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百岁馆员郭因先生

作者:马丽春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4959  电脑原创
级别:文学童生   总稿:10篇, 月稿:10

  谨以此文祝贺“愿天下祥和——百岁郭因书画小品展”4月22日在安徽美术馆盛大开展。

  百岁馆员郭因先生

  ■马丽春

  郭因先生是个很潮的老头,几日不见,他就会玩出新花样来。

  他不是黄永玉那种潮,画漫画,叼烟斗,开名车,说些别人不敢说的话,人以为他怪,他却是自嘲兼自黑。

  郭因先生绝不是这种潮。

  他不画漫画画小品,寥寥数笔的小制作,题上几个郭因字,就有无限意味。所以郭因先生的画很受追捧。年轻人看了就喜欢,其实他的小制作是从传统里做文章,并不走啥子创新路。他穿着打扮也不潮,说话更不潮,吃饭什么的甚至有点土,到得他家里,干干净净,无一处杂乱,只有满屋书香、各式绘画及老照片的混搭杂陈,扫一眼就会让你有点震撼那一种;可是一进到卫生间里,他的水是反复利用的,奇怪吧?他也学不会开车,更不会叼烟斗,闻到烟味他就要出面制止。他不喜欢抽烟的人在他面前抽烟。他是搞绿色美学的。崇尚环保,喜欢和谐也喜欢安静。

  黄永玉画了一辈子的画,不断在变法,他也写了无数东西,我其实是很喜欢读他文章的。他的文章不故作腔调,有一种真趣在里面。而郭因先生呢,一辈子搞学术,他现在一百岁了,也没玩过什么衰年变法,连写字,他也只写他的郭因体。不跟风,不临帖,却自有一股风雅味。年轻人都迷上他的字了,我有两个小朋友,就托我,能不能请郭因先生给她们写两个字啊。她们手里也不缺字,可是独独迷于郭因体。郭因先生字里的洒脱和自在,就像他人一样,不管多大年纪,他都是笑眯眯地看着你,淡定,从容,你谈什么,他都接得上话。

  郭老和他爱妻(青年时期)

  很多人喜欢跟郭因先生合影。

  这个时候,郭因先生就要从椅子里挪窝了,他现在不比往年,两年前白肺一次,继而中风一次,人以为郭因先生这次站不起来了,我就曾这样想过,他当时住在我曾经的工作单位,我去看他,他坐轮椅,有位束师傅在照顾他,推他进出,帮他按摩。再过一些时候,我去医院,经过他病房时再去看他,他居然已能迈开腿,蹒跚着行走了,当然还需要束师傅的协助,但这已经让我十分惊奇了。

  郭因老3个月后出院时,已能在家里走走看看,他院子里的花草经过束师傅一打理,更显风采和生机;郭老现在基本不出门,但家里仍时有访客来。他现在已把药全部抛了不吃,只吃束师傅给他做的饭菜。束师傅是郭老单位的领导李春荣女士推荐给他的,他是一位口碑极好的护工,合肥郊区人。只读过两个月的书,却培养出了一位博士儿子。他在医院里看推拿医生按摩,看一看也便学会了,他说他给人按摩比按摩医生还有劲道,还到位。然后问郭老是否如此?郭老赶紧点点头,承认他的按摩技术的确比推拿医生有劲道。

  束师傅照顾人很周到,饭菜做得亦极好,人亦干净,话少,眼里出活。他说他曾经在人大院子里照顾人,一照顾就是整十年。这样的人来到郭老身边,也真是彼此的福气。他细心照顾郭老的身体,每天按摩两次,每天的饭菜要吃光光,绝不留到第二天,郭老喜欢吃剩饭的习惯也因此被他改变。郭老在没有访客来时,会抽空写几张字画点小品,他受此影响,亦在边上拿张纸片画几笔,咦,还真有味道。

  郭老和他爱妻(晚年时期)

  回过头来,继续说郭老的潮。

  以前的潮法,我多多少少也知道。

  比如几年前,他开始学会上微信,一开始经常打错字,可没多久,他便学会粘贴、复制、引用这些功能。别人发给他的微信,他经常转到群里来。他说他现在,每天七点多上床,九点入睡,中间起夜两次,约在4点醒来。然后刷一下手机。刷手机虽然被人诟病,但老人家还是禁不住会刷,毕竟这也是他联系世界的一个方式。他说和他一样,这个点儿醒的还有老作家陈桂棣、艺术评论家钱念孙等人,他们会在这个点,互相发送一下微信。

  说到这里,郭老笑着透露说,他们家有一个只有三个人的微信小群,这就是他女儿胡迟、外孙林天湖及他本人组成的小群。林天湖的爸爸想进来,林天湖还不让。可见,这个微信群只属于他们仨。现在林天湖去了吉林大学读研,他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见识过他那惊人的天赋,读大学时,他写的文章便已相当先锋,我在主编一期《安徽散文》读本时,便用了他一篇;而在二十多年前,我编《新安晚报》副刊时,郭老曾经给我赐过稿,当时是打印稿寄我的,有一张照片夹在稿件里,还被我弄丢了;至于林天湖的母亲胡迟,我们常戏称她为胡博士,她虽没有博士的文凭,却有博士的才学,二十年前胡迟的文章便在皖省文坛炸响,无非她现在忙着搞非遗研究,很少给媒体投稿了。

  郭家三代人,我都有幸编过他们的文章,和胡迟尤其熟悉。我们现在还是微刊《绿潮》编辑团队的编辑呢。而郭老,则是《绿潮》的精神领袖。所以我们现在,也是一个工作团队的。

  说到《绿潮》,关注《同步悦读》的读者便都很熟悉。这个微刊正是在郭因先生的提议下搞起来的。他的绿色美学思想,我们也张贴在每期文章的最下面。

  和美学家王朝闻夫妇

  说起来,这都是6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去看郭老,郭老要我接绿色文学社的社长一职,我开始没答应,当时我还在工作,事儿多,一个社团交到我手里,我怕是没精力也搞不好;但过了一年,郭老再说起此事时,我终于答应了,但提出来,我不做具体的社务,也不发展会员之类,不过可以从线下转战到线上,推出一个微刊,这是能够做到的。郭老答应了。恰好这时候我刚认识《同步悦读》的白夜总编,便在微信上跟他说,我们以绿色文学社的名义办个微刊,跟他合作,我们负责约稿,他们负责推送。白夜总编马上同意了。于是汇报给郭老,郭老当时还有点犹豫,也是因为他那个阶段对平台、公众号之类不太了解,但等我们出了一两期后,他就非常赞赏这种模式。微刊的名称“绿潮”也是郭老起的。

  2019年3月5日17:30,“绿潮”由《同步悦读》推出第一期,发刊词是我写的,而郭老则写了一篇短文“《绿潮》的前世今生”,他在这篇短文里,回顾了《绿潮》的创办史,最后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我们将以我们的笔墨努力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求真、求善、求美,努力促使人们为一个和谐世界、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于实现,去共商、共建、共享。

  一个蝴蝶的扇动翅膀,也将使气候发生巨大变化。

  愿我们的《绿潮》能成为这样的蝴蝶。

  愿《绿潮》的前世与今生,都能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点小小的记忆。”

  这段话写得何其明亮而明朗。我想明亮而明朗这个词也适用于郭老。他始终和他一生所提倡的“绿色美学”踩着同一个节拍前行。

  和美学家朱光潜

  这第一期里,还转发了《南方周末》2018年3月1日刊发的“美学家郭因”一文。作者春桃是我的老朋友,也是《绿潮》的文学顾问。她采访郭老时,我带领大皖《徽派》团队,正在郭老家做郭老的直播访谈。记得那天是雪后,郭老因头一天出来扫雪感冒了,嗓子嘶哑,我们出门前非常紧张,一再咨询胡迟,郭老身体可能接受访谈?胡迟也紧张,但郭老坚持着要做,他说他答应的事要做到,于是我们节目组一大堆人过去了,陈桂棣老师和春桃也来了。郭老在镜头前说到生病的老伴时,流泪了。这个镜头,便被春桃写进文章里,我自然也难忘。

  郭老和夫人是患难夫妻。

  以前绿色文学社每有活动,郭老和夫人都会出席,我们称他夫人“胡阿姨”。胡阿姨小郭老5岁,以前都是她照顾郭老,而80岁后,她的身体反不如郭老,后来渐渐患上了失智症,到最后,连女儿也认不得了。一年多前,郭老病时,胡阿姨走了,她去天上,寻觅那个美好的世界去了。

  2月14日,我带着我们《绿潮》的编辑王金萍去看郭老,聊一小时后准备离开,想着还是拍点照片吧?来一次也不容易。郭老同意了,于是把客厅的灯打开,郭老在助步器的帮助下慢慢地走过来,然后挪到客厅长沙发边上,沙发上面放着一张胡阿姨的照片,只见郭老在束师傅的帮助下挪到沙发上,然后束师傅走开,郭老自己笑眯眯地把身子安顿好,然后把头努力伸着,挨到胡阿姨相片边上,郭老跟我说,“我现在每天都要这样看看她,和她说说话。”

  这一幕,我赶紧拍下来,太感人了。我的眼泪,也要下来了。

  这就是郭老,重情重义的老人。又岂是一个“潮”字所能代表呢。

  “潮”只是他的一个精神状态。

  全家福

  他总是喜欢学习新的东西,三人微信小群,应该在学习方面,给郭老助力甚大。他们家胡迟是主力军,她现在是非遗中心研究部主任,她带领她的团队在非遗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记录,整理,拍视频等等,每年都有不少成果出来。这些年郭老听力不是太好,他又不喜欢用助听器,胡迟说,为了和老爸讲话,她经常要提高声音,搞得自己嗓子都哑了。所以微信交流是最方便的。郭老也完全跟上了。

  而林天湖给外公提供的,可能是更潮的一些技术。

  前几天,胡迟在公众号上发表短文,说她老爸的新类玩法。他会玩豆包,玩deePsee和智谱清言。当郭老听闻我要去采访他,便把相关的内容发给我。年前广州有一个郭因小品画展,他本人没到场,只发了视频祝贺。当这个视频讲话发到朋友圈里,很多人看了都惊讶:一个百岁老人,思维如此敏捷,真是想不到。

  两年前,郭老策划了一个线上的乡村振兴活动,全都是微信手动指挥。经几个月各方努力,这个活动顺利举办,影响颇不小。可见郭老利用微信工具,已到了相当熟练的地步。当然,这种活动能举办,完全是因为郭老个人的号召力,换了别的人,是很难办成的。

  当时我在群里,便见证了这个活动的每一步。

  去年我同事胡跃华,在绩溪上庄办起胡适书屋后,意欲在12月17日胡适诞辰日这一天,搞一个纪念胡适先生的书画展。她找我商量的时候,我就建议她去找郭老。当她拜访过郭老后,书画展便有了快速进展。后来郭老又为她的画册写了前言,并为画展题了字。此展得到绩溪县博物馆和众多画家书家的支持,我也画了张竹子参展。三个月后,画展如期开展,这其中,郭老居功甚伟。

  这在郭老,只要为了他挚爱的故乡,多少事,他都愿意奉献且全力支持。

  郭老在几年前,便已捐出他的字画、手稿、书籍给故乡。绩溪县博物馆为此专门设有郭因先生书画手稿展陈室,全年对公众开放。开展那一天,去了不少合肥文化界人士,我也有幸去了。

  今年安徽美术馆,要为郭老办一个大展,“愿天下祥和——百岁郭因书画小品展”,目前此展正在筹备中。我问郭老,是不是都是小制作?他说以小制作为主,也有一些略大一点的制作。

  郭老的思维到现在仍然十分活跃。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我在多年前写郭老的文章里就曾提到,那一年郭老94岁,适省内艺术理论名家刘继潮先生《游观》一书在合肥研讨,声势浩大,来了不少国内学界大腕。适我也在场。场内原有一干杂音,当轮到郭老发言时,会场即刻安静了下来,所有的耳朵都支着,看老人家怎么说。结果郭老一出口,便说了三个关键词,发言很短,高度立现,我也因此记忆深刻。后来在几次会上看老先生发言,都十分精彩。

  作者采访郭老

  这就是大家。

  一个致力于美学研究一辈子的学者,他的绿色美学思想,是在他最困难的岁月里写出来的。他提出三大核心理念,追求人自身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说起来,这些理论并不“潮”,可一个人要做到,行至而高远,是得一辈子去追求的。

  郭老晚年才开始写字画画。对他而言,这只是他的一种休息方式和养生方式。无认是字还是画,郭老都追求“宁静安详的气氛”,别看都是小制作,可要体现出意趣来,还真得是高手。

  有人说,郭老的字画里,最大的特点,便是那浓浓的书卷味。

  是的。

  书卷味,不光体现在郭老的字画里,也体现在郭老的容貌里、谈吐中。还体现在郭老的各种文章里。

  郭老也写诗,但更喜欢写自度散曲,且写得极好。

  郭老89岁时,我刚开始学画画,郭老为了鼓励我,便写了一首自度散曲送我,如今这份珍贵的礼物,已成我家的镇宅之宝;数年后,胡跃华来我家,看了郭老写给我的自度散曲后,羡慕不已,便去求请郭老,郭老也给她写了一份,后来还为她的文集写了序。去年她在上庄创办胡适书屋,书屋里的很多字,也都是郭老写的。

  近些年,郭老为了动脑,便为熟悉的朋友撰嵌名联。几年来,他给很多文化人都撰写过嵌名联,当他们晒出郭老写的嵌名联时,那一天,朋友圈里就会曝出欢笑。

  这就是郭老。

  永远出人意料的郭老。

  且在最后祝福老人家,健康快乐每一天。

【审核人:凌木千雪】

99Ai聊天   收藏   加好友   海报   69分享
点赞(0)
打赏
标签: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