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看到城里各交通干道两旁停放的自行车,几十上百辆齐刷刷排成长龙,帅哥靓女,掏出手机,扫码开锁,从中推出一辆,骑上它风驰电掣一般在街道上穿行,此情此景,很容易唤醒我记忆深处和自行车相关的一些儿时往事。
老家在农村。小时候——说起来已是好久好久以前了——村里好多人家住的还是那种三重茅的草屋;穿的还是自家纺车织布车纺织出来的土布;自行车只在电影里见过。现实中见到,那大约是我七八岁大的时候。一天,有个干部模样的人骑一辆自行车从村口路过,不知谁叫了一声“快看,自行车,自行车!”大家赶紧从屋里跑出来追赶围观——那阵势像极了现如今的追星一族——直至那人那车从眼前消逝。感觉好神奇,那布满钢丝辐条的两个轮子阳光下银光闪烁,有如神话中哪吒脚踩的两只风火轮。心想:人生若得一辆自行车骑骑,那该多开心!
从看到第一辆自行车从村里骑过之后,过了几年,自行车在眼前出现的频率高起来了,隔个十天半月就有人骑一辆自行车打村里经过,多见不怪,大家不再围观了。不久,村里也有自行车了,那是有家属在城里工作,周末假日骑回家的。我当时约莫十三四岁,正是贪玩好动的年纪,非常羡慕人家有自行车骑。又不久,生产队的禾场上常有人学车。没错,学车最好的地方莫过于生产队的禾场,那儿地面平坦宽敞。学车似乎是一件挺难的事,人性大抵如此,越难,就越想挑战。当时一辆自行车多稀贵,谁会借车你学?没车学,只能挂眼科——我经常跑到禾场去看人家学车,若是机会好趁人家累了歇着时,捡个漏上去摸摸龙头推推车,就觉得很值了。
有天晚上,村里小伙伴把他姐夫的一辆自行车偷出来,约我和他一块到禾场去练车,我一听高兴得跳了起来,立马跟他来到禾场。或许是平时看人学车用心,要领都记住了,第一次学车就非常顺利,为我扶车的小伙伴只扶我跑了不到一圈,他松手后我就独自在禾场上飞快地跑起来。那一晚,我俩轮流换骑,不知疲倦。月亮作证,我们几乎在禾场上玩了通宵。我双手紧握龙头,两脚快速踩踏板,车轮飞速旋转,疾如闪电,生平第一次体验运动的舒爽快乐,竟是一辆小小的自行车给我带来的。
小小自行车,承载了我儿时几多的欢乐与梦想。
自从学会骑自行车之后,心里痒痒的总想有辆车骑骑,甚至美美地做起了攒够钱买一辆的“自行车之梦”。家里穷,填饱肚子尚且不易,买车就只能是个梦。
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国家恢复高考,我非常幸运地过了录取线。上大学之前,少不了要走亲访友,时任大队支部书记的姨父有一辆自行车,主动借我骑。还附带说“不用急着还,想骑多久就骑多久”。那些天,我天天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小路上穿行。不用说,车技是不断提高,熟练到可以丢双手,巧妙利用两个踏板掌控龙头,真正达到所谓“人车合一”的境界。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已结婚成家。爱人的陪嫁中竟有一辆自行车,而且还是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名牌!惊喜之余,我纳闷了,我们恋爱期间,并没和她谈及我的“自行车之梦”,她怎么会想到要陪嫁一辆自行车呢?其实我多虑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男女婚嫁流行三大件,即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家里放上一辆名牌自行车,真的可让蓬荜生辉。
暑假,我骑上新买的飞鸽,一骑绝尘,奔往相距有百里之遥的老家,不为别的,只为重温儿时的骑车之乐。
俱往矣,如今我已步入迟暮之年。看眼前排列有序宛如长龙的自行车,仿佛在默默期盼人骑,想自己年轻时的“自行车之梦”,不觉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