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康君:家乡纪事:端五、端午、端阳

作者:小帅   发表于:
浏览:101次    字数:2336  手机原创
级别:文学秀才   总稿:56篇, 月稿:0

  偶然在一本古籍上读到一则端午的文字。“五日,俗称端五。瓶供蜀葵、石榴、蒲蓬等物,妇女簪艾叶、榴花,号为‘端五景’。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赠主顾,则各以其所有姓黄、芷朮、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百赏节’”。

  现在,我们家乡的老一辈也很注重过端午节,习惯上称为“过端阳”,而且有大小之分,农历五月初五名为“过小端阳”,五月十五名为:“过大端阳”。过小端阳习惯称为“过端阳”,尤其隆重,和乡村的其他几个民俗节日一样,是千余年传承下来为数不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主要是指过年(春节)、端阳、月半(中元)、中秋节,(后来的冬至节和春节期间的春酌以吃为主,容后再叙。)而过年也有大小年之称,只是与北方的称谓有点不同。我们的正月初一为过年,正月十五为“过大年”,相对于大年,正月初一的过小年,也更隆重。端午节,百工歇业——几乎所有人都要休息、庆祝一番。

  这让人想起正月也称端月。端,开始,发端也,表示一年之始。这是正月避秦始皇名字之讳(始皇名嬴政),甚至以后“正月”的读音也不和“政”念去声。这也是正月之“正”念平声的原因。那么五月初五为何称“端午”呢?原来重点在“五”。《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书,还对后世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只是现在能够懂得其中精微之处的人少了而已。“一阴一阳之为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人,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周易.系辞上》)天地的自然法则就看怎么认知了,其实百姓每天都会接触,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端午

  SUMMER

  具体到端午节也是这样。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周易.系辞上》)这段话是说,天地之间是由阴阳组成的:天数为一、三、五、七、九,是为奇数,为阳;地数为二、四、六、八、十,是为偶数,为阴。阴阳合而生万物。“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圣人根据河图、洛书来参悟。若以河图数来说,排列方位为:“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而且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都是奇偶参配,如夫妇之合。若以洛书数来说,排列方位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洛书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横竖交叉的每一组数字相加的和都是十五,这就是著名的九宫格。

  从河图、洛书的排列来看,五都是处于中间的位置,所以“五”有“中正”之说。从阳数一、三、五、七、九来看,五也是居中,古人崇尚中和、中正之道。

  从方位来看,五居中央,其色为黄,代表大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生万物,也象征着君子包容的品德。据说,我们的祖先黄帝就崇尚黄色。

  农历五月,在干支纪月中为午(正月寅,二月卯,三月辰,四月巳,五月午,六月未,七月申,八月酉,九月戌,十月亥,冬月子,腊月丑),五月初五,既称“重五”,又称“端五”,端为“正”之义,明矣。端午,即午月正中之日。端阳,盖午、五皆为阳数之故(按:午为阳火,巳为阴火)。另外,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之极,为老阳;六月初六,六为阴数之极,为老阴。也是两个节日,代表的民俗含义又有一种说法。

  五虽为中正,但民间有传说,五月各种恶毒猖獗,尤以五毒为恶,老百姓颇为忌讳,所以五月有“恶月”的说法。端午节,许多地方都有门上挂菖蒲、陈艾的习俗。

  我们家乡过端阳的习俗,小孩还要佩戴香囊。大人们将菖蒲、陈艾、花椒等芳香味的植物揉碎,盛入小猴儿形状的小布袋里,缝好戴在胸前。雄黄是必备的,大人喝雄黄酒,小孩涂雄黄酒,房屋四周洒雄黄酒,这些都是为着避瘟、驱邪、健体,以及防范蛇、蚂蚁等爬虫的侵害。

  过去,过端阳,主要是吃肉,当然还有包粽子。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过端阳这一天,母亲就将镰刀包在竹竿上,把屋子旁边的粽树叶子割下来,洗干净,折成锥形,将事先发好的酒米,红豆、绿豆等各种小豆子,混合腊肉颗,填入锥底,再将上方的叶子折过来覆盖好,用棉线扎紧,一只粽子就做成了。或者用玉米叶代替粽叶,也是一样的。煮粽子比较费时,将粽子放入锅中,要蒸几个小时,才能熟。这期间,最迫不及待的是小孩子,总是在问“蒸好没有?”“还有好久才可以吃哦?”

  但重头戏是炸油馍馍,我们叫“草墩馍馍”或者“油坨坨”,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美食,特别为小孩子喜欢。家乡没有大的河流,赛龙舟是没有的,粽子也尚在其次,炸草墩馍馍才是主要的,一直流传到现在,还是许多注重传统的家庭必备的。我猜测这是是国人农耕文化的遗存,是为庆祝小麦丰收的一种仪式。似乎端阳这一天,乡村的天空中就只有新鲜菜籽油混合着新麦子面的味道。

  炸草墩馍馍其实很简单。只见大人们将和好发酵的面团(有时候会混入花椒)揪一坨,放入滚油中,只见丝丝的热气冒出,发出滋滋的声音,面团不断膨胀,像是一只只微型的稻草编制的草墩,慢慢变得金黄......此情此景,让人难以忘怀。炸的时候,围在锅边的我们这些小孩子叽叽喳喳,一起锅,就欢呼雀跃去抓,大人们既喜欢见我们吃,又怕我们吃撑倒了,不时要叮嘱我们。

  下午,小伙伴们一起玩耍,把过端阳的欢乐再次延续。他们带着各种样式的香囊,眉心上一色的额头上、臂弯处、腿弯处、腋窝下点着黄色的雄黄,像是哪吒下凡。最高兴的是分享美食,打开芋儿叶子,里面包着的粽子、油坨坨、盐蛋、鸭子肉、回锅肉......可谓五花八门,伴随着笑声,长久飘扬在乡村里......

  到了五月十五过大端阳,就没那么时兴了,只有个别的人家会讲究。这让喜欢热闹的小孩们多少有些失落。

  ——写于癸卯年端午节前一日

【审核人:雨祺】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48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