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五一期间,我受同学张欣云之邀,到绍兴当了一回观光客。尽管来去匆匆,但仍收获满满。
鲁迅故里
绍兴,几十年前,我曾去过一次。那是1997年,我在学校成教处工作,带队送一批学生到浙江丽水就业。把学生安置好了后,我们顺便考察了浙江一些企事业单位并看望了在这一带就业的校友。
因为是第一次到浙江,很多风俗习惯不太熟悉,也闹出一些笑话。譬如,丽水的朋友请客,很客气,弄了满满一桌本帮菜,其中有醉虾之类。江浙菜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以清淡为主。可我的朋友吃不惯,在餐桌上,当着主人的面,直嚷嚷,说,一点辣味都没有,这怎么咽得下去?我觉得有些无礼,急忙阻止。结果,宾主双方都弄得有些尴尬。
到绍兴,我也是临时起意。从台州到杭州的高速公路上,突然看到到绍兴的路标,且不远。我就提议,到绍兴看看。因为,我是教现代文学的,鲁迅是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也很想看看鲁迅的故居,看看三味书屋和百草园。虽然时间很晚了,但我还是决定去看看。
及至到了绍兴,来到鲁迅步行街,已是暮色苍茫之际。抬头看,一面绣有“咸亨酒店”四个大字的杏黄旗在空中迎风飘扬。沿途的阿Q公寓,祥林嫂土特产门市部,包括鲁迅故居,都关门了。倒是咸亨酒店还开着门。门口除了那面杏黄旗外,还有一尊孔乙己雕像。酒店里,确有一个当街曲尺型的大柜台,柜里有酒和一些酒具。听说,还有一个装扮成孔乙己的服务员。因太晚,他已下班。店里设施比较简陋,只是有些名人字画,增加了若干品味。我们要了一瓶黄酒,两盘茴香豆,几块臭豆腐,兴致勃勃地吃了起来。看鲁迅作品,以为茴香豆很好吃,但吃了几颗后,觉得不过尔尔,甚至很难吃。可又不便说,只好存疑。
今天专程来此,自然要弥补之前的遗憾,再找回当年的感觉。有诗为证:
再访绍兴
早年曾访绍兴城,一瞥匆忙感慨生。
黄酒半杯香入骨,夕阳几缕景多情。
三明瓦里龙蛇舞,百草园中蟋蟀鸣。
唐婉音容今在否,放翁独忆是卿卿。
五一小长假,历来是人们旅游的燃爆点:气候适宜,春和景明,长短合适,便于出行。所以,凡旅游热门景点,都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何况鲁迅故里?
今天,天气特别给力,气温16℃—24℃。暮春时分,在一片绿色葱郁中,蔷薇花、月季花、石榴花,竞相盛开,花香四溢;阳光和煦,给人一种无比温柔的感觉。鲁迅故里,黑瓦白墙,素净中有些古香古色的味道。我们先参观了由郭沫若题写的“鲁迅纪念馆”,字迹雄浑潇洒,别具情趣。纪念馆截取鲁迅自己的回忆性的片段文字加图片实物构成鲁迅一生完整篇章,然后分几大板块叙事,线条清晰,结构分明。
然后,我们参观了鲁迅故居。
上次参观鲁迅故居时,因天气太晚,不得而入。我当时站在鲁迅故居的屋檐下,伸手量了一下高度,并对比了鲁迅小说《故乡》中对故居的描写:“瓦愣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说明这老屋不高,完全没有在京为官,身居翰林高位的祖屋气象。当时颇有些怀疑。但今天进去一看,还是有些诧异。鲁迅会客的地方确实不大,但整个老宅,高大宽阔,几进几出,连成一片,虽无巍峨壮观之感,确有深宅大院的气象。及至看了百草园之后,才知道,京宦之家,确实不同凡响。我想,鲁迅从“小康”之家变为“困顿”人家的人生变故,是鲁迅对人生一种难得的体验,也是他成为一代宗师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依据。等到我们看到了百草园之后,我才更深体会到了什么是沧海桑田。
百草园在鲁迅笔下,由“不必说,单说”这种特殊的句式开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百草园不仅是动植物的世界,更是儿童的乐园,与三味书屋呆板与死气沉沉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反差,这里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童趣。可是,我们现在来看,菜花已结籽,也没有见到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滑的石井栏等。至于云雀、鸣蝉、蟋蟀等更是不见踪影,完全是一户农家的菜地,一点美感都没有。这种感觉上的体验,让我们只觉这里的文脉似乎已断,完全是一副破败的景象。见此,突然一种情绪撞击我,我便口占一首:
访百草园感吟
朝花夕拾忆童年,百草园中情最牵。
皂荚菜畦藏蟋蟀,黄蜂云雀得山川。
读书三味难知味,问字无缘但觉缘。
往昔一方曾揽梦,可怜不复旧桑田。
到了午餐的时候,我的同学安排我们在咸亨酒店用餐,主要体会一下绍兴的美味和孔乙己的嗜好。可惜,孔乙己喜欢的几样东西,如臭豆腐、茴香豆都上不了台面,我们吃的是清蒸小黄鱼,土鸡汤,梅菜扣肉等绍兴本地菜。这里有几百张四方桌,可以一次容纳上千人进餐,完全是规模化生产。咸亨酒店应该是小酒馆,雅座也不大 ,酒气弥漫,香味醉人。可现在闹哄哄,失去一种慢生活的味道。
参访鲁迅故里,我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觉得这里人很会经商,把鲁迅故居,鲁迅笔下的人物都打造成了一处处景点,即是看点,又是买点,既是对鲁迅的纪念,但也是一种消费。对耶,非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名人效应的怪圈。鲁迅故里参观完后,我写了一首诗,表达我这种情绪。
访鲁迅故里
久闻绍兴一街区,三味咸亨酒可沽。
孔乙己悲囊已涩,祥林嫂恨世犹孤。
笔锋所向千夫指,文思何输百代儒。
故里当然尊鲁迅,先贤踪迹遍城隅。
兰亭雅韵
即便没有游历过名山大川,也没有饱览群书,但对“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一成语应该不会陌生;即便对书法不感兴趣,或提笔就心慌,但对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应该多少有所耳闻。下午,我们就游览了兰亭风景区。
兰亭风景区坐落在会稽山下,山阴道上。其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对这里风物描写已成千古名篇,如“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等。再有《世说新语.言语》所记王献之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经典名言;以及大诗人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神一样的描写和公安派的袁宏道对山阴道上美景的赞美,都说明了此地山川之美。所以,这里的美,已在历代名家诗文中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也无须我画蛇添足或狗尾续貂。
试想,暮春时分,会稽山下,一群文人墨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然后,曲水流觞,饮酒吟诗,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景美,事雅,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关心或者感兴趣的是,兰亭风景区是如何表达“曲水流觞”的雅事和成就一代书圣的美事的?这个景区,以突出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为基本主题或元素,打造一副翰墨丹青写意画或水墨画。书圣字体融入景中,景色尤以书体为最。这里不仅有书法博物馆,里面色彩斑斓,雅韵留芳,更有历代书体与书法流变,特别是王羲之《兰亭集序》历代摹本,灿烂辉煌;更有曲水流觞的实景打造,让你感受古人是如何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还有高大威猛的康熙乾隆爷孙碑以及鹅池碑。在鹅池里,不仅有白天鹅嘻戏游玩,还有王羲之字体在水中熠熠生辉。王体“兰亭”二字,随处可见,似乎在不断提醒你,你已经沉浸在兰亭集序书法之美里。
景区能够如此诗意地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这是一大创造,也是我最大的感受与收获。有诗为证:
访兰亭景区
会稽景色属兰亭,曲水流觞留墨经。
雅集已然成盛事,清风岂料是文星。
诗书一体从滋始,锦绣千年到处馨。
俯仰人间谁最美,山阴道上尽丹青。
江南古镇
江南古镇之多,路人皆知。譬如,周庄、乌镇等。这次,五一期间,我参观了柯桥古镇和安昌古镇。由此,我对江南古镇有了更深一层的体验和了解。
全国古镇很多,特别是打着民族复兴旗号又力争文旅经济的当下,以旧复旧,甚至大兴土木,仿古冒牌的也比比皆是。而江南古镇,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虽有修葺扩充的痕迹,但毕竟古迹留存,容易以旧换新。
如果一个地方的人,有比较坚定的环保意识,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怀旧心态,便必然保存古迹古俗比较多。江南人,比较重视文物保护,虽也经历各种政治运动,但仍然留一方天地,保一地风水,因此古镇保留的比较多。
江南烟雨,水网发达。所以一般古镇,必然是水从门前过,船自桥下来。河水四通八达,拱桥连接两岸,乌篷船穿梭于河道之中,既是交通工具,也是运输动力。房屋临河而建,街道狭窄拥挤。这就说明,交通在河里,买卖在街上,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制品,摆摊设点,琳琅满目。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烟火气十足。
柯桥,沿河摆有吃饭的桌椅,每到徬晚,夜市开张,人们临河对饮,好不惬意。尤其是晚风一吹,河中音乐喷泉一起,人犹如在魔幻中品尝人生,这感觉当然如诗如画。但晚上的喧嚣与热闹,总让人觉得缺乏一种烟雨江南那种写意画的美感。但等到第二天一大早,浓雾未散,晨钟未响,整个柯桥沐浴在朦胧的晨曦之中,确有一种静谧的美感。
绍兴,流行一种三缸文化,即酒缸,酱缸,染缸。绍兴女儿红,雕牌酒,名扬四海;染缸,没有看到;但在安昌古镇,我们参观了一个酱厂。如何制作,没有深究,只看到一个个大酱缸整齐排列着,如严整有序时刻准备冲锋的战士,静静地等候命令发出,很是壮观。我还写了一首柯桥古镇的诗。
访柯桥古镇
江南古镇数柯桥,婉约含情意最娇。
垂柳依依轻拂面,小河款款欲缠腰。
海螺啤酒门前摆,音乐喷泉水上飘。
彻底放松人欲醉,且歌且舞玩通宵。
古镇也有特色小吃,但我的味蕾告诉我,家乡的菜,更符合我们的口味。于是,我们到了一家湖北参馆,实际上是天门人开的参馆。点了蒸肉、红烧鳊鱼、爆炒鳝鱼丝和糯米团子,味道正宗,解锁乡愁。这一下,居然把古镇乃至于绍兴之行推向高潮。
写于2025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