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寻根觅祖陈家祠

作者:陈红胜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477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篇, 月稿:10

  猴年“五一”节“黄金周”,本人凑热闹,与妻子等家人一起上省城广州,探望在那里工作的大女儿、女婿。期间拣了个好日子,率领大大小小好几口亲人,去参观位于广州城西中山七路的陈家祠。时值中午,阳光灿烂,木棉火红,天气颇热。但进了陈家祠景区,只见古树苍翠,古祠典雅,顿生一种凉快的感觉。女儿说:“好像这古祠有灵气哩!”我说:“我们姓陈的,来到祖祠,会灵犀相通嘛。”

  记得16年前,我在广州参加省社会主义学院短期班学习,曾一个人步行来陈家祠游览,后来写了一篇短文,叫《广州陈家祠》,报刊上发了,还获得全国首届微型文学作品大展赛二等奖。如今旧地重游,并无时过境迁之感,只是景区周围开阔了些,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浓了些,古祠的建筑装饰刷新了些,祠内的陈设展览丰富了些。尤其是各种各具特色的雕塑、陶瓷、刺绣展品,让人仿佛觉得进入了民间艺术的殿堂。陈家祠仍是陈家祠,它的容貌仪态没有变,它像一个久历沧桑的巨人老者,见证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陈家祠,正门匾额上书写的是雄浑厚实的楷体:“陈氏书院”。它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乃广东72县陈氏族人集资兴建的合族祠,供奉我们陈氏祖宗,同时为全省各地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考或办事提供临时居所。前辈们留下的这座古祠,是典型的岭南殿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主题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由大小19座单体建筑组成,呈正方形。厅堂轩昂,厢房围合,廊庑秀美,庭院幽雅,总体布局雄伟壮丽。最令我留连揽读的是建筑构件上各种木雕、砖雕、灰塑、铁铸和绘画艺术装饰,鸟兽虫鱼花草人物故事,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巧夺天工。早年郭沫若先生来陈家祠考察,曾有诗云:“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陈家祠百周年庆典的时候,叶选平同志曾题词:“南国明珠,艺苑绽花。”著名画家廖冰兄和黄笃维亦分别题书:“叹观止矣”,“艺术宝库”。足见陈家祠在艺术名家眼里的地位是如何地高了。我想,国务院把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将它列入“新世纪羊城八景”定名“古祠留芳”,这并非没有根据,而是得到了国内外广大游客的一致认可。当天到来参观的人不少,各种肤色都有。艺术没有国界,不分种族姓氏。陪我参观的女婿说:“进了陈氏书院,我们不仅得到了高雅的民间艺术享受,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了陶冶和启迪。你们陈氏祖宗了不起。”

  女婿姓刘。他这最后一句话,无疑带有对我这个“岳父大人”的尊重,却也引起了我寻根觅祖的兴趣。陈家祠“聚贤堂”,是纪念我们陈氏祖宗的大堂,内里有神龛,墙上书写雕刻着众多的楹联,每副联语都记录着陈姓的历史。有一副长达68个字的楹联,是三水西村房聚堂敬献,由裔孙梦日敬撰并书的。其上联云:“溯妫汭渊源,逯胡公而命氏。颍川派衍,粤海支分。历四千余年苗裔滋蕃,总是神明一脉;”;下联云:“发宛邱光耀,始敬仲之辞卿。诗礼孔闻,春秋左立。合七十二县宗盟共守,不外仁义两言”。这副楹联将陈姓的起源、后裔的繁衍发展及对祖德的弘扬,都简明地表达出来了。实在令晚辈为之感奋。

  据考,陈氏系舜帝之后。传说舜帝为皇黄帝八代孙,其先封于虞,称有虞氏,生于姚圩,因姓姚,居于妫汭。至周武王克商,封舜裔满于陈,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谥胡公(前1150——前1094)。陈国传20代,26君,历643年。后裔以国为氏,姓陈,亦有以谥为氏,姓胡。故陈胡公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十二代孙完公,字敬仲,因避祸齐,改陈姓为田姓。故虞、姚、陈、胡、田五姓同宗,亦称妫汭五姓。至东汉时,有陈虞公(104——187),字仲弓,谥文范,颖川许昌人,任太丘长。后陈宣帝追封其为颖川侯,是为颖川陈氏一世祖。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颖川陈氏后裔始渡江南迁,先后有的入闽(福建)定居繁衍,而后又陆续向广东等外省迁徙发展。鄙人祖宗,则是从闽入粤定居化州的颖川一脉,故我们这里有“闽粤同源”之说。千百年来,陈氏一族和中华民族其他姓氏一样,英才辈出,为中华文化的承传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我合掌俯首,虔诚地向祖宗默默致意。这天跟我一同游览,还在读幼儿园的小孙女,也学着我的样,朝神龛方向合掌。无疑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只是觉得好玩而已,绝无我辈这种寻根觅祖、崇拜先人的心态。

  回想以往那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姓氏宗族”被视为洪水猛兽。人间只有阶级亲,绝不敢有宗族亲。谁若认宗亲,便是混淆了阶级阵线,恐怕要被打入“黑五类”的。放眼今天,虽然人们的观念在不断更新,但不少人还避讳“宗族”二字,似乎一说到这个词语,便会触动某种神经,如见草蛇,担惊受怕。其实“姓氏宗族”,也是一种文化,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根觅祖,认祖归宗,是一种文化现象。多少海外赤子,就是出于这一点,才不远千里万里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们提倡爱国,而爱国和爱乡、爱宗亲,往往是维系在一起的。试想,一个人连自己的故土也忘了,连自己的老祖宗姓什么也忘了,他还会钟情于祖国么?台湾师范大学老教授陈大络先生,诗书文俱佳,对中华姓氏文化有很深的研究。由于族亲关系,他给我赠送了一幅书法作品,四尺整宣纸,仅写“龙吟”两个字,那“龙”字格外大,用的是繁体行草书,虚实结合,形神兼备,气势非凡。据说他在大陆不少地方搞翰墨联谊,都爱写“龙”字。中华民族不管赵钱孙李何种姓氏,都一律是龙的传人。陈老教授以龙书赠我,或许正是出于这个用心吧!他还为我们陈氏族谱写了许多诗文。这样的文化教育家,不仅是我们陈姓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那天我们在陈家祠参观时,所见到的一队队海外同胞和外国游客,我不问他们姓甚名谁,但我看得出他们对陈家祠的文化艺术具有浓厚的兴趣。我想,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像陈家祠这样的载体向世界各国、各地传播出去了,作为陈氏子孙,我们为有这个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而自豪。但陈家祠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姓氏的涵义。它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是华夏历史的见证,是岭南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联谊寻根的亮力风景。它对传承优秀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无疑起到了榜样和启迪的作用。于公于私,都令我虔诚激动。由此,我们参观之时,不免频频照相留影,总想把它永远留在心里。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0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