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关于包头的几个片段

作者:李木一   发表于:
浏览:7次    字数:6436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16篇, 月稿:16

  听说包头这座城市很久了,却迟迟没有机会踏上这片土地一探究竟。传说中的包头很特别,既有着钢铁的坚硬,又有着草原的柔情。

  恰逢《鹿鸣》杂志社举办“2024鹿鸣文学季”,我大抵是花光了这辈子所有的运气,才有幸被邀请参加,圆了一场奔赴“草原钢城”之梦。直到现在想起来,我都还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仿佛是一个久居深山的捡柴牧童,误入神仙聚会的星辉之宴,如梦似幻,激动兴奋之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忆是珍珠,越盘越想哭。在包头的这几天,我想将会是珍藏一生的至宝,在心底永远有一个专属的格子间。下面,我就截取其中几个片段,讲给您听,也再度讲给自己。

  片段一 ·《鹿鸣》

  初识《鹿鸣》杂志是一个文友告诉我:“你可以试试给《鹿鸣》投稿,他们看自然来稿。”

  对于我这样一个在文学道路上摸爬滚打年份还不够久的新人而言,能看自然来稿的文学期刊简直就是普度众生的神灵,来人间播撒温暖与光明的。我从文友那里借来一本最新一期的《鹿鸣》,认认真真地阅读研究,不读不知道,一读对《鹿鸣》的好感呈几何倍数增长。《鹿鸣》杂志的前身是《钢城火花》《包头文艺》。《诗经·小雅》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鹿鸣》取其意象,现用刊名为茅盾先生亲笔题写。创刊60多年来,《鹿鸣》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特别重视文学新人的发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许多作品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现当代不少著名作家都是从《鹿鸣》走向文坛的。

  怀抱着对《鹿鸣》的期待,我诚惶诚恐地给《鹿鸣》的公开投稿邮箱发去了一篇短篇小说。起初我也不敢抱太大希望,毕竟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我就接到了《鹿鸣》杂志社编辑部的电话,告知我作品留用了,应该下一期就能刊用。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我有多么开心,忍不住咧开嘴笑出了声,可是笑着笑着我就哭了,眼睛内眦角像云雾袅绕的山尖,弥漫着浓郁的湿气。长久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棵小草,生长在不易被觉察的遥远僻静之地,虽每天都努力地进行光合作用,为这片土地上的生灵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却从不曾被提及。我压根没想过,有朝一日竟能这么轻易就上了省级刊物,还不用耐心排队等候。原来再平凡的小草,也能被太阳记得。那种被肯定的感觉,仿佛在寒冷的冬夜吃上一碗刚煮好的醪糟荷包蛋,激起一股温润的暖流,沿着血管流经全身,良久不肯消散。

  令我更加意想不到的是,《鹿鸣》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我居然作为十位全国青年新锐作家代表之一,有幸被邀请到包头参加“2024鹿鸣文学季”,与鲁迅文学奖得主马金莲老师、江子老师等多位文学大咖一起进行文学采风创作活动。面对突如其来的喜讯,我当时甚至还想过一秒钟会不会是逗我玩儿,但电话那头《鹿鸣》编辑部老师的真诚,令我无法怀疑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美梦的开端。老师们更是极其贴心地帮我们订好机票、食宿,还到机场接送。这满满的诚意带来的感动,一度让我多愁善感的心二级烧伤,至今余温未退。

  片段二 · 90后出租车司机

  由于航班晚点,刚到包头东河机场已经快晚上九点了,我实在不好意思让老师们加班来接我,便自己拖着行李上了一辆出租车。

  一上出租车,坐在副驾驶的我刚系好安全带,司机并没有立马问我要去哪儿,反而是将他的手机递给我,认真地对我说:“帮我把这一把游戏打完吧,你要去哪儿?用你手机导航哈。”

  我愣了一下,心中暗自警惕这是不是什么新型诈骗,一时间没敢伸手去接手机。看着出租车司机三十岁左右的面庞,眼神里有些疲惫却难掩清澈。我试探地问他:“你玩的是王者荣耀?你这把排位上分吗?”

  他点了点头,语气带着一点恳求的味道:“是啊,挂机会被举报封号的。你帮个忙呗。”

  “我吗?可是我不会玩王者荣耀啊,我是玩英雄联盟的……”我也想帮他打这一把,但实在是爱莫能助。

  “没事,你随便乱打,只要不挂机就行。”他把手机塞到我手上,又把我导好航的手机放在车载支架上,一脚油门驶向订好的酒店。

  “啊?那我只有乱打了,你被队友喷了可别怪我噢。”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顶上。

  他一边开车,一边笑着对我说:“你能帮我打就已经感激不尽了,我怎么会怪你呢。对了,你还在玩英雄联盟啊,老玩家了吧?”

  如同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家有儿女》片尾曲唱的那般:“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我一面玩王者荣耀手游,一面和他聊了起来。我赫然发现,尽管我和他一个生长于西南地区,一个生长在北方地区,但我们玩过的游戏都差不多。再一问,原来他也是90后,比我小三岁,有着相似的童年回忆。我们又聊到了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动漫,有的早已成了时代的眼泪,有的至今还尚未完结,作品的生命力实在是太强了。虽说是人生地不熟的初次蒙面,但我和他就像是许久未见的老友,一路上聊得风生水起,甚是欢愉。两个曾经模样稚嫩青涩的少年,在经受社会的毒打后,现在的面容已是藏不住的沧桑。时间改变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改变不了。或许童年的美好是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精灵,一直赖着不走,要我们保持一颗童心在纷扰的世界闯荡,不让我们变得市侩圆滑。

  可惜东河机场离酒店太近了,不到半个小时我就到了酒店门口。他停好车,帮我取下后备箱的行李后,还少收了我五块钱车费,有些不舍地对我说:“加个微信吧,以后一起开黑打游戏。”说实话,当时我有点被吓到,但转念一想,大概这就是包头人民质朴的热情吧,于是乎便和他互加了微信。

  我想,也许有一天我打开游戏,会给他发去一条简短有力的微信消息,那是我们这个年纪曾最喜欢的两个字:“上号。”

  片段三 · 包钢

  以前看过“东北文艺复兴三杰”——双雪涛、郑执、班宇的部分作品,以及衍生的影视剧,里面深厚的工业文化背景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越是陌生的东西,越是神秘感拉满,越是吸引人。

  我从小生活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县城,由于处在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再加之以往交通不便,在我的印象里工业相对匮乏,一直以水电、农林和旅游业发展为主,家乡人戏谑地称我们那儿的工业是“轻工业打饼子,重工业打石头”。市里倒是有几家大型军工企业,其中军转民较为成功的长虹在职职工最多时也只有几千人,和包钢这种至少五万多职工起步的重量级企业相比,还得叫一声大哥。

  在来到包钢参观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个企业就是一座城。包钢这个名字代表着包头的骄傲,高炉耸立,铁水奔流,每一块钢铁都承载着工人的汗水和希望。包钢是包头工业文化的象征,也是包头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

  戴好安全帽进入包钢的一个生产车间,走在钢架搭建的走廊上,我被眼前所见震撼住了。巨型机器在操场般空旷的车间不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一块偌大的钢锭散发出橙红色的光辉,像个长方形的太阳,在流水线上释放出几千度的严酷高温,不到几分钟我就被热得满头大汗,汗水打湿了刘海,顺着额头滑落了下来。尽管讲解人员拿着话筒和扩音器,我在浩大的嘈杂声里几乎听不清他讲的内容。不过从他脸上写满的自豪可以看出,他仿佛在说:“包钢,这个名字在包头人民的心中,就是一颗永不褪色的星星。它不仅仅是一家企业,更是包头这座城市的气魄所在。”

  我原以为在这种高温高噪音的工作环境里,早就实现了高科技无人化操作,万万没想到,还有几个工人手持大铲子在生产一线忙碌。由于隔得太远,我看不清楚他们的面容。不过我敢肯定,纵使他们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眼中一定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毕竟这里的每一块钢铁都有他们的故事,承载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或许他们的一生都将在包钢度过,他们将用一辈子的时光去完成一人一厂的承诺。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对同行的一位文友感叹道:“看到这些包钢一线工人这么辛苦敬业,突然觉得每天写材料写得头秃也没那么悲催了。”

  文友笑了笑,对我说:“是啊,他们真的很励志,值得我们学习。”

  离开生产车间,来到“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馆。包钢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新中国工业建设教科书。包钢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建设始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标志着新中国在民族地区建设大型钢铁企业的开始。它的建立填补了中国西北地区钢铁工业的空白,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布局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包钢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包钢的发展对包头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其庞大的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最初的荒芜之地,到如今的现代化工厂,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包钢人的辛勤和汗水。漫步在展陈馆的历史长廊,那些泛黄的文件和从黑白过渡到彩色的照片,都在诉说着过去与现在的辉煌。

  在展陈馆里的一面墙上,我看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资料。刚好前段时间父亲在家看的电视剧《国家孩子》,讲的就是这一段历史。1960年,在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关心关怀下,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的大力支持下,来自上海、常州等地保育院里的3000多名孤儿,跨越大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当年包钢医院收治其中25名孤儿,为他们调养身体。三千孤儿在包头的一部分人长大后成为了包钢一员,成就了两段历史佳话的传奇交汇。这是一份跨越地域的情义,至今依旧令人动容,原来冰冷的钢铁也可以在人性的温度下锻化成绕指的温柔。

  片段四 · 达茂草原

  在来到包头之前,我并不知道包头为何称之为包头。直到来到达茂草原,听当地人说起,才晓得原来包头是蒙古语“包克图”的谐音,意为“有鹿的地方”,因此包头又有“鹿城”之称。

  和我想象中的“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太一样,达茂草原并非水草肥美、草甸如盖,这里的草矮小且有些稀疏,但仍然保留着“天苍苍,野茫茫”的壮阔与豪情。一方水土有一方的风物。达茂草原上没有高大的树木,我猜测会不会和这里的风沙较大有关系。一位本地人用带着浓浓蒙古族语言腔调的标准普通话告诉我:“草原上的每一片草叶都有生命,每一滴露珠都有灵魂。草原上的树之所以长不高,是因为它们想把身体贴近大地,脚踏实地,才能看见更辽阔的天空。”

  抵达达茂草原的那个夜晚下了雨,没有看见银河横贯天际、繁星密布如网的星空,有些遗憾。不过当地人说,我们的到来给达茂草原带来了甘霖,草原牧民最期盼的就是下雨。我忽然想起老家方言里的“稀客”一词,既指客人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水到来,又指不常来的尊贵客人,用作敬语。这样算起来,我们一行人也能被称作“稀客”吧。

  达茂草原的天亮得特别早。住在蒙古包里,头顶的天光亮起时,我以为已经早上六七点了,结果才四点过而已。经过一整夜雨水的清洗,清晨的天空如同一块纯净无杂质的海蓝宝原石,镶嵌在无垠的绿毯之上,远处的羊群好似珍珠般点缀在绿色的绸缎上,悠闲地吃着草,偶尔抬头望向远方。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北风将敖包上彩色的经幡吹得哗哗直响,也将我的发丝吹得无比凌乱。而我的心化作一只蓑羽鹤,不惧风蚀,在这片广袤的天地间自由翱翔。漫步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达茂草原上,我仿若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马蹄声碎、风沙漫天的年代。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曾在这里驰骋,他的豪情壮志如草原上的烈火,燃烧着每一个蒙古族儿女的心。如今战鼓虽已远,但那份不屈的意志仍旧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听当地人讲,达茂旗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众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在达茂草原,可以倾听马头琴的悠扬旋律,可以感受蒙古包的游牧风情,可以品尝正宗奶茶的香醇浓郁。生平第一次喝到了蒙古族奶茶后,我才明白原来奶茶店售卖的奶茶和真正的奶茶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正宗的奶茶是咸的,蒙古族语称“苏台茄”,是用砖茶、牛奶、盐和水精心熬煮的,而奶茶店的奶茶只不过借用了奶茶的噱头,做法截然不同,味道自然大相径庭。

  达茂草原宛如一首无言的诗,一幅流动的画,每一朵云都是作曲家笔下跳动的音符,或聚或散,或卷或舒,变幻莫测,如同命运的无常,又似人生的起伏。离开达茂草原的那一刻,回望这片苍茫的绿海,我竟有些不舍,但我早已把达茂草原装进记忆的抽屉,打包带走了它的美。

  片段五 · 黄河、岩画与东达山艺术小镇

  我的家乡是长江上游的二级支流涪江的源头,因此我很少有和黄河打交道的机会。在来到包头之前,唯一一次见过黄河,还是十年前在四川阿坝州若尔盖的九曲黄河第一湾。

  黄河是一条流淌着的文化长河,流过包头,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头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坐落于包头市南部、黄河北岸,馆内的史前黄河厅、千面黄河厅、人文黄河厅、治理黄河厅、生态黄河厅、未来黄河厅等展厅,陈列着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丰富文物,将黄河文化与包头区域历史文化和湿地保护等内容进行了全面展现,无声地诉说着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而包头市博物馆,则展示了包头的历史沿革,以及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博物馆里,仔细观察那些出土的陶器,粗糙的表面似乎还残留着先民的指印,他们用简单的线条和图案,勾勒出了人类最初的审美情趣。一件精美的嵌松石青铜带钩吸引了我的注意。它造型古朴,纹饰繁复,肃穆威严。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青铜器不仅是实用的器物,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我不由得想起《诗经》里的《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这些穿越时空的文物,恍如古代贤士的化身,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这里有一些关于矿产资源的展览。包头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而闻名,尤其是稀土资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这些珍贵的稀土资源是大地馈赠的宝藏,为包头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些镌刻在岩石上的线条与画面,一如时间的印记,记录着远古先民的生活与信仰、情感与寄托。凝视着这些古老的岩画,恍惚间,我好像伫立在一片旷野之上,四周是无声的风,沉默的石头,以及寂静的天空,我似乎看见了这些岩画的作者们,听到了他们的呼吸,感受到了他们的心跳,耳蜗里不禁自动播放起张悬的民谣歌曲《模样》:“你听见了我吗?你听见了我吧。你懂不懂?你懂不懂……”似乎这正是他们想要对我述说的话语。

  岩画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通常出现在洞穴或裸露的岩石表面上,内容涵盖狩猎、舞蹈、战争、宗教仪式等多种主题。在博物馆里,我注意到了一些包头岩画的典型图案,如奔跑的野兽、骑射的猎人,以及神秘的符号和几何图形。这些图案不仅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命、死亡和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古人利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如赭石、赤铁矿等,配合动物脂肪和植物汁液,调制出经久耐用的颜料。他们使用手指、羽毛、树枝甚至是动物骨头作为画笔,直接绘在岩石表面。这种技艺的精湛程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得不让人赞叹。

  离开繁华的包头市中心,我们驱车前往青山区东北部的东达山艺术小镇。这里是一个集艺术创作、展览和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园区,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聚集创作。一进入艺术村,那些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就十分吸引眼球。除了雕塑、绘画、装置艺术等,还有面塑、葫芦烙画、内画、糖画、剪纸等非遗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创意、个性和想象力。恰如一面面镜子,这些作品折射出了艺术家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小山村,不止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当地政府对艺术的尊重和重视,更展现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鹿鸣文学季”于我而言,收获满满,全是干货。这不仅是一次在文学道路上学习深造的大好机会,还令我开阔了眼界,看见了不曾看见的世界,更让我在采风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良师益友。这是一次盈满历史回响与艺术共鸣的奇妙旅程,我想即使在若干年以后回味,也依然甘甜润心。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27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