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巷这个名字起得很形象,它是城市发展初期的中心社区,依傍着好学校,四通八达。每个城市应该都有自己的书林巷,住在这里的,要么是各大单位的职工,要么是重点学校的老师,经济状况上略有宽裕,文化层次上也有优越感,连到这里卖鸡蛋的小贩,没事也能讲出几个英语单词来。往往这样一个人物身上就埋着故事的脉络。作者把他叫做书林客,他的儿子也是,他们都是书林巷的客人。
中国的父母尤其相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们也深知社会竞争的激烈,他们执着于孩子的学习,同时也在尽自己所能将孩子托举到他们能到达的高度。这个被称为“蛋人”的商贩也是这样一个父亲,他努力又钻营,能吃苦,能忍耐,又好占点便宜,他拼尽全力给儿子最好的,却也在儿子这里吃了大亏。他一开始是不讨人喜欢的,后来又让人慨叹和怜悯,这样的情感变化反映着人物关系的变化,也辅助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情感是小说的灵魂,细节就是小说的血肉。刘庆邦老师在《小说创作的情感之美、细节之美》中提到,人心是比纳米还要细的。《书林客》这篇小说用工笔画的笔力细描人物的一颦一蹙,让读者有自己搬了凳子坐进十几年前的城建局宿舍的感觉。“蛋人”出场不同于前面沉默随和的“奶人”,他“拿着大喇叭,雄赳赳气昂昂”“无论母亲眼里的蛋人多么嚣张跋扈,城建局宿舍的住户必定以为他是谦卑懂礼的”。对“蛋人”的一系列动作以及他的叫卖方式、他的发音,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精准进行了解读。这个落魄又清高的本地读书人的形象就瞬间清晰了。“蛋人”为每家客户送货上楼,且风雨无阻,嘴又甜,是个敬业的生意人,但同时也通过“我”的母亲对“蛋人”的反感,反射出“蛋人”的另一面,对外来看门的“我”的母亲,“蛋人”始终拿捏着本地人的骄傲,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故事反转做了铺垫。
“蛋人”在一个深冬的黄昏要把给张大夫的鸡蛋装袋放在门房。“蛋人”犯了难,一来他要进门房,二来他从不备塑料袋,还要向母亲讨要个袋子。“我”的母亲在他进门前也做好了准备,“咱不是开店的,咱也没袋子啊。”接下来,“蛋人”就贡献了一段堪称完美的表演,既达到了目的,又没丢自尊。
当他听到“我”的女儿冲他喊出的“蛋人”二字,脸阴了下来,但很快他就以这二字为切入点,以夸赞“我”的女儿聪明打破僵局,顺利把话题引向让他无比骄傲的儿子,顺便还炫了自己的文化程度。在他看到“我”和母亲对他来了兴趣后,话题一转,要起了塑料袋。“我”和母亲被他这一绕,有些蒙了,也因为这一番话,对他这个人发生了兴趣。“蛋人”与“我”一家的联系就这样建立起来。
作者写“蛋人”的身世、他的小算计、他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节俭、他的隐忍、他对儿子的疼爱和愧疚,都在物资局家属区流水般的岁月中一点一滴地展现。直到“蛋人”儿子孟知达的出场,“蛋人”这个形象自此蒙上了一层悲剧的面纱。我们彻底理解了他的抠搜,理解他被当众戳穿当众遭受羞辱后仍旧还能回到院里来的勇气。
孟知达在去院里刘老师那补课前,“蛋人”和母亲有过一次谈话,他已是第N次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愧疚,没能把儿子送到城里的学校读书,是他的错。“蛋人扶了扶眼镜,说,当年我要是来城里上学,也考上了。可我爹目光短浅,不舍得给我花钱。我现在想起来都恨他。”
之前“蛋人”的同乡曾说起“蛋人”与他的父亲,他因怨恨父亲没有供他上中专而处处与父亲作对,直至把父亲气死。看来,这不是假的,他与他父亲的龃龉很有可能是故意为之。
“蛋人”供自己的儿子吃好的、穿好的,自己十几年不买新衣、不换手机,甚至不吃早饭。给了儿子他的全部仍旧认定他对不起儿子。他在旁人面前尚时时提及,在自己儿子面前,他必定说了无数次。他的儿子早已从心里认定他父亲给他的都是欠他的,而且还远远不够。
“我”的母亲跟“蛋人”说,“知达他也得考虑一下自己的家庭吧。”而“蛋人”显然不认可。他做儿子时是那样要求自己父亲的,如今他做父亲,也同样如此要求自己。他懂得父母要尽力送孩子一程,却不懂无论送到哪里孩子都要感恩,这是人伦。在“蛋人”身上,父慈子孝成了个悲剧的死循环。
当小说深入描写人物的内心时,就能够触及读者内心深处相似的情感。将人物的心理变化弧线完整地呈现出来,可以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人物的复杂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和选择,从而与人物建立起更紧密的情感连接。从旁观“蛋人”到接触帮扶“蛋人”,再到为他哀婉难过,当你代入到人物的喜怒哀乐里时就证明,作者将人物写活了。
除了“蛋人”,物资局宿舍区里每一个出场的人物都有清晰的面孔和鲜明的性格,就连客串出场的“奶人”和“奶人”的儿子、住在三楼的王老太太,都是立得住的人物。写有别于奇人奇事的普罗大众,更需要饱满的细节去充盈人物形象。作者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用了较多的对比,“奶人”和“蛋人”,“蛋人”和“我”的母亲,“蛋人”和他的儿子等等,人性的千差万别就在这里具象化了,读者也在这些家长里短、日常繁杂中看到了自己,还有自己身边的人。
读这篇小说,就好像安谧地坐在阳光下,缓缓伸展身躯,让毛孔渐渐张开,去呼吸,去吐纳。小说作者是山西的作家李小娟,她有一篇创作谈第一句就说,自己是个愚笨的写作者,她说,她想写有滋有味的城市故事。她真的写出故事的滋味了,人物只是借由她的笔而生,然后就按着自己的轨道自行运转去了。她一点都不愚笨,是她的细腻和洞察力赋予了每一篇小说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