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望江山下,白莲河畔的逐梦人

作者:陈胜利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797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01

  大别山苍莽千里,将南麓的余脉似游龙入海,在浠水大地上,自东北向西南迤逦而下,将北方的雄浑与江南的灵秀熔铸成浑然天成的山水长卷。

  浠水雄踞鄂东腹地,南枕长江烟波,北枕大别云岫。这片沃土孕育了北宋医王庞安时、明朝宰相姚明恭、清代状元陈沆、爱国诗人闻一多。这里风景秀美,人杰地灵。引得杜牧临江赋诗、苏轼载酒题壁。千载文脉在山岚水雾间流转,化作了滋养生灵的雨露。

  此处有一山,兀立群峰之间,登临绝顶可远眺长江东去,名曰:望江山。山脚处便是有“鄂东明珠”之称的白莲河水库,碧波万倾。地处浠水、罗田、英山三县交界。天气晴好时,从望江山上俯瞰白莲河,恰似在欣赏一幅水墨丹青的油画,有着奇特的自然风光。河畔群山连绵、树繁竹茂,水面岛屿遍布、渔帆片片,水鸟掠过如织的渔网,人影在涟漪中摇曳生姿……

  望江山下、白莲河畔,岁月如河床里多彩的卵石,将苦难磨砺出温润的光泽。那泛起的粼粼波光里,藏着一个男人跌宕起伏的励志故事。时光的笔触蘸满人间烟火,将他的人生画卷徐徐展开,每一笔都浸透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一划都展现着永不言弃的逐梦征程。

  1963年的秋天,绿杨乡范冲村沉浸在墨汁般的夜色里。声声清脆的啼哭撕破了山村的宁静。一个婴儿诞生在一间漏风的泥土房里,屋顶的瓦片在风中簌簌作响。家中唯一的木板床上,铺着几床打着补丁的薄被,墙角歪斜地倚着生锈的锄头和开裂的竹筐,这便是他们全部的家当。父亲看着这个新生命,布满老茧的手轻轻颤抖着,眼中既有喜悦又有深深的忧虑——在这个贫瘠的小山村里,要养活一家老小,谈何容易?望着窗外沉甸甸的夜色,他给襁褓中的儿子取名“秋生”。虽然生在寒露凝霜的时节,却盼望他活出春天的生机。

  02

  陈秋生与我同年,是义门陈望江庄的后人。这个比我小半岁的汉子有着山岩般的质朴,眉宇间镌刻着大别山人的倔强,一口南方“山蛮子”的口语,一句话要问几遍才能听懂,总算理解了“南蛮、北狄、西戎、东夷”之说。在他眼里,我是地道的北方“侉子”。“一蛮一侉”虽然素昧平生,却一见如故,兄弟相称。

  陈秋生讲述往事时,总是习惯性摩挲掌心的老茧。在他的记忆里,童年是盛满苦荞的粗瓷碗。从懂事起,他就知道,他们家是小山村里最穷的人家。穷得几乎吃不饱饭,一年当中很少有肉吃。父亲识字不多,母亲目不识丁,且父母都是体弱多病,父亲人穷志短,还脾气爆躁,常常为一件小事,动辄打骂他和母亲,唯有妹妹能分得些许温情。当同龄人在晒谷场上追逐嬉闹时,他早已学会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半筐猪草。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陈秋生的童年缺少了灿烂的阳光。

  家里那本泛黄的家谱,揭开尘封久远的往事:他的高祖父官名为“唐宇”,大清初年,官拜“通议大夫”,在军营里还有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干部。曾祖父也是晚清的一名秀才,在当时也是名噪乡里。望着风雨飘摇的祖屋,他永远弄不明白:曾经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为什么到了他爷爷和父亲这辈,家道竟是如此的衰弱!

  陈秋生说,他无法考证和理清家世变化的原因。十二岁那年的秋雨格外清冷,命运的重锤毫无预兆地落下——父亲咳出的血沫染红了土墙。母亲颤抖着为他换上了一件唯一没有补丁的老布衬衫,年幼的陈秋生攥着妹妹冰凉的小手,看着家里那根顶梁柱轰然倒塌。母亲的泪水滴落在父亲的衣角上,她紧紧搂着秋生和妹妹,蜷缩在漏风的屋檐下,白莲河的涛声裹着风雨飘进屋里。陈秋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绝望。那一夜,他守在父亲的棺木前,攥紧拳头,指甲掐进掌心,在心里喃喃自语:“我是这个家里的男人,我一定要撑起这个家!”

  从此,母亲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而陈秋生稚嫩的手掌也开始布满老茧,学会了在风雨飘摇中守护这个破碎的家。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帮母亲劈柴、挑水,放学后还要去山上打猪草,小小的身影在山野间、树林里匆匆穿梭,只是为了能减轻母亲的负担。当同龄人还在悠闲玩耍嬉闹时,他却在心里盘算如何用半筐山菇换回妹妹的冬衣。

  穷人的早当家。最刻骨的记忆定格在那个拆房的清晨。斧头劈开承重墙的瞬间,陈秋生仿佛看见自己的童年随着瓦片一起坠落。那还是父亲在世时,他们家连续数年一直是超支户,也就是缺粮户。那是讲究工分制的年代,你没有挣够工分,还多得了口粮,必须要拿钱款还给余粮户。由于家里穷得叮咚响,只好拆了一间房子,将拆除的行条和瓦片、家具卖掉还账。陈秋生亲眼目睹了父亲拆毁的家,泪水夺眶而出。那房子承载着他太多的回忆,如今却不得不为了生活而舍弃。虽然还清了部分债务,却让这个家变得更加残破不堪。尤其是当时拆房子时,将共用的一面墙拉开了二十公分的距离,父亲见状赶紧从山上砍下两棵树支撑着,好好的房子变成了危房。尤其是遇上了连阴雨天气,屋内叮咚的水声应和着母亲的咳嗽。每个雨夜,他悬着的那颗心一直守在西厢房,生怕屋外的一声惊雷会夺走他生命里最后的温暖。有天晚上,陈秋生在熟睡中梦见房子倒了,吓得他一跃而起,直奔西边而去,看见母亲和妹妹安然入睡才放心离开。他心疼母亲和妹妹,一直在心里有个愿望:要让她们尽快住上有安全感的青砖瓦房。

  陈秋生小学毕业后,上了半年初中便辍学了。那时,校园里飘散着米饭的香气与他无缘,因为他无法从家里带米到学校去换回饭票。每当中午,别人家的孩子捧着香喷喷的饭菜大快朵颐,而陈秋生的书包里永远揣着几个干瘪的山芋。粗糙的山芋皮划破了嘴角,干涩的口感让他难以下咽,但为了节省口粮,他总是躲在教室的角落里,强迫自己一口一口地吞咽。教室里的玻璃窗结着冰花,他哈着白气在课本上抄写笔记,冻得通红的手指几乎握不住铅笔。生活的艰辛如同层层枷锁,束缚着他求学的脚步。十四岁那年,连绵的秋雨下了整整一周,家里实在凑不出学费和书本钱。他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同学们在雨中玩耍,雨水打湿了他单薄的衣衫,也打湿了他对知识的渴望。泪水混着雨水滑落,那是梦想破碎的苦涩。他望着教室,一步三回头,最终还是无奈地转身离开,心中满是不舍与不甘。

  离开学校后,十四岁的他还是个孩子。为了挣点花销钱,他便去了村里的万毛林场做小工。给幼苗松土、拔草、浇水,那年隆冬,凛冽的北风如刀子般刮过脸颊。母亲却突然高烧不退,蜷缩在发霉的棉被里说胡话。陈秋生和妹妹把母亲背到板车上,踩着结冰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把母亲拉到了乡里的卫生院。山路崎岖难行,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他生怕滑倒摔了母亲。医院走廊的白炽灯在寒夜里泛着冷光,消毒水的气味混着煤炉的烟气,让人喘不过气。除夕夜,别人家灯火通明,欢声笑语穿透紧闭的门窗,而他们兄妹俩却守在母亲的病床前,听着她微弱的呻吟。窗外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却无法驱散病房里的寒意。陈秋生紧紧握着母亲的手,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母亲能快点好起来。

  母亲出院时,摊在面前的医药费单据像一座大山,压得母子三人几乎窒息。就在走投无路之际,陈秋生突然想到本家族里有一位在乡里当干部的长辈,他找到这位长辈说明了情况后,这位陈家人直接了当地说“你们出院吧,费用由我来结清”。陈秋生至今还记得那天,这位长辈握着他的肩膀说的话:“秋生,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你要坚强,日子肯定会好起来的”。

  如今,当陈秋生有条件报答他时,他已离开这个世界了。从那时候起,凡是能帮助他,尤其是雪中送炭的恩情,都如同冬日里的暖阳,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颗感恩的种子……

  03

  都说人生起起落落,悲喜交错。没有谁能一直风光无限,也没有谁会永远跌落谷底。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沉沦。凡事看淡几分,日子才会顺遂几分;学会随遇而安,才能在风雨里安然无恙。

  命运在陈秋生面前轰然阖上木门时,却悄然推开了一扇雕花之窗。

  生产队长相中了他骨子里的机灵劲儿,破格提拔他当了会计。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霎时照亮了陈秋生面前的寒夜。他如获至宝般攥着账簿,白天追着老会计的灰布衫讨教,入夜便伏在煤油灯下噼呖啪啦地拨弄算盘。手指在算盘珠子上飞快地跳动,发出清脆的声响,如同跳动的音符。月光透过窗棂洒在账本上,他常常算到深夜,直到煤油灯燃尽最后一滴油。凭借着聪明好学,他很快就掌握了记账的技巧,把生产队的账目管理得井井有条,工分钱粮、分毫不差,连生产队里最精明的几个老汉都竖着烟杆点头,夸他有出息。

  捱到1980年,陈秋生已是十七岁了。五年的时间,他的脊背压弯过晨星,裤管里沾满过夜露,他吃苦耐劳,加上母亲与妹妹养猪攒下的铜板,竟也攒出些家底。望着妹妹布满茧子的小手,他喉头总是梗着酸枣核一样难受。那年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硬是生生误了女娃读书的光阴。在亲戚朋友的帮衬下,他果断将泥巴墙房子推倒,随之四间青砖瓦房拔地而起。当第一缕吹烟攀上新屋檐角时,母亲和妹妹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笑容,那一瞬间,陈秋生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化作了甜蜜。

  1982年,包产到户的政策如同一股春风,吹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也吹进了陈秋生的心里。他蹲在田埂上,抚摸着分到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在种好庄稼的同时,他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用积攒的木料打造了一只小划子,又买了十几提粘网,开始在白莲河里捕鱼。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亮河面,陈秋生就已经划着小划子,穿梭在薄雾中。夜晚,月光洒在河面上,泛起银色的波光,他依然坚守在船上,下网、收网,周而复始。狂风暴雨的夜晚,小船在浪尖上颠簸,他死死攥着船桨,任由雨水浇透全身;烈日炎炎的正午,皮肤被晒得黝黑脱皮,他却顾不上擦拭汗水。有一次,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他的小船掀翻,他在冰冷的河水中拼命挣扎,好不容易才游上岸。但第二天,他又毅然踏上了小船,继续为生活拼搏。靠着这份勤劳,他渐渐有了一些积蓄,硬是在白莲河水里干了三年,白莲河的深浅,他是熟记在心,他万分感谢悠悠流淌的白莲河,帮助他改变了家里贫困的命运。不仅能让母亲和妹妹能吃饱饭,还让生活质量有了大踏步的提高。周边的乡亲们都拿他做教育子女的示范,经常会对他们的孩子说:“你看看,都是同龄人,人家陈秋生多能干”!

  1985年,陈秋生的姨父做媒,帮他提了一门亲事。是邻村一个名叫王柳红的姑娘,俩个人见面很快对上了眼,都非常满意。陈秋生的干劲更足了!此刻,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公路边上重新建房。因为前几年盖的房子在村庄的里面,机动车开不进去,交通极不方便。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挺拔的身姿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白天在工地上搬砖和泥,晚上幢憬着未来的期盼,从来不感觉累,很快,他便建起了三间青砖瓦房。新房落成那天,鞭炮声震碎了多年的阴霾。也让他心里凭添了一种自豪感。

  然而,老天爷最爱折煞好光景。母亲的身子骨像架老纺车,汤药喝了整三年,终究在那个寒风拍打窗门的夜晚,永远停止了吱呀声。陈秋生跪在冷榻前,泪珠子掉在母亲未阖的眼帘上,他数着母亲鬓角每根银丝,都是为这个家熬白的啊!母亲走了,他的脊梁不能弯,身后还有妹妹挂着泪花呢。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倒下,因为他是妹妹最后的依靠。

  1987年,白事红事交替着来。母亲上半年离开人世,在长辈和亲戚的安排下,陈秋生挽着王柳红拜了天地。妹妹之前也订了了亲事,在第二年出嫁了,不久,陈秋生的儿子陈亮也随之出生了。

  时间到了1990年,妻子又为他再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陈锦,希望是“锦上添花”。但不管怎样,四口之家的暖意总算捂热了旧伤疤。

  彼时对陈秋生而言,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和圆满。不过是一半风雨、一半晴天,一颗淡然的心,才能承受人世间的万千悲喜。

  为了让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陈秋生做出了更大胆的尝试,他花了几千元,建造了一艘载重量十吨的机帆船。在一百多华里的白莲河上跑起了水上运输,成为了四邻八乡的“船老大”。他可谓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真正是敢想敢干,任何人都左右不了他。

  每天,机帆船的轰鸣声划破了宁静的河面,陈秋生几乎是天不亮就起床安排运输任务,深夜还要核对账目。然而,几年下来,成本的增加和市场的波动让他的收入并不理想,有些欠款还一时收不上来,他还为此欠下了不少债务。那段日子,他经常整夜睡不着觉,眉头紧锁,头发也白了不少。经过深思熟虑,两年后,他果断卖掉了机帆船,开始尝试做各种小生意。于是,他开始挑着竹篓走村串户,贩卖茶叶、粮食和药材,包括回收白酒瓶、啤酒瓶等,只要能挣钱,他都乐意干。夏天,烈日把乡村的路面晒得发烫,汗水湿透了衣衫;冬天,寒风像冰刀一样割着脸颊,手脚长满了冻疮。但无论多苦多累,他对未来始终充满了期待。如同每一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着别人不理解的孤独和寂寞,从不抱怨、也不诉苦,期待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会被感动的日子。

  正如生活的底色就是人间烟火。有脚踏实地的努力,也有仰望天空的诗意,用心生活,一切美好都会如约而至。

  这期间,他左思右虑,觉得山里面资源短缺,短期内无法创造经济效益。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因此,他的心中开始揣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走出大山,去城市闯荡。

  三十二岁那年,过完了元宵节,陈秋生便跟着妹夫来到武汉钢铁公司做小工。初到城市,高楼大厦的繁华让他目不暇接,但他没有被眼前的一切所迷惑,而是一头扎进工地。他总是最早一个到,最晚一个走,扛水泥、打模板、扎钢筋,从不叫苦喊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傅请教。有一次,他在搬运钢筋时不小心砸伤了脚,鲜血直流,但他简单包扎后又回到了工地。他的真诚和努力渐渐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从普通小工一步步成为带班人,最后还组织起了一支几百人的施工队伍。三年后实行自负盈亏,从包工到包料,他精心策划每一个项目,严格把控质量和成本。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赚了钱,还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几年后,他单独挂靠浠水升华建筑公司,在武汉中国一冶一公司做劳务分包。包工包料干了十几年,2010年,凭着人际关系和聪明才智,他又去了中信集团特殊钢集团公司所属,湖北新冶钢做总承包工程,真正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老板。

  手中有了钱,陈秋生立即在浠水县城边上建了一座野墅,他把妻子和孩子接到了城里,让他们住进宽敞明亮的房子,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明确告诉儿女们:“只要你们愿意学习,请人补课、开小灶,不用担心花钱”。他只管一门心思在外挣钱,而教育孩子、照顾孩子全由妻子王柳红负责。

  儿女们都继承了父亲的勤奋和聪明。特别是儿子陈亮在学校里的表现让他非常欣慰,自从儿子考上浠水一中后,在学习上十分用功,晚上总是母亲催着他睡觉,早晨天刚亮就起床背书。家里的桌子上堆满了书本和各种学习资料,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凭借着不懈的努力,陈亮考上了位于青岛的中国石油大学。毕业时,杭州石化和武汉石化都向他伸出橄榄枝,但陈秋生却建议儿子自费去美国读研究生。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爸爸知道这条路很难走,但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我挣了这么多钱有什么用?还不是为了让你多读书,学一身真本事,为个人、为家族争光,将来报效国家”。

  最终,儿子陈亮通过自费去了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读研究生。两年后,又在该校读了五年博士。陈秋生告诉我:儿子陈亮一直很争气,在美国求学的日子里,面临着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学业压力,但他从未退缩。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常常忙到凌晨。有一次,他因为过度劳累晕倒在实验室,醒来后又继续投入研究。七年后,终于学业有成,顺利进入美国一家制药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凭借一项创新成果获得大奖。当陈秋生在电话里听到儿子获奖的消息时,这个从不轻易流泪的汉子,泪水夺眶而出。他为儿子的成就感到无比骄傲,也心疼儿子这些年的付出。

  如今,儿子陈亮已是美国制药行业一名最前端的科学家。前年,国内一家知名药业开出数百万的年薪请他回国,他一直犹豫不决。于是,陈秋生和妻子决定去美国,找儿子聊聊,此时的儿子已经结婚,儿媳妇是天津人,一直在美国做国际贸易,比儿子的收入还要高。

  陈秋生和妻子在美国住了几个月,最终他要求儿子放弃国内的高薪聘请,趁着年轻,多学习制药行业的核心技术,将来为国家效力。

  无论儿子多么优秀,在他的眼里,做学问、搞科研如同一场慢长的旅行。最美的风景,总是在最难走的路上。

  04

  都说人生如书。封面与封底早已注定,但墨迹的浓淡全凭自己挥洒。

  早在前几年,陈秋生在武汉做工程时,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捕捉到了文旅产业的风向,回到浠水后,果断签下了白莲河畔、400多亩望江山,三十年的开发权。

  站在望江山上远眺,云霭中的白莲河如翡翠蜿蜒。一个全景式、山水度假区的蓝图,早已在他胸中澎湃成型。这个曾经的建筑商毅然转舵,放弃了多年的老业务,将全部积蓄化作开山拓路的挖掘机。资金短缺,他四处奔走筹集;技术难题,他虚心向专家请教;人员管理,他亲自培训指导。建设过程中,他吃住在工地,风吹日晒,皮肤变得更加黝黑粗糙。有一次,因为资金链断裂,工程面临停工,他四处借钱,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当青砖黛瓦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趣时,一座充满田园风情,集餐饮、观景、住宿、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度假山庄终于落成。每当游客站在山顶民宿的露台上,举目望去,白莲河水碧波荡漾,村庄炊烟袅袅升起,宛如人间仙境。山庄的生意异常火爆,同学会、战友会、婚宴、升学宴等活动接连不断。常常需要提前数天预定,自然成为武汉都市圈网红打卡地标。

  功成名就之时,陈秋生始终记得泥泞村道上那双磨破的胶鞋,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独自出资拓宽、维修了两座连接村庄的桥梁,方便了乡亲们的出行;乡里街道拓宽时,他也慷慨捐出十几万元;宗族修祠堂,他又捐出60多万元。每年节假日,他都会邀请当年帮助过自己的人到山庄做客,亲自下厨做一桌丰盛的农家菜。在他心中,这些恩情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他还资助了村里许多贫困学生,看着孩子们走进校园,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心中满是欣慰。对他而言,岁月带走了纯真,时光苍老了容颜,阅历成熟了心智,沉淀下来的是一份淡白的心境。

  如今,六十多岁的陈秋生两鬓斑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而明亮。谈起未来的打算,他满怀憧憬地说:“我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儿子能够把真正的制药技术学到手,早日回国报效国家,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故乡一盏灯。二是作为义门陈的后裔,我要在山庄里讲好义门陈的故事,让优良的家风文化代代相传”。

  他计划在山庄里腾出一间大房子,将他们这支义门陈人当中,从红军到新四军、解放军、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等,搜集整理好这些英烈们的资料,再去江西德安义门陈故里,复制义门陈的家风家训等相关文史依据,传承义门陈文化,他要让整个墙面挂满英烈照片,让义门陈的古老家训在此续写新篇,让年轻人从心底深处感受到身为义门陈人的骄傲和自豪。

  同陈秋生从小一块长大的义门陈望江庄的陈恒会长、陈卫权、陈运三宗亲等,都对陈秋生的坦诚为人和做事风格赞不绝口。称他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更是全体望江庄人学习的好榜样。陈恒会长感慨道:“秋生是个好样的,他把生意做成了功德,把财富化作了乡愁”!

  暮色中的望江山镀着金色的余辉,白莲河的浪花跃动着碎银的光芒。陈秋生站在山顶民宿的观景台上,目光越过远处的山峦,脚下是流淌着千年月色的白莲河。从赤足追光的懵懂,到风雨兼程的跋涉,再到反哺故土的坚守,每一步都镌刻着逐梦的印记……

  陈秋生用双手推开命运之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更以奋斗为火种,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希望。白莲河水汩汩东流,恰似永不停歇的逐梦脚步,诉说着只要心怀热望,就能跨越山海;只要步履不停,方能抵达彼岸。

  这份永不言弃的逐梦精神,是望江山永不褪色的无声誓言,是白莲河穿越时空的铿铿和弦。它如航标刺破迷雾,似劲风鼓动云帆,激励着每一个逐梦者,在人生的长河中,向着心中的灯塔,破浪前行……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5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