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鸣蜩,有一个少年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2025年5月15日晚,化州市第三中学得胜楼一楼会议室里人头攒动,一群怀揣文学梦想的学子端坐在此,望着大屏幕上“黎贵”二字议论纷纷,他们都在满心好奇这位作家将带来怎样的精彩分享。19:30分,一曲《青花瓷》钢琴曲流淌而出,喧闹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只见黎贵先生面带微笑,从容地站在了台上。
这场分享会与我想象中大不相同。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很意外的,黎贵先生全程用亲切的化州方言,像拉家常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从童年求学的艰辛,到文学创作的历程,他的话语中满是真诚。当他笑着提起小学时数学老师调侃他“x + y =锄头+粪箕”,全场顿时响起一片笑声,气氛轻松又融洽。
黎贵先生特别提到,我校春苑文学社在九十年代曾是茂名校园文学的一面旗帜。这番话,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学校往日的文学辉煌,心中满是震撼与自豪。他说希望能重新点燃大家心中对文学的热情之火,而他分享的创作理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文学创作的认知。
在分享会中,我深深感受到黎贵先生对家乡的热爱。我发现,在他为自己家乡创作、出版的《醉美塘坑》,尽是仙人台、仙人洞、老樟树这些寻常事物。翻开正文,一株植物、一处旧景,都成了讲述村子故事的载体,字里行间融入了他的人生感悟与家国情怀。后来我才知道,黎贵先生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是化橘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也是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推动者,此前我曾关心过这类资讯,所以我对黎贵先生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说到对黎贵先生的感受,我想说的是,在后面我获赠了他的散文集《总有你鼓励》。翻开书页,每一篇文字都扎根生活,充满烟火气息,让我看到了他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腻与深刻。对了,我依然记得那天晚上,他谈到了一个话题。说“文学创作要保持适度的‘松弛感’,它能够帮助作家更好地创作出自然流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这忽然让我不自觉地想起我们的桐韵老师。以前桐韵老师给我们上语文课时,常说“写作要回归生命的本质,用取景框去看生活中的美好。”我发现这两种观点相互呼应,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学的相通与智慧。
分享会上,我在专心聆听黎贵先生的发言之余,还注意到老师们专注的模样。桐韵老师眼神里满是崇敬与向往,像极了孩子见到珍宝;谢鹏老师认真翻阅着黎贵先生的著作,他平时也爱作诗,此刻沉浸在文字中的模样,让我明白这场分享会的魅力不仅感染着学生,也触动着老师们的心。第二天,我听说当晚还有化六中老师专程赶来聆听呢,文学的魅力大矣!
在提问环节,我的同学凌冰婷向黎贵先生请教了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挺感兴趣的,她的原话是:“我想请教黎老师对现阶段校园文学水平发展有什么建议吗?”。黎贵先生的回复也是让我刷新价值观:“受手机游戏影响,学生阅读、写作热情大不如前,受繁重学业等因素影响,许多学校的文学社已是名存实亡了,这是让人痛心的事情,也是我们组织开展’作家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原因,希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重新点燃学生们的阅读、写作热情,尤其是阅读、写作在中高考所占分值相当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百利无一害。同学所说到的‘松弛感’一词,是近来新兴的一个热词,用来形容我的状态,我觉得还是恰如其分的,虽然我已过知天命了,但我却觉得自己还是一名年轻人,能保持热情的态度,轻松的心态,在创作中真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生活体验。”
关于同学提出的“如何提高文学水平”的问题,黎贵先生结合自身体会,分享了“六点心得”:一要热爱生活,热爱阅读和写作;二要多阅读;三要多思考;四要多写作;五要多交流;六要多修改。”这“六点心得”听起来虽然一般,但非常实用。此外,就同学提问的“关于写作技巧问题”时,黎贵先生回答的那句“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分享会接近尾声时,我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为黎贵先生献花。那一刻,近距离对上他温和儒雅的目光,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纷纷涌上主席台请他签名。黎贵先生没有丝毫架子,而是认真地为每个同学写下不同的寄语。那一幕,让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真诚温暖、热爱生活、悉心扶持文学新人的老大哥。
这场分享会,我收获的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心得,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会场上的每一个人,都给了我不同的启发。真心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机会,参与这样充满意义的文学活动,在文字与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