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散文

藏在大山深处的畲族村

作者:何晓霞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528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连绵起伏的山岚,好像披上了淡黄的轻纱,黄与绿搭配得恰到好处,生机勃勃。走近了,才知那些开着淡黄花朵的是荔枝,龙眼等果树;摇下车窗,一阵阵馥郁的花香飘过,让人一时迷乱;与一般花香不同,带有果香的香气里有一丝清甜,是我喜欢的味道。恍惚间,好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越往上走,空气越清新,视野越开阔,幽静的山坳中不时传来鸟鸣声,高低起伏,互相应和。

  经过一块高地,几棵老树掩映下,一垛残缺的城墙出现在眼前,这是观景的最佳平台,视野最为广阔,可以远观山外的一切。看得出,此处是山寨要地,更是防守要地。山头有个很接地气的名字—秃岭坳。

  下山途中,拐弯处一个醒目的标识映入眼帘:一块铁铸的框架上,四只吉祥鸟分别从四角牵系着一个大圆盘,圆盘外圈是祥云,中圈是飞舞的凤凰,最中间一个大大的白色“畬”字,旁边鹅卵石上镶嵌的牌子写着“畲族民族村”。

  增城正果畲族村,是广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据记载,在明中叶由湖南迁往连州,再从连州迁到博罗,增城,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畲族村坐落在正果镇东南部山头,罗浮山西部,有81户人家,人口360人。有吓水,榕树窿,通坑三个自然村;有趣的是,隔一山头立一村,隔山可以相望。

  要想了解一个村村史,宗祠无疑是最好的“村馆”。畲族宗祠,是一间白墙灰瓦的平房,门口杆子上晾晒的大红龙凤呈祥图案的棉被与宗祠很是应景。堂屋正中供奉着神牌,中间有一个长方形大天井,两侧还各有一个小天井和房间。每间房屋都刻画着畲族的图腾,凤凰围绕着牡丹旋转,房屋窗户的铁栏铸成“畬“字。门口的躺椅上,一位面容和善的阿婆正在休息,见我们进来,坐起来招呼着。闲谈中,知道她姐姐是这屋的主人,年轻时嫁过来的。畲族以前的传统,同族之间才可通婚,后来,汉畬也可以通婚了。透过闯开的房门,一间窗明几净的房间内,一位老人正在挂着蚊帐的床上午睡,她弓着身子,睡得正香。阿婆说畲族主要姓氏是雷,来,盘,她们是“盘”姓。“来”和“蓝”读音接近,忽然想起在增城曾经遇到的江西南康蓝姓木匠,他说自己是畲族。又想起嫁到浙江丽水畲族的好友江南,她的夫姓是雷。既然都是畲族,想必大家都是相似的风俗。虽然畲族人口不是很多,但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域。天下之大,人与人的遇见,本就是缘分,来到畲族村,自然地就会想起他们。

  畲族的图腾是“龙犬”。畲族人也信奉犬头人身的盘瓠王,认为盘瓠王是保护神,所以族人不吃狗肉。

  已是暮春,村里村外,种植了很多荔枝龙眼树,还有挂着金黄果实的枇杷树。此时,正是枇杷成熟时节,山里的枇杷果个头偏小,但甘甜,枇杷是清热止咳的佳果,可以入药,还可泡酒。山上农场果园除了砂糖橘,杨梅,火龙果,荔枝和龙眼,就有几百亩枇杷园。步入林间小路,我们仿佛走进了花的海洋,满眼都是淡黄的花簇,看来,今年也是荔枝龙眼的丰收年了,村民们有个好收成了。

  耳边响起潺潺流水声,一条溪流穿村而过,水不多,但很清澈。细水长流,流水顺流而下,定睛看,水里还有小鱼在游玩。最妙的是,一块长条石板随意地搭在溪流上。看似无意,一切,却又是那么地恰到好处。想起年幼时,家乡的桥也是这样的石条,几条拼在一起,供来往的人使用。忍不住走上石桥,桥头居住着两三户人家,古榕盘根错节,横跨在溪流上,别有韵味。这些在我眼里,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都是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我在石桥上坐下,摇晃着双腿,心想,如果是丰水期,我的脚刚好就能浸泡在沁凉的水中。说不定,我会卷起裤腿,在水中漫步,感受溪水温柔的抚触。等入夏了,山间溪水清凉,最受人喜爱,很多人会在溪涧戏水泡水,我也多次和友人一起,在溪水中玩乐。瞬间,我喜欢上这个地方了,小桥,流水,人家,果园。这不就是很多人所向往的“桃花源”吗?至少,这算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如若可以,我愿意在此处生活,过着简单自然的生活。

  循着指示牌,在一处并不显眼的角落,我们找到了“盘瓠王墓”,说是墓,也只是一个供奉地,为了满足人们心中对他的敬仰和崇拜。实际上,盘瓠,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盘瓠”传说是具有神圣民族起源的信仰,是畲族,苗族和瑶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有共同的“氏族标记”。而畲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尤其在祭祖活动时,供奉祖图是主要形式之一。我们看到的“盘瓠王墓“,不过就是一个小土包,立着一个牌位,牌位前点着香烛。有点像乡间常见的”土地庙“。我想,不管怎样,每个民族有自己的信仰,对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之间的友谊,传承民族文化和习俗等还是很有帮助的。

  村子不大,不管是旧居还是新居,很多民居上都画有特色墙绘,内容主要是畲族人民传统生活,传统节庆,婚俗活动等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畲族特色,令人过目难忘。

  路边,有几个卖土特产的畲族妇人,有干姜,榄干,陈皮,山楂,金银花,菜干等,都是山里货。这个时候,游客不多,我们分别买了一些。其中一个干瘦的妇人,我唤她阿姨,随意聊了几句,她说在山里生活很辛苦,但是,她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硬是供养出了两个大学生,说这话时,我看见她眼中闪着自豪的光芒。说完,又忍不住低头捶腰,看得出,她为孩子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作。我对她充满了敬意,心疼地问她年龄,原来她只有57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得多了。生活把她磨砺得黧黑苍老,但从她脸上看到的是自信和坚强。孩子长大后,她说习惯了劳作,就是闲不住,依然早出晚归干活,闲时卖卖山货,用自己双手撑起一个家。山里的村民,他们勤劳善良朴实,靠自己的辛苦和劳动,过着安然自在的生活。

  山上除了有少许耕地,主要是山林。靠山吃山,他们因地制宜,在山林种植适合山上生长的果树;还在鱼塘养鱼,在山上养鸡。闲暇时采摘山上的中草药晒干了出售。总之,大山,是一座宝藏,只要你付出一定的劳动,总会有相应的收获。

  畬寨沟群山环抱,除了有丰富的物产,风景也秀丽如画。山间流水潺潺,瀑布飞泻,尤为壮观,被人们称之为“广东九寨沟“。

  顺着石级往下行走,抬头仰望,一股溪流顺着岩石潺潺而下,岩石层很宽阔,面积很大,只中间那么一小股细流顺坡而下,几乎听不到流水的声音。瀑布岩层很高,落差很大,尤为少见。只可惜今年雨水少,又不是丰水期,水量不大,不然,那景观定让人惊艳。我去过九寨沟两次,我想,此处命名为“广东九寨沟“,实至名归。欣喜之余,跑到瀑布中段,近距离聆听那细弱的水声,抬头俯首,石壁那么宽阔高深,人站在岩石层间,很是渺小。石壁上还有“帽峰主人”留下的五言诗:

  峭壁飞流泉,

  游客石上眠。

  四时风回作,

  云崖秀态连。

  我不敢在石上眠,只在石上逗留了一会,就已经感受到了冲击力。细流成河,日积月累,在瀑布底下形成一个水潭,从底处再往上看,瀑布包裹在两岸的青山中,像一位白衣仙子,蜿蜒而下,甚是秀美。

  在山坳中行走,极目所见,依然是连片的果树。或许因为山坳中积聚了所有的芬芳和精华,那浓郁的果香味弥漫了整个山坳,就像行走的香气。此时,覆盖在头顶的黑云已散去,阳光穿透了云层,洒在每一块山地上。路边黄的白的野花兀自开着,溪水欢快地流淌着,头顶上现出了蓝色的天空,远处的山头清晰明朗起来,我望着最高的山峰,终于想起来,那就是罗浮仙境。畲族民族村与罗浮山接壤,山连山,分不清谁是谁。现在,民族村里就有一些媳妇是从博罗那边嫁过来的,他们大都讲着一样的方言—客家话。当然,也一样有从山里嫁去那边和山外的。

  现今,山里和山外在物质方面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了。现代化的汽车,电器和互联网早就进入山里人家了,除了地域和民族不同,畬汉早就变成一家亲了。当然,居住在山里的村民,他们依然保持着畲族人民勤劳善良的本质,遵循着畲族的传统习俗,有“七月七”和“七月十四”等节庆,他们也有自己的服饰和语言,有自己的图腾和信仰等。我想,这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能传承和继承并发扬,是很有意义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人走出山外,然,依然有很多畲族村民选择居住在山上,遵循着畲族的传统习俗和礼仪,努力开发自己的民族特色。发展民族特色,表面上是为了让山里人过上好日子,分享社会发展成果,更深层的意义是他们自己努力向世人展示自己,通过大家的关注和回报,来换取民族的生存。在日益进化的今天,社会不断西化,不断被外来文化侵蚀,不断被同化,他们的努力,算是对文化侵蚀和裹挟的一种抗争。一个很小众的民族如此,许多生活在底层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都在努力着,努力跟上时代步伐,极力争取自己的存在。

  山色空蒙,山风习习,大山护佑着山上的子民,而畲族人民在生养他们的大山怀抱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他们与大山相互依存。实际上,他们早就与大山融为一体,成为山上不可缺少的独特风景。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6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田园散文

查看更多田园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