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米粽子”,小二哥的叫卖声,随着清香的味道,又扑鼻而来。哦!又是端午节了。深绿色的苇叶,红红的枣子,勾起的更多是少年许些回忆罢。
记得,父亲总是将青绿的苇叶儿摘下来,晒干,然后放在阴凉处。端午节之际,母亲取出部分苇叶儿,包上黄米(黎子脱皮后的米粒儿)红枣,或是大米。因为,北方那时江米是稀少的。粽子出炉后,母亲要用凉水浸泡,待凉透后才好吃的。我们兄妹们哪等制冷,往往先出炉就每人一个先尝尝味道。
父亲终是教书人,每每端午节时,总爱讲些屈原与端午的故事。嘴里叨叨着,什么,《离骚》,《九歌》,《天问》里的句子,真还是个老夫子的样子。尤其,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少不经事时,是不知深意的,读懂,已不再是少年。
想想,宏观上,每一个国家与民族在复兴、富强的路上,哪一个不是路遥而漫长,总有一些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用生命与鲜血换来繁华盛世。
生活中,为了完成我们心中的目标,为了当初心中的誓言,我们在成功的路上,艰苦跋涉,任重而道远。历尽磨难,痴心不改。
年少时,对屈原与端午节的事情,懂得的并不太多。而感兴趣的是吃着香甜的粽子,听母亲讲许仙与白素贞的故事。如断桥相遇,端午,许仙轻信法海馋言,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白娘子醉酒后,显化出一条银白色的大蛇来,吓死许相公。后来,许仙又被软禁在金山寺。这才有了白娘子为救夫,水漫金山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再后来,已是中年。无意购得一本《妖蛇传》,才对被压在雷峰塔下的白娘子,有了更深的了解。那是一条修行于千年的义蛇。为了抱当年许仙救命之恩,所付出的是何等的代价?在佛学的理念上讲,也有因果报应的一面。在文学上,有对忠贞爱情无限向往。
端午节,吃粽子,五色线,赛龙舟。
吃粽子的深远味道,挂艾草,戴五色线,是国泰民安,是愿望。让我们驾起龙舟去追寻。追寻,屈子永不磨灭的爱国思想。追寻屈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的坚韧精神!追寻,在漫漫的中国文化传统长河里,那些远去的白帆。追寻,在汨罗江里那颗子兰样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