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仲夏炽热的日光里,我怀揣着对历史的敬仰与对文化的追寻,踏上了前往西充县多扶镇泥巴寺村的路途,去探寻明代书法家、文学家黄辉的故居,感受那穿越时空的“黄辉文化”。
车子在蜿蜒的乡村道路上前行,窗外是连绵的翠绿田野和错落有致的农舍,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庄稼混合的芬芳。随着目的地的临近,我的心愈发期待,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有关黄辉的种种传奇。“一门三翰林,父子两帝师”,这样的荣耀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人不禁对这位先贤的生平与成就充满好奇。
终于,在一座青瓦白墙的民居前,我停下了脚步。眼前的故居,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保留着川东北特色的古朴韵味。那斑驳的墙壁、翘起的屋檐,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故居正屋门前那块仿制的“父子承恩”匾,吸引了我的目光。匾上的字迹苍劲有力,尽管历经风雨,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与荣耀。这匾背后,是黄辉父子两代帝师的传奇人生,是他们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奉献。
走进故居,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当年黄辉在这里刻苦攻读、挥毫泼墨的身影。院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几株绿植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为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我轻轻抚摸着屋内的桌椅、书架,想象着黄辉在这些物件旁度过的时光,他在这里汲取知识的养分,为日后的辉煌奠定基础。
据史料记载,黄辉自幼聪明机警,记忆力强,被视为神童。20岁时,他在四川省乡试中获得举子第一名——“解元”;万历十七年,又参加会试,登二甲进士榜,“殿试”时被万历帝赐进士出身 。此后,他一步一个脚印从黄家沟村走向京师,入职詹事府,并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任东宫皇太子朱常洛的日讲官,传授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帝王术。在翰林院,黄辉与湖北公安县的袁宗道发起文学改革运动,提倡“文主秦汉,诗规盛唐”,形成了公安派文学。他的诗文清新轻俊,自舒性灵,状景抒情,真切动人,与公安派的主将陶望龄齐名;其书法以行、草见长,布局疏朗,行气脱落,韵致潇洒,墨法圆润,与当时大书法家董其昌齐名,被誉为“诗书双绝”。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大家吴丈蜀先生写诗赞黄辉:“从今诗苑书坛史,记下东坡第二人。” 他著有《铁庵集》《平倩逸稿》《怡春堂集》《慎轩文集》等文集,其作品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多地。
站在故居的庭院中,我不禁吟诵起他的《咏史》:“吾怜东方生,辟世金马门。滑稽时若诡,委蛇体自真。”从这首诗中,我似乎能窥探到他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他渴望像诗中的贤士一样,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他以学问为基石,以诗文为武器,试图在那个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
然而,黄辉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让这位敢于直言的臣子陷入了政治的漩涡。意欲废长立幼的万历帝打算立郑贵妃所生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遭到包括黄辉在内的大臣们的反对。黄辉心急如焚,与同乡给事中王德完合计后,帮王德完起草奏章呈进,恳请万历帝坚守“嫡长子继承制”。此举触怒了万历帝,王德完受到廷杖一百、打入天牢的惩罚。黄辉不顾非议和自身安危,为王德完送饭,谋划援救。有人劝他不要管,他却说:“吾陷人于祸,可坐视乎?” 落井下石的人趁机上书诬告他图谋不轨,虽万历帝碍于两代帝师的面子未责问他,但黄辉也因此看破世事,于公元1602年以生病为由,坚决辞去官职,告假回到老家。
“缪巧固无端,讽谏难悉闻。壮哉割肉手,何有瑶池春。”再次吟诵他的《咏史》,此时我感受到的是他仕途受挫后的无奈与悲哀。曾经的雄心壮志在现实的打击下逐渐消磨,那些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美好期许,如同泡影般破碎。回到故乡的他,或许时常在故居的庭院中徘徊,回忆着往昔在朝堂上的意气风发,心中满是苦涩。
心灰意冷的黄辉,开始与佛门结缘。在故居的记载中,能看到他逐渐走向佛门的痕迹。曾经那个一心追求仕途、渴望实现政治抱负的他,在历经沧桑后,选择在佛法中寻求内心的宁静。在这清幽的故居里,他或许会在夜深人静时,独坐窗前,思考着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波折。
在故居中,我遇到了黄辉的后人。他们热情地向我讲述着祖先的故事,眼中满是自豪。从他们的讲述中,我感受到黄辉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他的勤学上进、忠君报国、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成为了黄氏家族的精神支柱,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如今,不少黄氏后人为发掘黄辉诗书文化而不停奔走。黄辉第十七代孙黄生才表示,要保护好黄辉祖祠,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书法村”的名声更加响亮;黄辉第十六代后人黄格铭掷百万家产,创办西充县黄辉文化公园开发有限公司,收集整理黄辉生前诗书佳作以及散落在民间的事迹。他们深知,守护传承先祖文化精神,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走出故居,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回首望去,黄辉故居在晚霞的映照下显得更加庄重而神秘。这次寻访,让我不仅领略了黄辉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格,更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魅力。黄辉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更应珍视这些历史文化瑰宝,让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