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一起上黄山

作者:吴蔚芳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013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故事发生在四十年前,每每回味,总有暖意从心头掠过。

  ——题记

  40年前的五四青年节,当春风将沿河东路的梧桐絮吹成漫天飞雪时,一群二十岁上下的年青人,背起行囊,奔赴黄山。他们大都刚踏上工作岗位,有理想,有热情,朝气蓬勃,焕发青春活力。他们是肥东县实验小学和县直幼儿园(肥东县实验幼儿园前身)的团员青年。

  80年代,实验小学校址和县直幼儿园园址,同在沿河东路一个大院内,且县直幼儿园的前身又是实小附校幼儿班,园长和第一批教师都来自实小。故,两个单位鱼水相连,情同手足。刚上班那会子,幼儿园经常排练节目参加县里的文艺汇演,实小音乐老师潘克宜就常来给我们伴奏。有一次,我们几个年轻教师排练《扇子舞》,潘老师就从学校背来大鼓,一旁击鼓演奏。记忆中,潘老师击鼓的样子真是潇洒。后来,潘老师调回了上海,幼儿园也迁出了那个大院。而今,潘克宜老师铿锵有力的鼓点,幼儿园姑娘们排练时银铃般的笑声,都悄然沉入时光深处。青春的回眸里,便多了一份明艳动人的珍藏。

  那年的五四青年节,实小团支部倡议团员青年远赴黄山,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他们一直待幼儿园亲如姊妹,这次活动自是邀请了幼儿园的团员青年,一起上黄山。

  第一次出远门,吃的,喝的,用的,总要买些吧,万一山里买不到呢。我们几个刚从合肥幼师分配来的教师,兴高采烈在一起商量。商量好了,就一起出门采购啦。

  80年代,实小有南门,门口是一条曲折的小巷,实小这段叫上弯巷,往南去就是下弯巷。毗邻南门的人家开小商铺,卖些学习文具,生活日用。铅笔,橡皮,练习本,脸盆,毛巾,牙膏,汽水,太阳镜,商铺不大,物品倒很齐全。五月的阳光很热烈。我们每人挑了一副茶色镜,虽是塑料的材质,戴上也很时髦。又听人说山上的水,价格要比山下贵好几倍,我们几个刚上班的小姑娘,又没见过世面,一致决定,不如我们买好,背过去。80年代的汽水还是玻璃瓶子,一瓶汽水重量通常为355毫升,口味多为橘橙味。瓶体也大都是绿色的,水喝完了,空瓶子可以回收。想起我读中师时,家里开小卖部,店门口常年摆几条大板凳,擦拭的干干净净。有村民和路人经过,累了,就坐坐。炎炎夏日,邻村卖瓜的瓜农打门前过,母亲就从自家的水缸里舀一瓢清凉的井水给他们解渴。那时候,每逢周日,总有从城里骑自行车来巢湖中庙游玩的年轻人,他们会在我家门口歇脚,买汽水喝。看他们一仰脖子,咕嘟咕嘟喝水的样子,站在一旁的我,也挺想喝,却从不喝,因为舍不得。玻璃瓶装汽水承载了无数人过往的回忆。

  我们每人在小商铺购得五六瓶汽水,预备喝完了再把空瓶子带回来,回收给商铺。商铺老板是个慈祥的老人,他眯着眼,笑着看我们笨拙打包。在那个经济相对匮乏的年代,每个人过日子都是精打细算的。现在想来,真是对不住后来帮我们背包的男教师。不过,帮着背包这事,事先我们也是不知晓的。

  5月5日,出发的日子。十几名团员青年,在实小团支部书记童卫兵的带领下,一路欢笑奔赴目的地。彼时,合肥至屯溪的高速公路还未建成,一行人先是从撮镇坐火车到二坝,坐的还是那种闷罐火车,然后轮渡过长江,再从芜湖火车站坐一夜火车抵达屯溪。路途虽周折劳顿,但正直青春的我们,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1985年的黄山风景区,没有索道。我们从汤口镇大门进入,需要一路顺石阶徒步登山。山脚下有山民背了竹子制成的拐杖叫卖,几个女教师纷纷买了来。爬山是需要一定体力和毅力的,为了保证每位团员在爬山的过程中不掉队,童书记采取结对子的方法,一名男教师负责给一位女教师背包,好让体力相对较弱的女教师轻装上阵。女教师们拍手称好,一股脑将背包塞给男教师,身轻如燕,一路向前方攀登去了。男教师们个个肩挎手提,有的前胸后背都挂着包,像极了山路上的“挑山工”。身旁的游客见了,不住点头称赞。如此体贴,很绅士。若干年后,有人问我当年谁给谁背的包,一时竟想不起来了。却不料,某一天,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前的痕迹,原本就存在记忆里的。

  沿途风景如画。人字瀑一瀑两流,斜飞而下,气势磅礴。青潭与紫云峰之间,一道泉水顺千尺悬崖飞流而下,飞瀑奔腾。三叠泉如其名,泉水三折而下,每一折都有不同的景致,或如银练飘洒,或如白浪翻卷,泉声悦耳。山雾忽而漫过,石峰化作墨影,松涛在耳畔低吟。

  山径蜿蜒如游龙。漫山的树绿得蓬勃,绿中或夹杂着一棵开白花的树,或远远探出一簇红粉来。阳光透过树叶,斑驳的光点落在一个个年轻跃动的身影上,像蹦跳着的小鱼。体力好的在前方探路,不时转身,伸过来一个温热的手掌。晓兰老师身体弱,爬着爬着就在后面喘息,结对的张八贤老师就鼓励她,给她加油打气。竹杖叩响青石板台阶,和着女教师银铃般的笑声,青春的气息在山间流淌。

  男教师们虽然年轻力壮,毕竟每人都背了几个包在身,累是自然的。到了玉屏楼,就地休息。迎客松张开臂膀欢迎我们,女教师们雀跃着奔去松下拍照,单人照,双人照,合影照,各种姿态,留下青春的倩影。男教师边擦拭满头的汗水,边聊着天。一位老师指着几个包说,这几个包怎么这么沉,不如我们打开来,看看里面到底装的啥。很快,几个最沉的包被揭开了面纱,一瓶瓶汽水安静地卧在包里。男教师们又好气又好笑:“原来如此,难怪这么沉。”另一位打趣道:“不如悄悄喝了它,如何?”于是,男教师们一股脑喝了包里的汽水。等我们拍照回来,看见一排空瓶子在地上整齐列着队,一个男教师正被气泡呛得满脸通红,不好意思的笑着。我们也笑成一片。自己买的汽水没能喝上一口,虽有些懊恼,日后想起,倒也觉得是件舒心的事。的确是,他们是护着我们负重登山,喝点汽水又算得了什么呢。有意思的是,这次黄山之行,还促成了实小和幼儿园一对年轻人美满的婚姻,一时传为佳话。

  简单的午餐后,一行人准备从慈光阁登天都峰。听说天都峰上要过鲫鱼背,狭窄,惊险。任凭大家怎么劝说,天生胆小的我依然选择放弃。那时的天都峰鲫鱼背还没有护栏,若没有极大的勇气和胆量,是很难过去的。身边就有真实例子。也是80年代,也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他被同伴拽上了天都峰,又在同伴的鼓励下,颤抖着爬行过了鲫鱼背。由此可见,我的同伴们有多勇敢。

  夕阳西沉,群峰渐次隐入暮色。一行人登至光明顶,准备第二天一早观日出。山顶气温低,且没有室内住宿设施,好在光明顶地势平坦。我们找了一块干燥平整的地面,每人租了一条毛毯,将就着过一夜。张八贤老师说:“让女教师睡中间,男教师睡四周,确保她们的安全。”多么绅士的举动。大家纷纷找好位置准备休息,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中间的位置早已被机灵的女教师们占据了,我只好裹着毛毯躺在女教师的最边缘,一尺之外就是男教师。那时的我们,纯净无暇,毫无杂念。这不平凡的山顶之夜啊。夜深了,气温陡降。身边有男教师的守护,女教师们都安然入睡。对了,是踏实的睡去。黄山的夜空下,见证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纯真。

  山上天气多变,凌晨4点左右,天空飘起了如毛细雨。一行人索性起来裹着毛毯,寻一处绝佳观赏点坐下,等待日出。天公不作美,雨虽停了,却没有见到红日从云海中跃出的壮美景象。我们带着些许遗憾下山了。

  而今,当年那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已不再年轻,路上偶尔遇见了,不经意间还会提起上黄山的事儿,温暖就在眼角的皱纹里荡漾开来。

  往事如烟,往事又不如烟。那些被岁月珍藏的玻璃汽水瓶,那些在鲫鱼背前止步的遗憾,那些毛毯下此起彼伏的鼻息,都化作天都峰巅的云雾,永远缭绕在属于叫“青春”的山峦间。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