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脚印是写给时光的邮票,记忆则是邮戳上深深的痕。
4月14日,星期一,晴,气温20摄氏度
今天要外出旅游,来不及去游泳了。天未亮就起床洗漱忙早餐。饭后时间还宽裕,抽空练了会毛笔字,我便和妻子提着行李下楼打车到了东站,时间显示7点整,离登车时间提前了十三分钟。
回想起昨天,这座位于江南的小城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风势之猛,雨势之急,让整个城市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风刮了一整天,所到之处,雨水与泥土交织,留下了一道道厚重的痕迹。尤其是那些停放在露天的车辆,无一幸免,车身覆盖着厚厚的泥灰,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留下的印记。
而今日,天气终于放晴,空气变得异常清新,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格外畅快。我们乘坐的D5646动车准时从马鞍山东站出发,前往南京南站。动车的便捷与高效,让旅行变得更加轻松愉悦。虽然上车后不久便需换乘,但这短暂的停留,却也是旅途中的一份独特体验。
在南京南站稍作休息,我们又转乘G1974前往西行的第一站——汉中。记得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也是前往遥远的陕西。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即时的通讯工具,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全靠那一封封贴着邮票的书信。那些书信,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和思念,通过远去的邮筒,穿越千山万水,送达至我日夜牵挂的远方。每一封信的到达,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慰藉,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
如今,虽然时代变迁,通讯方式日新月异,从书信到电话,再到如今的即时通讯,但那份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家的深深思念,却始终如一。这次西行,或许将成为我人生旅途中又一枚珍贵的“邮票”,而那些沿途的风景与经历,则如同邮戳上的深深痕迹,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宝贵的记忆与财富。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珍惜每一次旅行的机会,用心感受每一段旅程中的美好与感动,让心灵在旅途中得到真正的释放与升华。
汉中站已悄然抵达,我们步入车站,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踏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这座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每一块古老的石头、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等待我们的,将是那些未曾谋面的面孔、未曾体验过的风味以及未曾领略过的风景。
踏上汉中这片热土,我们深知每一次旅行都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知的勇敢与探索。我们将在旅途中结识新朋友,品尝地道美食,感受风土人情,让心灵沉浸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去发现那些生活中的小确幸,去感悟那些生命中的微妙变化。
旅行不仅是一种远方的追逐,更是一种内心的洗礼。在旅途中,我们学会适应、宽容、豁达与坚韧,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与深度。让我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继续前行,去拥抱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让生命因旅行而更加丰富多彩。
4月15日,星期二,多云,气温28摄氏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帘的缝隙,温柔地洒在我的床上,我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活力与期待。今天,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阳光似乎也在为我的旅程加油鼓劲,用它那不知疲倦的热情,驱散了所有的倦意。
说到汉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那历史悠久、风味独特的汉中面皮。据说,这道小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是汉中市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之一。来到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若是不品尝一番地道的汉中面皮,岂不是枉费此行?早餐时分,我特地要了三碗热乎乎的面皮——一大碗满足自己的馋嘴,两小碗则是为妻子和大妹准备,考虑到她们不能吃辣,而我的味蕾则偏爱那份刺激的辛辣。汉中面皮以米粉精制而成,皮薄如蝉翼,却又不失韧性,搭配上特制的调料,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挑逗。
此行汉中,我怀揣着一个深埋心底的梦想——亲眼见证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遗迹。上午,我们三人来到了被著名科学家茅以升赞誉为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的褒斜古栈道景区。茅先生曾将其与长城、大运河相提并论,这份赞誉无疑是对褒斜古栈道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可。漫步于古栈道上,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每一块石板上轻轻回响……
随后,我们踏入了位于古汉台的汉中博物馆。在这里,我不仅被丰富的历史文物所吸引,更被一段关于文物保护的故事深深打动。为了修建石门水库,褒斜古栈道上的摩崖石刻面临被淹没的命运,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珍贵的石刻被精心切割并移入汉中市博物馆收藏,得以永续传承。看着玻璃橱窗内保护完好的石门颂、石门铭原石及拓片,我心中涌动着对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无限敬意。
在博物馆碑林墙壁上有块石碑,悬挂着日本著名书法家种谷扇舟先生题写的“汉中石门,日本之师”。这两行遒劲有力的汉字,不仅表达了对汉中石门摩崖石刻艺术的崇高敬意,也映射出日本书法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敬仰与学习之情。石门十三品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而这份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更是让这份遗产的光芒照耀得更加璀璨。
这一天,我在汉中的所见所感,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在我心中铺展。从味蕾上的满足到视觉与心灵的震撼,每一步都镌刻在了我的心间,成为了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褒斜古栈道的雄浑、汉中面皮的鲜美、博物馆内文物的静谧,以及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共同编织成了一段关于历史、艺术和美味的故事。
4月16日,星期三,多云、轻度雾霾,气温34摄氏度
今天,我们要去西安。在动车上,我忽然忆起汉中之行的遗憾——勉县的武侯祠,那个我未曾涉足的地方。武侯祠,又称诸葛庙,坐落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的诸葛古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是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堂。在众多武侯祠中,勉县武侯祠不仅建祠时间最早,而且是唯一一座由皇帝下诏修建的祠庙。然而,由于时间紧迫,我只能带着这份遗憾离开,心中默默期盼着下次再来时,能弥补这一遗憾。毕竟,旅行总是充满遗憾与期待,正是这些未完成的篇章,让每一次的旅行都显得格外珍贵。
回顾这两晚三天的汉中之行,我深感自己仿佛与这座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城市有着不解之缘。这里的山川秀美,文化深厚,让我有了在此定居的冲动。在我即将告别这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告别这片秦岭脚下的古都时,我选择再吃一碗地道的热面皮,作为对这座城市最后的告别礼。店老板那亲切的笑脸和温暖的提议,让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她说:“如果你喜欢吃,我可以定期给你寄炮制好的,有配好底料真空的面皮。”三顿饭的相遇,让我们之间多了几分熟悉与亲切。
从汉中到西安,虽然只有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但乘坐高铁却只需一个多小时。早晨,我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屏幕上的天气预报,西安今日的气温同样高达34摄氏度。虽然夏天还未正式到来,但看到街头巷尾已经有人穿上了短袖短裤,我知道,夏天已经离我不远了。
抵达西安后,我首先想到了骊山脚下的秦陵。这座陵墓不仅影响了几代人,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1974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等人在骊山北麓抗旱挖井时,意外发现了陶俑残片、青铜兵器以及大量地砖。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村民的偶然发现,这些陪葬的兵马俑或许还会沉睡在无人知晓的地下。七十年代,我第一次见到兵马俑时,被那些栩栩如生、整齐排列的兵马所震撼。那时的参观人数远不如现在,但那份震撼却久久难以忘怀。
然而,这次参观兵马俑却让我有些失望。由于天气炎热,参观人数众多,现场几乎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我们随着人潮慢慢挪动脚步,却忽略了请个导游。虽然勉强看了一、二号馆,但最终还是被这人挤人的场面吓到,匆匆离去。遗憾的是,没有导游的讲解,我对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它们背后的故事了解得并不深入。但即便如此,我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与庄严。
4月17日,星期四,晴、轻度雾霾,气温35摄氏度
昨天,我们的行程从兵马俑博物馆转移到了华清宫。由于电视剧《奔跑吧13》第二站的录制需要,景区临时暂停对外开放,我们未能如愿进入。失望之余,我们只能怀着期待的心情回到住处,计划第二天再次尝试。
今天上午,我们再次来到华清宫,终于顺利入园。
华清宫也称华清池,顾名思义,是一个利用温泉让人洗浴的地方。它位于骊山脚下,历史上曾是皇家贵族的行宫,为达官贵人提供服务。先人们建造此地时,或许并未预料到,后人竟将其发展为一种商业模式。如今,每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纷纷前来感受这份历史的厚重与温泉的舒适。
然而,我个人对这个地方并不太喜欢。杨贵妃对其如痴如醉,在地质矿产所流淌出的约五十度以下的温泉里寻欢作乐。尤其是让我无法接受的是,杨贵妃洗浴所用的泉水,竟然是那些对她心生爱慕之人的“下水”,而她竟也心甘情愿。若是我,无论如何也无法原谅这种行为。
尽管如此,随着市场的需要,华清池也适应了这些变化。如今,有需要的游客可以在这里洗个温泉澡,甚至泡个温泉脚,享受这份独特的体验。历史上,总理周恩来、名人蒋介石、梅兰芳等也曾因工作需要在这里洗过澡。在他们眼中,洗浴不分贵贱,只是选择的地方不同而已。
当我见到导游小王一个多小时内倒背如流的景区介绍词时,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我在想,那些曾在华清池洗过澡的历史人物,是否会耻笑我们这种以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来经营这份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旅资源呢?
华清池作为一处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文化遗址,它的变迁与发展无疑反映了社会的变迁。然而,如何在商业化与历史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在满足游客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让华清池不仅成为一处旅游胜地,更成为一处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圣地。
“华清池”三个字为郭沫若先生所题。在华清池环园内的荷花池南边,我见到了一棵传奇的石榴树,被称为“贵妃手栽石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导游告诉我,西安市的市花是石榴花,市树为国槐。长知识了。
4月18日,星期五,多云,气温22摄氏度
昨日午后,骊山方向吹来的春风一扫连日雾霾,气温从35℃骤降至26℃,空气清新宜人,为旅程增添了舒适感。我和朋友小李一行四人,从西安未央区的酒店出发,导航显示至宜川壶口瀑布全程约295公里。由于小李昨夜休息较晚,我们约定轮换驾驶,各分担一半路程。我先驾驶车辆让他在副驾驶位置上补觉。车很快的就驶入西安至渭南段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上,车速稳定在120公里/小时限速内。窗外掠过绿意盎然的麦田与随风摇曳的白杨,车向西行,春日的生机与速度感交织成旅途的序章。
车过渭南后转入白水方向,虽仍为高速路段,但山区地形渐显崎岖,限速降至100-80公里/小时。蜿蜒的山路两侧,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初露峥嵘。当“宜川”路牌映入眼帘时,我提醒同伴:“前方就是壶口瀑布了!”此刻,李白笔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景象仿佛已在眼前。
壶口瀑布横跨陕西宜川县与山西吉县,是黄河中游的天然分界,也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其形成源于晋陕大峡谷的地质运动,黄河流经此处时,河床宽度从三四百米骤然收缩至50余米,河水倾泻入30多米深的石槽,状如巨壶注水,轰鸣声震耳欲聋。瀑布两岸的黄土高坡与奔腾的浊浪形成鲜明对比,诠释了黄河的雄浑与沧桑。
在观景台旁,一位头扎白毛巾、身着黑色裤褂与白羊皮坎肩的陕北汉子牵驴而立。他认出我是四年前骑驴拍照的游客,笑着招呼:“再照一张吧,留个念想!”这质朴的互动,为自然奇观增添了一丝人文温情。
近下午两点了,饥饿感袭来,天空却飘起细雨。导游感叹:“今年春季异常干旱,春节至今未下过雨。”话音未落,狂风骤起,沙尘暴席卷而来。我们疾步躲入附近的餐厅,回望窗外,瀑布景区已笼罩在昏黄的沙尘中。这场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既印证了黄土高原春季的气候特征,也为旅程增添了一份惊险记忆。
从西安的都市喧嚣到壶口的自然咆哮,从春风拂面到沙尘蔽日,黄河的壮丽与无常的气候共同勾勒出黄土高原的独特风貌。壶口瀑布不仅是地质奇观,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如同那永不回头的黄河水,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4月19日,星期六,晴,气温28摄氏度
今天是个好天气,延安又迎来了一个晴朗明媚的日子。延安的气温昼夜之间差异很大。尽管已步入4月中旬,早晨室外气温依然较低,仅为6摄氏度,但到了中午时分,气温迅速攀升至28摄氏度,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与活力。延安,这座革命圣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游客们提供了丰富而多变的旅行体验。
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标,承载着深厚的红色记忆。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曾在此地的延河畔生活工作了十三年,留下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不朽的精神财富。漫步在延安的街头巷尾,无论是雄伟的宝塔山,还是充满历史气息的杨家岭、枣园,每一处都散发着红军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让人不禁肃然起敬。
站在海拔高度为1135.5米的宝塔山顶,俯瞰延安全景,三山(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两河(延河、南川河)的美景尽收眼底,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洗礼。
此次延安之行,我们有幸观看了由陕西文投集团投资打造的“延安,延安·红秀”剧目。这部剧目通过生动的表演和逼真的场景再现,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重温了红军从瑞金出发,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到达延安的艰辛历程。剧终时响起耳熟能詳的《东方红》歌曲,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这首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曲目,让我们这一代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充满朝气的年代。
除了市区的重要红色景点外,延川的梁家河和路遥故居也是此次行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年前,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未能如愿前往梁家河,这次再访延安,我们特意安排了参观梁家河的行程。看着窑洞里一幅幅记录着过去岁月的图片,以及今日梁家河的繁荣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思考。
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不到延川“路遥故居”一游,无疑是一大憾事。路遥故居位于延川县郭家沟村,这里是路遥自7岁起过继给伯父后的家。故居位于崖畔平台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纪念展示路遥生前的创作生涯,实物与图片,另一部分则是他曾经的居所。傍晚时分,故居内除了三位工作人员外,我成为了唯一的访客,这份宁静与孤独,仿佛让我与路遥的灵魂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已近19点,但延川上空的太阳依旧高悬于西边天空,余晖洒满大地,为革命圣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延安之行,不仅让我重温了红色记忆,更在文学与自然的交融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4月20日,星期日,晴,气温25摄氏度
在温暖明媚的春光中,G56次高铁于08:42准时从西安北站出发,如同一道银色的闪电,以350公里/小时的速度划破中原平原上一望无际的麦田。这趟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与文化的深度探索。
随着列车缓缓启动,西安这座拥有周秦汉唐千年积淀的城市渐渐远去。在空气质量指数AQI仅为35的澄澈天空下,古城墙的垛口轮廓清晰,仿佛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护城河畔,垂柳依依,青翠的枝条倒映在碧波之上,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柔情。回民街上,老字号的烟火气蒸腾而起,肉夹馍的香气不再与PM2.5纠缠,而是纯粹地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生向往。朋友小李在这座拥有3070年建城史的都市里坚守了十七年。他告诉我们,西安正以现代科技与生态治理续写着“八水绕长安”的传奇。
720公里的铁轨在2小时28分钟里悄然退去,当电子屏上闪烁着“安阳东站”的字样时,时针正指向11:10。这趟穿越时空的旅程,将我们从西安的辉煌历史带向了承载着中华文明源流的殷商故地——安阳。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中最为低调的存在,安阳以其3300年的文明纵深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魅力。在殷墟博物馆内,16万片甲骨、青铜器上的金文、简牍中的篆书共同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汉字基因库。这些古老的文字,如同一个个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读和探寻。
林州红旗渠悬挂在太行绝壁之上,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见证了“人定胜天”的哲学。五钻级的太行大峡谷则运用AR技术还原了地质变迁的壮丽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亿万年前的地质变迁之中。而四钻级的万泉湖则实现了无人机自动巡检,展现了现代科技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当高铁掠过安阳钢厂那些承载着共和国记忆的工业建筑群时,我们仿佛读懂了这座城市的气质——既有甲骨灼裂的玄奥神秘,又饱含劈山开渠的实干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古代的殷墟文明中,更融入了现代安阳的发展血脉之中。
参观中国第一座文字博物馆后,我深刻感受到了华夏民族的伟大和文字的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家庭,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字。这些文字里蕴含着一件件令人震撼的故事和先人的智慧。当我将视线聚焦在那一片片甲骨片上的文字时,心中顿时升起对祖先智慧创造的无限崇拜。中华民族的文明正是从殷墟时代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
4月21日,星期一,多云,气温24摄氏度
晨光熹微,天边初露曙光,预示着今天又是个好天气。在这样一个清新的早晨,我们三人与司机师傅老赵踏上了前往红旗渠的旅程。老赵,一位来自南阳的朴实司机,与古代医圣张仲景是同乡。在闲聊中,我得知他来安阳打拼生活已经三十年了。谈及家庭,老赵笑称,他原本渴望有个男娃继承香火,结果妻子一口气给他生了三个女娃。如今,大女儿已经上大二了,聪慧伶俐。我逗趣地问他:“国家政策放开了,没考虑再生一个男娃?”他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生不起了!成本太高。”
安阳市区到红旗渠景区约有七十多公里的路程。安阳,这座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城市,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昨天,我们刚刚抵达安阳,下了高铁后,打车前往宾馆的途中,我便迫不及待地询问出租车司机关于前往林州红旗渠的最佳交通方案。司机师傅热情而详细地介绍了多种选择,包括自驾游、公交专线、定制班车和长途班车等。鉴于我们没有自驾车辆,他建议打车是最简单直接的选择,这也让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期待。
在出发前,我已经对安阳之行做了详尽的攻略,尤其是对红旗渠的了解。我们这代人,都是在红旗渠精神下成长起来的。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引水灌溉的渠道,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与智慧。
提到红旗渠,不得不提杨贵这个名字。正是他敢做敢当、勇于担当的精神,才使得林州人民得以摆脱水患的困扰。十年磨一剑,十万人民齐奋战,他们共同开凿了这条引漳入林的1500公里崎岖天河。红旗渠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林州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问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中国的第二大奇迹。周恩来总理曾对红旗渠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它是中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当我站在红旗渠畔,望着那清澈见底的渠水,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仰之情。1960年至1969年,10万林县(今河南林州市)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逢山凿洞、遇沟架桥,风餐露宿,艰苦鏖战。在党的领导下,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等重重困难,最终建成了这条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红旗渠是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人间奇迹,为我们竖起了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战胜困难、赢得未来的精神力量。这条渠水,见证了无数工人的艰辛与付出,也见证了林州人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历程。我沿着渠边的小路漫步,感受着微风拂面,听着渠水潺潺,仿佛能听到那些年代里工人们用锤子和钎子开凿岩石的声音。
在红旗渠风景区,我还参观了那些为修建红旗渠而付出巨大努力的工人们的雕像和红旗渠纪念馆。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当年顶着烈日、冒着严寒,用血肉之躯铸就这条生命之渠的壮观场景。雕像和纪念馆,不仅是对那些英雄们的缅怀,更是对红旗渠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2022年10月2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红旗渠考察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渠精神永在!”
在红旗渠咽喉工程之一的青年洞参观时,我们遇见了一群安阳市某中学的高三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兴高采烈地分班在青年洞的石阶上合影,整齐划一地高呼:“三班,三班,非同一般!迎接挑战,再所不难!”这响亮的口号划破了寂静的山野,也仿佛在向我们展示着新时代青年的蓬勃朝气和坚定信念。
我和妻子、大妹仨人也在青年洞前合影留念。
4月22日,星期二,晴,气温23摄氏度
在这次旅行的尾声,我们选择灵宝作为最后一站,似乎冥冥之中有着特别的安排。从安阳东站出发,十一点三十一分启程,经过一段悠闲而宁静的旅程,于十四点十四分缓缓抵达灵宝西站。没有紧凑的景区行程,只有一颗悠然自得的心,这趟列车带给我们的是一份难得的闲适与自在。
在人生的长河中,总有些地方,某些时刻,如同璀璨星辰,即便时光流转,依旧在心灵的夜空中熠熠生辉。对我而言,豫西的小城灵宝,正是这样一片充满深情与回忆的土地。此次踏上归途,不为游山玩水,只为找回那段镌刻在心头的过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与灵宝不解之缘的三年时光
那时的我,作为部队的一员,随部队由四川移防至河南,最终驻足于这片拥有1500年悠久历史的土地上。灵宝,这个名字或许在外人眼中平凡无奇,但对我而言,它承载了太多无法磨灭的记忆与情感。在这里的三年,是我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章节,塑造了今天的我。
记得那是一个果树飘香的季节,我与一位来自开封的同级军官,在战友们的祝福声中,于这座古城共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那一刻,幸福与喜悦交织,仿佛整个世界都为我们喝彩。那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庆典,也是我在灵宝留下的最温馨的记忆之一。
还有一次,我有幸代表部队前往江西赣南迎接新兵,那是一次充满挑战与荣耀的任务。沿途的风景,新兵们青涩的脸庞,以及那份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段旅程,不仅加深了我与战友间的情谊,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部队的调整,我们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现实。昔日朝夕相处的战友,因载军命令而挥泪告别,各自踏上了新的征程。那一刻,灵宝的火车站,成了我们心中最不愿触及的痛点,因为它见证了太多的离别与不舍。
岁月如梭,转眼间45年已悄然流逝,我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步入了老年。当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眼前的灵宝,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曾经我们连队驻扎的火车站周边,高楼拔地而起,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再也找不到往昔的痕迹。曾经团部所在的大院,也已被移交给地方,改造成了一个热闹的小吃城,那些熟悉的角落,如今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
尽管如此,灵宝在我心中依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里不仅有我青春的印记,更有那被誉为“三宝”的苹果、黄金、大枣,它们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的瑰宝,也是我心中永恒的记忆符号。每当品尝到这些特产,都能勾起我对那段岁月的无限怀念。
往事并不如烟,它们以另一种形式,在我们的生命中延续。那晚,我们特意选择在老部队团部附近的一家小餐馆就餐。平时言语不多的妻子,一踏入灵宝这块土地,脸上便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话也比往常多了许多。我大妹为了庆贺我们,还多点了一份水煮鱼片,她笑着说:“这叫军民鱼水情!”
灵宝,这座承载着我青春梦想与战友深情的小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那晚,我又梦见了我和我的亲密战友们在球场上投篮的精彩表现。
4月23日,星期三,晴,气温25摄氏度
出来十天了,该回家了。这十天的旅行,虽然不算漫长,但也不算短暂,它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在我的心中缓缓展开。从南往西,再由西向东至南,行程共计4700多公里,这一路上的风景与经历,让我收获满满。
这次西行的旅程,我主要选择了火车作为交通工具,其中包括动车和高铁。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以其快速、准时的特点,为我节省了大量时间,也让我能够更加轻松地享受旅途的惬意。我的这篇一万多字的《西行日记》,大部分内容便是在火车上完成的。
乘坐高铁、动车,时间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一旦错过车次,整个行程计划便会被打乱。记得有一次,我和部门的一位同志去北京国家部委办事,中午有个应酬,当我们匆匆离开酒店,心急如焚地赶到北京西站时,站台上的乘务员正准备关闭车厢门。那一刻,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赶车的焦虑,更是对行程安排的尊重与责任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念家。今晨一觉醒来,妻子自言自语地说:“回家真好!”这句话简单而真挚,却道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无论在外面待多久,家始终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这次长途西行,虽然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和美丽风景,但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却从未减少。
在这次旅行中,我们游览了众多令人向往的地方,其中一些景点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到访。然而,每次重来,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收获。西安碑林博物馆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七十年代,我在西安接受新兵训练时,曾多次到访这里。此后,每次来到西安,我都会抽出时间去参观。
四年前,正值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我再次来到西安,第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就是碑林。然而,由于疫情影响,博物馆暂停开放,让我颇感遗憾。这次,我终于如愿以偿,独自一人在碑林博物馆里看了三个小时,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在灵宝,来回接送我们到高铁站的出租车司机李宏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看我们就住了一晚,就急着往回走,并告诉我们:“你们来早了!过了五一,你们就不会见到这烦人的沙尘天气。”这句话不仅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这次旅行的每一个瞬间。我和司机小李互加了微信,我跟他说:“下次再来灵宝,我还会乘你的车。”后来才道,他竟然和我儿子是同龄人。这样的偶遇,让旅途中又增添了许多温情。
回顾这十天的旅程,我感慨万分。每一次的出发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每一次的归来都是对家的眷恋。这次旅行不仅让我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让我在旅途中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现在,是时候回家了,带着满满的收获与回忆,回到那个永远为我们敞开怀抱的地方。当我打开家门时,发现这多日的报纸都整齐地摞在门口的鞋柜上。这是我临出门时对孩子的交待之一:报箱太小,两天取一次报刊杂志。阳台上花架上的花草也依然葱郁,虽然我已离家多日,但孩子按照我的嘱咐,三天浇透一次水。
更让我惊喜的是,我在汉中、壶口、延安、碑林、红旗渠等景点邮寄的明信片,已经完好无缺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些明信片,不仅是对这次旅行的纪念,而那一张张从千里之外飞来的明信片上的邮戳,便是我此次西行路上的最好见证。
返程的途中,我在高铁车厢里,用笔记本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山河的褶皱里藏着时间的密码;脚印是写给时光的邮票,记忆则是邮戳上深深的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