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妻喜欢看历史剧,在她的影响下,最近,我俩又看了一遍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猛然间,觉得拍得真棒,时时让人有笑中含泪的震撼!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情节,说的是福康安到处搜查手抄本“黄书”《红楼梦》、大学士纪晓岚想方设法护书的感人故事。看完后,久久不能入眠,因为“手抄本”,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学生时代。
手抄本,六、七十年代的人应该都不陌生,那是我学生时代精彩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段甜甜美美的生活,从我的小学一直延续到师范,时至今日,都是那么的回味无穷。
1985年初夏,16岁的我考取南京师范学校,学习压力也没有以前那么繁重了,于是,大家便有了太多的空余时间,有人打球,有人学习音乐和美术,有人谈恋爱,有人混日子……我却选择静心读书。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到位了。想当年,我曾一夜看完琼瑶的《在水一方》和《浪花》,曾连续多少天的背诵舒婷和顾城的诗歌,那时的疯狂和执著,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想象。因为宿舍晚上10点熄灯,我的生活费有五分之一都买了电池。夜半时分,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我就趴在被窝里专心致志地抄写——在那张窄窄、还有点冰凉的铁床上,我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师范二年级,有一天,我们班有位叫史明春的同学突然在校刊发表了一篇文章《三个馒头记》,老师把这篇大作在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2遍,把我羡慕得要命,那段时间,我连续做了多日的作家梦。为了圆我的梦,我开始悄悄做着准备,先买了10本厚厚的笔记本,三瓶黑墨和一支上好的钢笔,然后,信誓旦旦地跑到图书馆苦读。
谁知道,这个绚丽的梦,一直做到今日。那几年,我读过上百本书,做了三十几本笔记——感谢我的三年师范!因为这些,我觉得那三年是我人生中最完美的。
在师范,我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这给我看书和抄摘提供了太多的方便。说实在的,“黄生借书说”和“程门立雪”的故事对我的影响颇为深刻,那些年,除了生活,我们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书,只能手抄,我的第一个手抄本是《古今贤文》,用了三天两夜的时间,我抄完这本书,那两夜,我都是抄写到鸡鸣。《古今贤文》是我至今读过最好的一本书,这本不厚的书多是以对联的形式出现,句句经典,篇篇精华,直到今天,里面很多的诗句我都能够倒背如流,并在生活中逐一消化。
后来,我曾一大本、一大本的抄写过歌词、现代诗、箴言警句、成语,还有整篇整段的优美散文。去南京读书前,表姐夫特意送了我两本精美的笔记本,还是带有塑料外壳和彩页的,这两本笔记本被我抄了电影插曲,直到今天,还宝贝似珍藏着。不过,抄写歌曲只是短时间的爱好,也没有因此而上瘾。后来,渐渐迷上了好词佳句,并学会用卡片抄写,走到哪儿,只要有空闲时间,掏出一二张,我便秀才似朗读起来,真有点“青春”的味道。读初中时,我们只知道有《新华字典》,根本不知道还有词典,第一次接触到厚厚的《新华词典》,我内心一阵阵的骚动和惊讶,里面丰富的词汇让我一下子兴奋不已!那本词典,我认认真真地看过不下于五遍,在以后的好几年里,背诵成语成为我生活中很享乐的一部分。
工作后,我已不再忙于手抄,身边多了剪刀和胶水,看到一些好的词句和文章,我都会把它们剪下来,贴在我的笔记本上,我至少有一大盒这样的剪贴本。现在想来,“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还真有道理。想想“黄生借书说”,想想“程门立雪”,我还是比较幸运的。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那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上十条八句的。我想说,读书,一定是人生中最大的享受和快乐。几十年过去,我依旧保持每天读书的好习惯,多则几小时,少则半小时,或者几分钟,如果一天不读书,我就觉得那天白过了。因为坚持不懈的读书,在妻和朋友眼里,我始终是相当有毅力和学问的人。我觉得,读了那么多的好书,给我带来两大好处,从第一天认识爱妻开始,她都一直敬佩我渊博的知识和出口成章的才学,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如今,我之所以能够成为小作家,发表了百篇散文,更是与我一如既往的读书和当初几十本的好词好句所分不开的。
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唐朝时的李贺,他的身上时时背有一个大布袋,想到的好诗,看到的好句,立马写下来,丢进口袋,回家后,整理成诗。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哪有他今天在写作上小小的收成?一般人总是把对自己不友好的人、阻碍自己的人,当成自己的敌人。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因为外面的敌人容易了解和防备,但自己总不容易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明白,就难以控制处理。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今的社会,很多东西都让人搞不懂,你看,世间纷纷扰扰,大家都在聚精会神玩QQ、刷微信、读无聊的网络小说、打游戏,还有多少人能真正静下心来翻阅那些不朽的经典书籍?又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来从白天一直延续到夜半去做读书笔记呢?
附:黄宏宣,江苏省作协会员,国家三级创作员,在刊物、网站发表作品八千余篇,十多篇散文获奖,出版散文集《我这十年》和长篇小说《深深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