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那奔腾的石云河

作者:赵汪苗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2025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柯村居安宾馆宿隐于层层民房间。我偏爱这般宁静自在的环境,闲暇时在村中漫步,与村民闲聊,他们的笑脸似兄弟姐妹般亲切,对我的好奇知无不言。乡村是我的根本,置身村民之中,睡在乡下大床上,恍若回到年幼时皖河边上的老屋,心安而踏实。

  人在这静谧之地,本期待一场安稳的睡眠,夤夜却被轰鸣惊醒。不是骤雨穿林打叶声,倒似千军擂鼓。我第一反应是暴雨过后河道洪峰下泻,毕竟皖南多雨,尤其夏季,地处群山环绕如锅底般的黟县柯村,天气多变。夜静极了,不闻狗吠、虫鸣、鸟鸣与鼠溜鸡叫,唯有水声滔滔。

  窗外,那哗哗不息的水声,激荡回响,仿佛是一曲激昂澎拜的乐章,让我猛然清醒,柯村暴动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长矛、褪色的红旗、带弹孔的苏维埃徽章,以及墙上英雄们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如宏大乐章的音符,在脑际跃动着,带着我的思绪飞向那战火纷飞的1930年代。

  1930年8月,潜山清水寨暴动失败后,总指挥王效亭召开对策会议,决定起义余下人员转入地下游击战争,骨干成员韩锦侯、储汉仪、汪大中等共产党员潜入国民党势力较弱的皖南山区,以行医、教书等身份为掩护,继续传播革命火种,发动群众,伺机暴动。储汉仪、韩锦侯在黟县、祁门一带建立党组织,发展农民团;汪大中在黟县黄梓坑以教书为掩护,秘密组织贫农团、少共团支部。

  在中共安徽省特委领导下,1933年,韩锦侯、储汉仪在柯村成立祁黟区委,韩锦侯任区委书记,并参与太平中心县委筹建,期间积极与闽浙赣省委联络,省委委派干部指导工作,强化了赣东北与皖南的联动。1934年春,中共太平中心县委成立,韩锦侯为成员并兼任祁黟县委书记。同年8月21日,在闽浙赣省委领导下,韩锦侯担任柯村暴动总指挥,发起了以柯村为中心,涵盖黟、祁、石、太边区方圆100多里的农民暴动,暴动成功后建立了皖南苏维埃政权,储汉仪任政府供给部部长。

  然而,当时主力红军长征,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新生的苏维埃政府被国民党王耀武部剿杀。但革命种子已然播下,1934年底,方志敏率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柯村休整,召集皖南苏区负责人会议,分析形势后指示保存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将苏区转为游击区,并组建红军皖南独立团。此后,独立团转战多地,形成以鄣公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牵制国民党兵力,配合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1938年2月,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在岩寺整编后编入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

  皖南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是与瑞金相呼应的南方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革命实践,其统一发行货币、建立税收财政体系、实行公平土地分配制度,深得民心。

  重读储汉仪的四封家书及他们的壮烈牺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储汉仪给母亲的信中写道,为了有益于社会,什么都可以牺牲;给妻子的信中,虽漂泊异地却觉乐趣颇多,还叮嘱要让孩子好好念书。1935年2月,储汉仪在开会时因叛徒出卖被围,率人突围时中弹牺牲,残暴的敌人还割下他的头颅“示众三天”。韩锦侯1934年12月在祁门进行革命活动时被捕,狱中坚贞不屈,次年1月被枪杀于黟县北门外,年仅31岁。当年派往皖南的安庆籍志士,多数血染皖南土地,再难见家乡山水与亲人。

  “青山有幸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革命者从不惜头颅。党和政府、皖南人民从未忘记先烈,柯村陆续恢复红色遗迹,供人凭吊瞻仰,接受红色教育的孩子们传唱着他们的故事。驻足柯村暴动纪念馆,看到熟悉的名字和图片悬挂在此,眼含热泪,深刻感受到现世静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

  起身开灯拉开窗帘,初夏山风袭来,天穹下月华如练,远山影影绰绰,近见一条河流波光粼粼,却无雨丝。侧耳倾听,水声来自河流拦水坝。失笑间才知,石云河从民宿后围墙蜿蜒东去,自己竟不知水声来源。

  石云河发源于黟山箬笠岭,由无数小溪汇成,历经数百年、上千年,日夜奔向长江、东海。它是柯村的母亲河,抚育村庄儿女,见证柯村沧桑历史,见证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豪情。俯瞰流水,那是为牺牲的革命者哭泣,但又是后来者建设美好乡村的激昂号角。

  如今,柯村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青山葳蕤,民居白墙灰瓦、古朴典雅,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村“两委”以“五色柯村”为抓手,抓项目、招商,争取资金投入基础设施,提升红色氛围,拓展研学与红色基因教育,实施红军大讲堂、陈家坞惨案遗址等工程,将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红色传承与革命教育结合,让人们在寻乡愁中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为招待好游客,他们挖掘当地食谱,推出“柯村八大碗”,让游客赞不绝口,成之为舌尖上的美味。他们的身上,有股当年柯村革命者的豪情与精神。

  中餐品尝了“八大碗”,坐在雅座中,突发念想,想用家乡最高礼节,提上“八大碗”、携一壶老酒,去柯村暴动纪念馆为客死异乡的前辈乡贤敬上一杯酒,深深地三鞠躬,献上最真挚的祭奠。

  东方渐露鱼肚白,已是凌晨4点多,石云河边传来农人捣衣的棒槌声,新的一天开始了。石云河奔腾向前,带着九十年前的革命者夙愿,带着新时代的期许,向长江、向大海、向每一个苏醒的清晨。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35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