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雨浸润的四月,安徽农垦集团龙亢农场迎来了一场诗意与麦香的对话。《同步悦读》作家采风团踏雨而来,在这片被春风吻醒的土地上,在农机轰鸣与麦浪翻涌间,为“作家创研基地”揭开了红绸,一场关于文字与麦穗的双向奔赴就此展开。
2025年的春色似乎格外眷顾这片江淮沃野。4月11日,烟雨织就的帷幕中,作家采风团的车撤在泥香小径上蜿蜒。招待所的琉璃瓦在暮色里流淌着暖光,席间,龙亢大地的丰饶化作舌尖的咏叹调——翡翠色的菜心凝着晨露的私语,琥珀色的土鸡汤沉淀着三百个晨昏的慢火故事。
这些果蔬都是采购于周边农民手中,没有任何农药和化肥,鸡群在果园里追着蝴蝶长大。农场党委副书记王玉叶的话语中,作家们箸尖轻颤,尝到了四季轮回沉淀的况味。
翌日破晓,鸡鸣啄开天际的鱼肚白。众人追随农场董事长张平的印迹,步入智能化农田的绿色诗行。无人机群掠过麦浪的轨迹,恰似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机器识得数据,却读不懂麦苗的叹息”,技术员小李深情叙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让人想起古籍里“观稼验土”的农耕画卷。
雁湖面粉公司的机械长廊中,作家们目睹金黄的麦粒蜕变为雪浪。新磨出面粉的香气,霎时穿越三十年光阴——那陶醉的神情,恍若儿时麦香扑鼻,诠释着食物的灵魂,深植于这片肥沃的土地。
当《同步悦读》主编白夜揭开创研基地牌匾时,他感慨文学与农业,看似遥远,实则血脉相连。土地教会我们耕耘与等待,而写作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播种?!他的话语在会议室里激起回响,我们何尝不是文字的农夫,在稿纸的阡陌间播种意象,等待某个惊蛰时分,故事破土而出。
暮色浸染纪念馆斑驳砖墙时,泛黄照片里的年轻面孔与展厅访客默然相望。彭雪枫将军铜像前的野菊微微颔首,八十年前的血色晚霞与今朝的炊烟,在龙亢的土地上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唱和。
归程的车厢内,作家们怀揣着各自的收获:有人笔记本里夹着带泥的麦穗,有人手机相册里存着老农掌心的沟壑,更有人心头萦绕着农机与蝉鸣的二重奏——所有这一切,都在等待某个伏案的深夜,化作纸上破土的新芽。
这场文学的稼穑,终将在方格田般的稿纸上生长出新的年轮——因为所有直抵人心的文字,必然带着汗水的咸涩与麦穗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