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御林桑园“葚雨”香

作者:堵锡忠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1566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21

  “桑川茂林成,紫黑可食情。”唐代诗人灵澈形象地描绘了桑葚的成熟景象,对桑葚的颜色和可食用特性进行了评价赞美。孟夏时节,桑葚进入成熟期,伴着布谷鸟清脆的啼鸣,我们趁着周末休息,结伴来到京南大兴区的“御林古桑园”,采桑葚、品“圣果”,淋“葚雨”、闻桑香,沐浴田园风光,尽享夏日甜蜜。

  北京大兴安定镇享有“中国桑椹之乡”美誉,位于辖区前野厂村的“御林古桑园”,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桑林。现存古桑树500余棵,主要有白蜡皮、黑珍珠、红麻楞等树种,树龄最长的达500多年,后又增植了果桑、乔桑、龙桑等新桑树15000余株。相传早在东汉年间,大兴安定一带就有桑树种植。明清时期,所产桑葚一度作为贡品,与其他时鲜水果一起供紫禁城皇宫内院享用。

  据史料记载,在古桑园里还曾留下了“桑树救驾”的传奇故事。相传西汉末年,王莽兵变篡位,刘秀被追逃到安定镇前野厂村旁一座废弃的砖窑里避难,浑身筋疲力尽,饥肠辘辘难熬,暂且躺在窑外桑树林里歇息,正巧一阵微风刮过,树上熟透的桑葚纷纷飘落下来,有几颗不偏不倚落入口中,刘秀顿觉一股甜甜的、香香的味蕾传遍全身,于是就每晚趁着夜色出窑捡些桑葚充饥,最终躲过一劫登上皇位,留下了“桑葚窑洼救刘秀,感恩图报树封王”的千古佳话。

  经过一夜夏雨的洗涤涵养,古桑园里的桑树都养足了精神,浑身透着光亮,树梢轻摇攒动,仿佛是在迎接游客的到来。特别是白蜡皮、黑珍珠、红麻楞等古桑树身材高大,体干粗壮,枝繁叶茂,果粒饱满,格外惹人喜爱。成群结队的游客,或推着轮椅陪伴长者而来,或拉着座车带领孩童而来,或手牵着手相恋成伴而来,游走在桑树林中,时而在古树下驻足,踮起脚尖伸长手臂,采摘自己心仪的桑葚;时而围在一起,对自己的“战利品”评头论足,好不身心愉悦、轻松惬意。

  我们手拎红色采摘筐,漫步在古桑树下,聚精会神地观赏着树梢上五颜六色的桑葚,有的尚处在幼年阶段,果皮呈青绿色,如翡翠一般;有的还处在发育过程中,变成了橙黄色,像琥珀一样;还有的已经成熟,长成了淡红色、深红色,熟透了的则由红变紫、再由紫变黑,犹如玛瑙似的乌紫锃亮,一串串桑葚挤挨着挂满了枝头。正当我们被眼前七彩斑斓的空中美景所陶醉时,天空突然刮起了阵风,已经熟透的桑葚纷纷吹落下来,噼噼啪啪响作一团,就像下起了“冰雹”一样,砸在脸上留下一个黑点,砸在手臂上留下一条黑线,大伙儿惊艳在突如其来的“葚雨”中不知所措。

  几个人围在古桑树下,仰头望着一串串乌紫发黑、个头硕大的桑葚,心中顿生爬上去采摘的念头。正当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之时,又被“禁止攀爬”的警示牌挡了回来,只得望“葚”兴叹。就在不远处,几个游客扯着一块不大不小的纱布,一名男子举起自带的鱼竿,轻轻地捅着树梢上的桑葚,被捅下来的桑葚乖乖地掉落到了布垫子里。一阵又一阵人造“葚雨”过后,人们个个笑容满脸,无不洋溢着满载而归的喜悦。

  顶着“葚雨”飘飘,踩着满地“泥泞”,穿过古桑树群,越过桑拓桥,在古桑园里寻找着当年被皇帝封为“树王”的身影。只见“树王”主干粗壮有力、苍劲挺拔,分叉粗大健壮、曲线舒展、伸向空中。远远看去,与周边的古树并无两样,如若不是当年天赐机缘,巧遇皇上邂逅,被封为“树王”,也许就是一棵普通的桑树而已。如今四周已被高高的护栏围住,旁边还立起了仿古名牌,上书“皇封树王”四个红红的大字,顿生几分神奇之感。

  同行的老高对桑树颇有研究,称赞古桑园里的桑葚个大多汁、酸甜味美、艳丽美观,具有极为丰富的营养价值,享有“东方神木”和“圣果”的美誉。我随手摘一颗熟透了的桑葚塞入口中,顿觉一股清香甘甜从舌尖蔓延开来,汁浓似蜜,津液四溢,甜酸适中,滋润心间。再低头看看自己被“葚雨”浸染过的双手,乌紫夹着朱红,葚汁沾满指头,顺着指尖溢出阵阵淡淡的清香儿,不仅香了古桑园,香了郊野乡村,也香了一座城市。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