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峨的翠屏山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此庄名唤“宋家庄”,要写宋家庄,是因为我是宋家庄镇人,且此地颇有可写处。
一,古堡情悠
宋家庄堡,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72年),四墙高围而一门独出,堡内真武庙,堡门,“穿心戏楼”,苏氏祠堂,邹氏宅院,韩家镖局保存较为完整,古堡呈“主”字形布局,因堡门青石匾额上“昌明”字样,故亦称“昌明堡”
明朝以前,此村故旧村址居如今堡东约一公里处,因宋姓人家始建,故称“宋家庄”,沿用古称至今
二,“穿心戏楼”
穿心戏楼,实称“过街戏楼”,布局独特,其独特性在于,在村堡有限空间的范围内,将戏楼置于堡门内主街路口之上,台基中部留有过道,唱戏时候,“以木板合而盖”,上唱戏下行人,是一种奇特的建筑
戏楼将硬山顶建筑与卷棚式建筑结合,形成“一波三折”之态,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苏氏祠堂
宋家庄有三大姓,为苏,韩,邹,苏氏先祖镇,其曾祖父于明朝建文元年(1399年)随燕王朱棣扫北,与鞑靼人作战时经飞狐峪来到蔚州,屯兵于北口。后因北上抗敌,遂将妻小留在蔚州居住生活,购置田产,并在李家碾村建起了苏家庄堡。
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苏镇袭父霖指挥佥事之职并授明威将军衔,任龙门(属今赤城县)守备,苏家庄堡因缺水无法生活,便举族迁至宋家庄,成为宋家庄村堡内地位显赫的大户人家。
宋家庄堡内建有苏家祠堂,位于村堡北端真武庙西侧,祠堂院落不大,呈长方形,东西建有厢房,正北为供奏先人之厅堂。堂内正面和东西侧墙壁绘有明、清两世先祖之牌位共计十五代之多。
四,邹氏宅院
宋家庄有邹氏宅院,称“师爷宅”,因邹氏祖,铭,明成化年间随当时的知州柴骥来蔚州任师爷,遂称“师爷宅”。
知州去而师爷留,娶妻定居蔚州,邹铭亡故后,其子葬其于宋家庄界内,为守祖莹,故邹氏后人举家迁入宋家庄,故此地留“师爷宅”。
五,韩家镖局
走进古堡内,赫然有一块“挑子”,上书“韩家镖局”四字,对于“韩家镖局”,有很多故事,我就随笔写下去吧。
韩家镖局主人韩瑛,自幼便潜心习武,尤其擅长阴阳刀法,因此在四乡八镇都享有盛誉。清道光二年(1822年),韩瑛一举夺武举人,韩家镖局也因此声名大振,据说韩瑛保镖,劫匪望风而逃,只一杆“韩家镖局”旗插入货物中,无人敢近其前,于是“韩家镖局”威名大震,韩瑛亦是如此。
现在,再看“韩家镖局”,虽无往日之风采,然而就门头的“挑子”,便可将人再度引入那段历史中,不知韩瑛是否有秦二爷那般“打遍山东三十六州”的本事,可是那昔日的云烟,确实可以通过“挑子”看得见,这是怎样辉煌的岁月,又有怎样的故事留传,后人只能通过“挑子”,把故事诵念。
六,古道影响
“飞狐古道天下传,至今思得前贤篇”。写宋家庄村不得不提“飞狐古道”,只因“飞狐古道”对宋家庄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飞狐古道,又称飞狐陉,(古称蜚狐陉),属于太行八陉之一,全长四百余千米。
飞狐古道是历史上燕赵通胡的要道。也是北上内蒙、辽东,西到甘绥、西域,南下中州、江浙的重要关陉。历代都设重兵防守来自蒙古草原游牧人的偷袭,是中原地区与内蒙游牧民族的屏障。
飞狐古道在古代是京津晋冀蒙五地通商之要道,自古以来交通十分发达,往返于华北大草原,山西高原,内蒙古大草原的运输骡队与买卖客商穿梭往来,络绎不绝,于是宋家庄便因飞狐古道成为当时的商贸大镇,飞狐古道的形成,为宋家庄带来了物质与精神尽皆十分繁荣的局面。
宋家庄镇一带的村堡,历史上出现过多家拥有百匹运送货物的骡队大户,沿路的骡马大店,客栈饭铺等等多达八十余家。
因为如此繁荣富足的局面,于是那镖行应运而生,最著名的就是上文提到的“韩家镖局”,“韩家镖,望风逃”,不是虚言。
七,余韵长留
宋家庄,她如一位古稀老者,静静矗立在那里,看着那人来人往,感受着风雨沧桑。她的处处都充故事:那古堡写尽的是以往的故事,那“韩家镖局”又把“韩瑛保镖”的故事讲述,让后人看见过往多少年的风烟,历史不会忘记这些,当然还有飞狐峪,以及那飞狐古道上发生过的千千万万的故事。
宋家庄,她是一个拥有故事的镇子,那些故事如同潺潺泉水,流入每个此地人的心里,而且会一直留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