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我二十岁之前一直不知道二十四节气,脑海里只有一个如呼吸般自然的声音“立夏”,什么传统文化,什么节气跟我全然无关。立夏就是立夏,跟奶奶有关,跟爸妈无关;跟“小点心有关,跟黄瓜青菜无关;跟外婆家有关,跟桐乡海宁无关;跟拿锅拿米摘蒜苗拿咸肉有关,跟谁搭灶谁生火烧饭无关……
童年听说“立夏”二字,多出自奶奶或是年龄相仿的村人,久而久之,便觉那是老人的事,是老底子留下来的事。如若不是“堰兢糕”、“松花糕”、“麻球”,我定然不屑于此,认定它为“老古套”。听说,大家都到外婆家做客,想来应该是个节日吧,可是我记事以来绝没有在这一天去过外婆家,因为外婆家太远了,规定去却可以不去,大约不是什么重要的节日。这天村上伙伴总会少了一两个,当听说“去外婆家啦!”,我只好垂头丧气回家,绝不敢再去找第二个小伙伴。这“立夏”也特别让我纳闷——大人明明说着“立夏日要怎么怎么做”,可是又偏不这么做,这不是言而无信吗?稍大一些,我便多了些愤愤不平,无奈没有帮手,只得在心里鄙视和纠结。上学是快乐的事情,如若是上学日,那就谁都去不了外婆家;而且学校老师会组织我们烧野火饭。按老师分配带了材料,在学校后面的路边坡地上垒起了土灶,生火做饭。在浓烟滚滚中,嬉笑声、催促声,翻滚沸腾着,烹饪出那斑斓五色、烟火融合的“野火饭”……
更小的年纪里,我却会等待着邻居的爷爷或伯伯从早市回来。奶奶昨天或者一大早就告诉我“立夏日”,我便觉得一个重要的节日来到了。她也一定会记得让某某爷爷或伯伯“出市”时帮忙带回几块“堰兢糕”或“松花糕”。我一听,便起床——如同重大节日里前的洗礼一般。其实,我对这两种点心没有特别的爱好,我的最爱还是大肉包,却还是很期待很开心的样子,等会儿我可以站到小伙伴中间跟他们一起吃,然后煞有介事地聊“立夏啦”…… 昨晚朋友圈看到一个圈友在发立夏的信息和点心“麻球”。今天一大早赶去,告知只有麻球没有松花糕,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开车换了一家店,立夏吃麻球好像无关童年,无关家乡了。几经周折,终于买了全套——堰兢糕”、松花糕,还有麻球,平淡的五一假期中隆重地过个节。
“堰兢糕”,我一直以为是“眼镜糕”,白白的米糕中间是圆圆的“眼睛”,以香甜细腻的红豆沙作为馅料,眼白白白的,眼仁黑黑圆圆的 。网上一查,才算正了名了。“眼镜糕”,又名“堰兢糕”,据说名出李卫修海塘。雍正五年,海宁海塘告急,派李卫前来维修,李卫发现修塘官兵及塘工在午后便人饥肚饿,体力不支,影响工程。李卫便用打灰浆之糯米粉蒸方糕送往。李卫称其“堰兢糕”,官兵即悟,堰兢之意,此糕是用皇粮所做,块块如同只只眼,督促着官兵兢兢业业做好每段海堤维修。“堰兢糕”一直留存至今,并获得过“海宁地方特色点心金奖”。
而“松花糕”则是糯米粉加工而成,成长方形,糯米外皮不薄不厚,QQ弹弹,里面包着薄薄的一层豆沙,外皮沾着一层细细的金黄色粉末,隐隐有一丝清香,这便是松花。小时候吃它,觉得金黄色粉末有点多此一举,尽管糯米很黏,但还是有不安分的金色粉末掉落,怕大人看到会责怪自己浪费;另外这粉末的触感不似糯米团柔软细腻,有些糙而无味,它还将豆沙馅儿的甜味分化了一下。这长方形的糕中间有一凹痕,小时候我疑心这个必须两个人分着吃,一个孩子如果不知节俭,一个人吃这么珍贵的东西一定是极不懂事的。我不知道别的孩子有没有发现它中间那条浅浅的凹痕,我也从没有一个人吃过这一整块。记不得那时大人以什么理由不让我吃整块的,现在想来应该是担心糯米的东西吃太多不利于消化,那时的我却对自己的发现确信无疑。二十多年后,我吃到北京特产“驴打滚”时觉得特别亲切,而比起“驴打滚”,松花糕又多了几许浪漫。说起花落,你也许会想起“落英缤纷”、“天女散花”,作坊里热气蒸腾,师傅把糯米团不断揉捏成型,最后金黄色粉在那双手中如烟如雾弥漫开来,空气中轻舞飞扬,清香欸乃……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立夏吃松花糕能够预防暑天常见的食欲不振、身倦肢软、消瘦等苦夏症状。据地方史料记载和老人们口耳相传,元朝末年,在海宁黄岗贾家,助力朱元璋取得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为感谢贾家的帮助,亲临海宁皇岗进行奖赏。朱元璋来到皇岗的消息让老百姓知道后,当地百姓在皇岗街上摆起了长街宴。由于当时正值立夏,老百姓做了一道由糯米粉制作的松花糕。朱元璋吃了之后,感觉很有嚼劲,看着盘中裹满黄色松花粉的松花糕,金灿灿犹如一派丰收的景色,于是便提议也可叫“黄金糕”。于是,松花糕在民间又叫“黄金糕”。
二十多年前,我来到桐乡西北部的河山镇,松花糕这份浪漫的传统点心在是没有的,他们的“立夏日”是吃麻球的。据说吃了后,可以避免蚊子咬。我对此并没有好感,麻球上星星点点的芝麻总让我想起一脸“麻子”,或者我根本没见过“麻子”脸,但却想象着被蚊子咬了浑身红包结痂的手臂或腿。再或者因为小时候吃到的麻球里面的糖心实在太少,而两手都沾满了金黄的菜油和黏糊糊的糯米团,甚至还把这糯米团拉成条,扯成丝,腾不出手来无比的尴尬。难怪人言“月是故乡明”,独属于立夏的传统点心在我们的心底里也有特殊的故乡情结,不是吗?
而我最钟情的是野火饭。“野火饭”原料完全就地取材,主料大米,经典的配料由咸肉、春笋、豌豆和蒜苗(或荞葱)四样组成,也有加入胡萝卜、蚕豆、咸鸭蛋的。挑一块空地,挖土坑、垒砖头,搭起灶头来。然后,把铁锅架好,放入淘好的米、适量的水;再依次放入咸肉丁、笋丁、豌豆、蒜苗段等,根据喜好加些油、盐、味精,盖好锅盖。然后,从田间地头捡来干草树枝豆萁,放入土灶点燃。
野火饭讲究的是一个“野”字,一切食材最好是地里现取,而且似乎最好是多个人家的才好,类似“百家饭”,所以“偷”便名正言顺了。那时候,年长的哥哥姐姐们一声令下,我们四下分散,肆意妄为、无问东西。在房前屋后院角寻砖搬运,钻进地里采菜豆、采豌豆、拔蒜苗;捡柴火小分队更是“疯野”,足迹遍布村庄、田野、小河边,甚至钻进某家的老屋(毕竟这时候草木早已葱绿,枯草残枝或已绿色生命包围或已重新萌发,即使捡回来,也因潮湿无法点燃烧旺);然后七手八脚地掐蒜苗、剥豆子、擦火柴、生火,有人说引火的柴火不够干燥,有人被的火燃着的火柴梗烫了手“哇哇”叫,有人隔着河打来“越洋”电话告知前方发“高能”,某某被举报捡了脏物件没有洗手的,踩到废石块一趔趄差点撞翻灶头惊叫的,被烟呛得咳嗽流泪的,嘈杂、忙乱……上小学时,老师则用分工带材料的方法把这一切整顿得井然有序,“野”味少了,也规避了“偷”,但我们的兴致不减。听说这野火饭还能治病。老人们说,吃野火饭了“野火饭”人能不“疰夏”,特别是小孩子。“疰夏”是一种专门发生在夏天的“懒病”,表现就是吃不下饭、精神不振,人会逐渐消瘦。真是“神奇”!
哦,又是一年立夏时,春去夏始,童年不再,记忆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