫娶过一个媳妇。抚养了八个孩子。杜甫后代直系颇多,据考证,他们分别分布在四川江津、安徽广德、福建、江西等地。这种情况跟两人各自的阅历有关。李白多是一个人仙游在外。杜甫大多数时间都是拖儿带女。

  我时常想,若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现在,杜甫建好自己的成都草堂时,会否摆满了茅台和五粮液?并发个信息给他亲爱的李十二。李白回一首新鲜出炉,还热辣滚烫的诗词:二甫老师,请雅正。他们会不会相约一起遨游太空,装回一盒李白的“明月光”。若杜甫筑了广厦千万间,李白会否题字:杜二甫别院?

  两人一生中三次短暂相见的光阴碎片,给历史的扉页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相信杜甫的敦厚填补了李白内心的荒芜,李白的诗句抚慰杜甫精神上的褶皱。他们那些曾经渺小的作品,洗尽铅华后越发沉重,闪亮,宏大。是啊,忧国忧民的杜甫和潇洒浪漫的李白写尽了大唐的悲欢离合。温润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魂魄!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此生,李白是杜甫李十二,杜甫是李白的杜二甫。那么不同的两个人,却又是那么的相同。站在历史的这端,我很想遥望那端的他们,若有微信,我便发送:“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突然想期待他们的回复……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13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历史故事

查看更多历史故事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